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滚动>>正文

“外婆”改成“姥姥”,该如何体面收场?

2018-06-22 17:14:05|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贾雪静

  据报道,上海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文第24课《打碗碗花》,原文中的“外婆”全部被改成了“姥姥”。有网友找出了去年上海市教委针对这一问题的答复,上海市教委认为,“姥姥”是普通话语词汇,而“外婆、外公”属于方言。

  “外婆”与“姥姥”有区别吗?本可通用,非要把原文中的“外婆”一一改成“姥姥”,即便编者不嫌麻烦,那原作者是否知情呢,会认同吗?

  求诸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外婆”一词被标注为“方言”。从尊重词典的角度看,将“外婆”改为“姥姥”并无不可。但是,这一改,不仅破坏了原作的语言表达和本身的味道,涉嫌侵犯原作者的合法权益,更给人一种过于白话之感。

  如此一来,外婆的澎湖湾是不是得改成姥姥的澎湖湾?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要不要改成摇到姥姥桥?狼外婆也须改成狼姥姥吧?

  天下人都知道外婆就是姥姥,这一修改却违背民意,必然导致“姥姥不疼舅舅不爱”。如今,上海教育出版社最新回应称:“沪教版小学二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教材把‘外婆’改成‘姥姥’是为了落实该学段识字教学任务的需要。‘外’‘婆’‘姥’三个字都是小学二年级识字教学的基本任务,‘外’字安排在二年级第一学期第4课中,‘婆’字安排在二年级第二学期第18课中,‘姥’字安排在二年级第二学期第24课中,即在认读‘姥’字前,学生已经认读了‘外’‘婆’两字。”

  这一解释不无诚恳,符合逻辑,但却不能让人信服。无论是基于识字教学任务的需要还是其他需要,都应该保持文学作品的原汁原味,更应该尊重“外婆”的存在感。

  马克思有句名言:“你们赞美大自然令人赏心悦目的千姿百态的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一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同样的道理,既然“外婆”“姥姥”都有存在价值,何不让他们和平共处呢?我们不应厚此薄彼,刻意抬高“姥姥”而贬抑“外婆”。

  反思此事件,有以下三点看法。其一,教材修改,应征求原作者意见,也应经过民意充分发酵,让公众参与讨论,而不能闭门造车,由少数人任性为之。

  其二,事关文化认同、文化多样性和地域语言习惯,相关部门应该谨慎再谨慎。正如上海教育出版社所称,语文教材编写除了要考虑学生识字规律和增强学生对文化多样性了解外,还要充分考虑地域文化和语言习惯。

  其三,应建立完善的纠错机制以更好更及时回应舆论质疑。“外婆”改成“姥姥”引发了轩然大波,该以怎样体面的方式收场呢?若是任尔舆论质疑我自岿然不动,显然不可取。良性的姿态该是顺应民意,有错就改。

  钱穆说过,“对其本国以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以往历史抱有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任何一国之国民,不仅对本国历史应有温情与敬意,对语言习惯也该有温情与敬意。但愿“外婆”改成“姥姥”一事经过充分讨论,能够引起相关部门警醒,莫再闹笑话,更不要再犯此类错误,以免贻笑大方。(王石川 国际在线特约评论员)

标签:管窥天下

为您推荐

新闻
娱乐
体育
军事
汽车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