【我的创业故事】为未来培养中国制造力的超能机器人实验室
实验室创始人之一姚霁航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祃璟琳):随着人工智能化时代的来临,编程、机器人设计对于许多中国孩子来说已不是一件高深莫测的事。在很多中国孩子的教育“菜单”上,科技教育正日渐成为一道热门菜,近年来,很多教育机构都推出了STEAM课程,位于北京教育资源集中的海淀区的超能机器人实验室就是这样一个提供STEAM课程的青少年教育机构。
不同于传统的教育机构,这里的教室是充斥着乐高、木板、锉刀、画笔、电线、电路板、芯片、3D打印机等各种新奇教育科技产品的工作坊,而这正是STEAM课程的最大特色。所谓的STEAM,实际上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艺术(Arts)的首字母缩写。区别于传统的单学科、重书本知识的教育方式,STEAM是一种重实践的超学科教育概念,鼓励孩子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和艺术领域的发展和提高,培养孩子的综合素养。这种教育素养的培养也是超能实验室最基本的教育理念,超能实验室创始人之一姚霁航说:“(我们的目标)其实就是说把科学或者科技拉下神坛,让孩子不觉得这个东西是离我很遥远的东西,这个过程当中也并不是说和我们的学科(教育)是割裂的,我们希望她是一个素养(教育)其实是一个跨学科的思维,并不只有素质教育在里头,还有学科类的教育在里头,在未来遇到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的时候他知道该如何来处理。”
实验室一角
超能实验室的主人是两个性格不同的双鱼座女生,学经济出身的90后姑娘姚霁航和70后学古典文学的东北姑娘王彬彬,一个活泼热情一个沉稳理性的双鱼座姑娘在一起创业,碰撞出的这个需要理性和激情的科技实验室更像一个教育工坊。
90后的北京女孩姚霁航以前是个普通白领,个性活泼的她一直渴望自己创业,在尝试了各个领域和行业之后选择了教育行业。70后的王彬彬从事的工作则一直与科技和教育有关。作为一个9岁孩子的妈妈,她在教育行业里既是创业者也是消费者,在选择科技教育领域之前她就对教育行业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和思考。近年来,越来越多中国孩子有机会参与到国际奥林匹克机器人大赛、乐高等国际编程赛事,越来越多的中国教育机构也不断复制更新着这种美式教育。在王彬彬看来,形式上的复制只是短期的,国际教育的本土化才是他们最想要做的,她说:“我们很多国际化的教育大家其实都是在追在模仿在复制,但这并不是长久的东西,我觉得我们需要不能叫一个本土化的国际教育,但这是一个方向和趋势。在STEAM这个领域,我们本土的教育方法和理念可以结合起来。”
超能实验室的教室
2015年9月,中国教育部发布指导意见,鼓励探索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教育模式,以这些源自美国的教育理念为基础的创业项目也不断丰富着中国的教育市场,这无疑鼓舞着像王彬彬、姚霁航这样的教育创业者。同年,同样在寻找创业机会的王彬彬和姚霁航在北京开办了一所社区幼儿园“萌养园”,开始实践他们的科技教育理念。王彬彬说:“我们通过这样一个幼儿园把我们很多(STEAM教育)想法实践出来,一般幼儿园可能不太会做的课程,比如幼儿STEAM课程。我们这个园的规模不是很大,所以孩子就是几十个,我们更看重的还是内容的部分,我们更想做的内容更前瞻性一点。”
2016年,她们和第三位合伙人张刚一起组建了超能实验室,致力于提供更适合中国孩子的STEAM课程。在美国硅谷工作的张刚为实验室的发展提供前沿科技动态和智力支持,对接科技前沿上的内容,对实验室课程设置的科技性进行把关。说到三人合作时的交锋和碰撞,王彬彬和姚霁航都笑称“我们双鱼座之间没有碰撞,也可能真的困难还没到来,但我们已经准备好了。”
机器人实验室
和这个行业一样,实验室的团队也是由富有活力的90后们组成的,最资深的创客也是1988年出生的。担任教学总监的“创客”刘鹏飞就是其中之一:“我从前是做医疗器械的,从2012年开始就对创客感兴趣,后来就发现其实教育对很多事情是有意义的,想把教育和科技融合在一起就加入了实验室,从事机器人的教学和研发工作,把成年人好玩的作品和技术转化成孩子能够接受的东西。”
教学总监张鹏飞
和刘鹏飞一样,实验室的很多老师都不是教育专业人员,但在王彬彬和姚霁航看来,“非教育科班出身”反而是他们作为科技教育创业的优势所在。王彬彬说:“所以在进入教育这个领域的时候我就没有向传统教育靠拢,这点我们俩特别一致,就是我们都不是传统教育专业(学习)的,但这恰恰是我们的优势,我们要的就是一个创新、一个突破、一个颠覆。从2014年开始,其实整个教育行业都在不断地(创业),而且是从各种不同的领域去创新去思考去颠覆。我们一直在观察,在看整体的行业(动态),我们就觉得科技的教育是你不可回避的,它就是一个浪潮,就是要卷过来的。”
在超能机器人实验室,孩子们可以像在超市购物一样选择VEX机器人、无人机、STEAM等课程。科技教育正在成为当今中国孩子们的必修课。中国制造的未来需要的是综合型人才,正如超能实验室的年轻人们期待的一样,现在在实验室“玩大”的孩子们将来成为未来的中国制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