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锐评:贸易战阴云下,中欧合作是一个可贵的典范
6月25日,中国与欧盟之间开了一个很重要的会:第七次中欧经贸高层对话。这是中欧间最高级别的经贸对话机制,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与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卡泰宁共同主持。
与前六次相比,这次中欧对话的背景不同寻常:一是当前贸易战阴云密布,中欧同样遭到美国贸易大棒打压,同样别无选择地采取反制措施,“支持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自然成为中欧共同的呼声;二是今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立15周年以及中欧领导人会晤机制成立20周年,在关键年份进行的对话,自然为中欧“深化和扩大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从对话达成的一系列丰硕成果和共识来看,可以说不负中欧民众乃至国际社会的期望。
首先,中欧双方共同认为,必须坚决反对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承诺共同维护以世贸组织为核心、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这一共识,不仅反映出中欧共同的对美贸易自卫意识,也体现出中欧作为世界两大重要经济体的责任担当。
用“被逼到墙角”来形容中欧当前的处境并不夸张。中国面临着美国对2500亿美元输美商品加征关税的巨大威胁,而欧盟的钢铝制品自5月底已被美国加征关税,同时还遭受出口汽车将被加征20%关税的威胁。对此,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卡泰宁说:欧洲别无选择,只能做出反应,而中国“数量型与质量型”综合使用的反制措施也已准备妥当。
中欧同是全球化的推动者与受益者,都不愿打贸易战。但是,既然美国一意孤行,中欧只能自卫反击,因为核心利益不能被挑战。更重要的是,中国与欧盟的经济总量加起来约占全球40%,双方联合发声,有力提振了全球反击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的信心,也给动荡不安的国际格局注入了稳定性。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正是因为同样支持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欧盟敏锐地抓住了中国的市场机遇,获得感越来越强。目前,欧盟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与欧盟双边贸易额为6169.2亿美元,占中国外贸的比重从2013年的13.4%上升到2017年的15%。
几天前,中国欧盟商会发布一份调查报告显示,66%的受访企业收入超过2016年,93%的企业实现息税前的收入增长,创该调查自2005年以来的新高,61%的受访企业对增长保持乐观,比上年增加6个百分点。报告认为,欧盟在华企业获得感上升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市场日趋成熟、知识产权保护不断加强、消费者对高品质产品和服务需求增加、中国研发环境吸引力与日俱增等。
现在,欧盟企业家们看到这次中欧经贸高层对话的成果清单,恐怕会更乐开花:推进 “一带一路”倡议与欧洲发展战略对接,加强数字经济、气候变化、金融业、农业和循环经济合作,争取在第20次中欧领导人会晤期间交换中欧投资协定清单出价……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给中欧企业家们带来新的创富空间,也使中欧贸易更加彼此倚重、更加平衡、更有韧劲来对抗外部的压力。
一边是“跨大西洋关系历史性衰退”,一边是“中欧成为包容互鉴、互利共赢的合作典范”。不知一味追求“美国优先”的华盛顿政治家们,看到这样强烈对比的场景,会作何感想?他们挥舞贸易保护主义大棒的时候就应该想到,正是他们零和博弈的思维、自私蛮横的举动,一手将美国推入了空前孤立的境地。
于是人们看到,国际政治中出现了一个奇怪的“1:X”现象。比如,美国退出巴黎气候协定,形成“1:195”;美国退出伊朗核协议,形成“1:5”;美国退出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形成“1:46”……这其中的“1”,正以单挑全球的架势,在孤立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或许有一天,它还会退出WTO、退出联合国,最终迷失在全球化的浪潮中?
(国际锐评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