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大国工匠篇】“80后”美发师董一达:二十载打磨技艺 用“美”回报社会

2018-06-18 20:47:21|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杨玉国

  编前语:“中国梦•大国工匠篇”大型主题宣传活动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和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开展,中央新闻网站、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及主要商业网站共同参与。活动旨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通过采访报道基层工匠典型,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全网全社会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董一达正在为顾客理发。摄影:聂峥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聂峥):提起“大国工匠”,印象中应该会是一位重工业领域中两鬓斑白的老师傅,至少也应该是一位略带沧桑感的中年人,而记者要采访的董一达却是位“80后”美发师。

  如此年轻就被称为“大国工匠”,在被问及“成功秘诀”时,董一达淡淡地说,没有什么捷径,就是“坚持”二字。

  初入行业 艰辛异常

  在上海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南京西路上,有一家看似不起眼的美容美发店,他就是美发行业的百年老字号企业——华安美丽馆。二十年前,董一达离开扬州老家来到这里,从此与美发结下了不解之缘。

  董一达家里三代从事美发行业,从爷爷辈开始便凭借手艺名满天下。不过,董一达从事美发行业是叔叔“领进门”的,而不是父亲。

  “我的父亲是中学物理老师,他希望我能继续念书。那时候都说理发行业是‘臭老九’,是被人看不起的行业。”父亲的强烈反对是董一达入行的第一道槛。

  1998年8月1日,董一达还清晰地记得这一天,那是他离开家去上海打拼的日子。当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我跟父母发誓,既然我选择了这个行业,就一定要做出名堂来。”他回忆道。

  凭借着在这一行定要做出成绩的坚定信念,加上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只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董一达便学成出师。其间也经历了不少挫折和坎坷,比如一天练习手握剪刀几个小时之后两臂持续肌肉酸痛,第一次参加比赛便以失败告终……

  “从未想过放弃。”二十年刻苦学习、钻研技艺,董一达从最底层的洗头工学徒开始踏踏实实走稳每一步,如今一路成为华安美容美发有限公司经理,曾获得“中国美发名师”等荣誉称号,担任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美发裁判等职务。

董一达带领团队到社区为老人“义剪”。(上海华安美容美发有限公司供图)

  热情服务 感恩回馈

  有了这些成绩,董一达并没有高高在上,即便现在已经走上管理岗位,但他依然坚持在一线为顾客服务。

  上午十点左右,还是其他理发店刚开张不久的时间,华安店里早已是门庭若市。

  “我是慕名特地来找董一达师傅理发的。”一名中年女性顾客说。在了解了基本信息和需求后,董一达开始了他的“创作”。

  工作时的董一达全神贯注,梳子和剪刀在他手中上下翻飞,一连串娴熟的动作之后,一款轻巧灵便的短发便成型了,顾客仿佛年轻了十岁,连连称赞他高超的手艺。

  而像这样的顾客还有不少,每次来理发时都指定由董一达来,且非他不可。日积月累,如今指定让他理发的顾客已经超过3000人。据记者了解,在这些顾客当中,有些是海外华人,每次回国刚下飞机便找他来理发。

  此外,董一达也十分热衷公益事业,每个月会坚持带领10名职工在南京路各街道社区提供“义剪”服务,特别是上门为孤寡老人和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士免费理发,被居民称为“活雷锋”。董一达说:“这是华安一直以来的传统,这么多年坚持下来,为老人付出我们的爱心,感到一切都值得。”

董一达精湛的技艺赢得顾客的连连称赞。摄影:聂峥

  无私传艺 桃李争妍

  精湛技艺和工匠精神需要薪火相传。近十年来,董一达每年都会带一到两名徒弟,其中既有刚入行的新人,也有从业多年的老员工。除了“传、帮、带”之外,他还会带领选手参加技能大赛。

  2013年,在组织上海地区选手参加亚洲发型化妆大赛期间,董一达赛前两个月便开始着手准备,严格培训每一名参赛选手,从挑选模特到妆面定制,再到发型及颜色的搭配,无不亲自指导,最终一举夺魁。

  技艺要通过师傅一代代传承,对追求精湛技艺一丝不苟的精神更需代代传承。“要勇于吃苦,吃过苦之后才知道什么是甜的。”他总是这样勉励行业内的年轻人。

  董一达表示,如今国家重视技能的培养和发展,美容美发行业更应倡导“工匠精神”,“我们是手艺人,是靠技能吃饭的。”他说。

  董一达和团队执着专注,正如他所在的这家繁华闹市的百年老店一样,低调却不失精致。沉浸在手工艺的世界里,慢慢打磨自己的技艺,他们全心全意用“美”来回报社会,用“匠人精神”来回馈时光与岁月。

标签: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