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选好了 增收妥妥的(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2018-08-05 12:16:29|来源:人民日报|编辑:金近

《 人民日报 》( 2018年08月05日 01 版)

  黔境多山,下雨更是寻常。

  车行贵州省贵定县云雾镇的大小丘陵间,一阵骤雨方歇,追云逐雾中,燕子岩村已在眼前。这里地处偏远,人均只有七分地,是贵定县22个深度贫困村之一。

  前些天,村里流转土地养殖的首批小龙虾成熟,经鉴定品质优良,订单顺利落实,驻村干部松了口气。此前,两个养殖扶贫项目都没能在燕子岩村落地。“万一不挣钱,地流转了,我靠什么吃饭?”贫困户祝来武的担忧,有一定代表性。

  村民心结咋破?合同规定,龙头企业承担风险,每亩每年给村里交400斤小龙虾收益,其中70%用于贫困户分红,30%留作村集体发展资金。算盘拨拉好几遍,47户贫困群众动了心。

  拿到3亩地2100元的流转费,祝来武更加期待年底的分红。村里趁热打铁,鼓励村民自己养殖,争取将规模从现在的40余亩扩大到300亩。

  贫困地区大多产业基础弱、资源禀赋差,贫困群众大多市场意识弱、抗风险能力不足。实现稳定脱贫、逐步致富,发展产业是关键。各地因地制宜、长短结合,着力精准定位育产业、久久为功谋长效,创新利益联结机制,为贫困群众广开增收之门。

  选准产业,还须保持定力

  “扶贫产业,不能只看短期效益”

  种枣,能成?

  重庆市云阳县泥溪镇枞林村,驻村干部聂胜川的提议,让不少贫困户惊讶。这也难怪,祖祖辈辈,从没谁家种过,十里八乡也没见过。

  聂胜川的信心,缘于专业的检测结果。之前,县农委的专家进村把脉:无论是气候还是土壤条件,这里都适宜枣树生长。

  “还有个因素,剩余的贫困群众脱贫基础更差,要考虑他们的实际生产能力。”聂胜川说,枣树耐干旱、病虫害少,管理要求不高,“贫困群众很快就能上手。”

  云阳选择扶贫产业有严格规程,县里建立主导产业认定标准,深入分析贫困村基础条件及产业现状,精准制定产业规划和扶持办法。在制定规划、策划项目、督促实施等关键环节,县农委派出10个科技服务团,对162个贫困村开展实地调研,准确掌握贫困村产业发展基础、发展优势、存在的突出问题等,及时予以指导。

  去年,枞林村3万多株枣树苗到位,505亩枣林有了初步模样。“可以卖青枣,也能卖干枣,县里基本没有种的,也算是人无我有。”聂胜川手里,还有一张牌可打,“枞林村毗邻旅游区,镇上计划将这片枣林纳入其中,跟观光、采摘结合起来。”

  “扶贫产业,不能只看短期效益。”甘肃省通渭县结合全县规划实施的果品、花椒、中药材“三个十万亩”产业,根据贫困户发展意愿,分区域突出果品、花椒、草牧、中药材等特色产业优势。“点面结合”配套发展,实现区域产业持续发展和贫困户稳定增收。

  湖南省洪江市统筹黔阳冰糖橙、托口杨梅、安江香柚等当地名优果品资源,帮助九成以上贫困户融入支柱产业,脱贫增收有了长远保障。

  农业产业培育周期长,市场行情却瞬息万变。选准了产业,还须保持足够的定力,久久为功,方见长效。

  山西省吉县上东村,种了一辈子地的李青凡,几年前大着胆子种起了苹果。靠着4亩果园,一家人摘了穷帽。家家有果园的上东村,去年底整村脱贫出列,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

  吉县位于吕梁山区,沟壑纵横,土地贫瘠,怎么改变传统农业结构、加快脱贫进程?县里多次论证,根据当地海拔高、温差大、光照足的条件,确定发展苹果产业。

  路子选好了,县里免费提供树苗,可一些贫困群众起初并不买账,担心苹果产业能不能做起来。

  吉县把突破口放在改善基础条件和公共服务上,锲而不舍投入。近年来,吉县累计整合涉农资金1亿多元,集中用于苹果产业,完善果园水电路等基础设施。

  “身边人、身边事最有说服力。”吉县县委书记郝忠祥说,一大批像李青凡那样的贫困户成功脱贫,吸引越来越多的贫困户投身苹果产业,这也是县里“咬定苹果不放松”的重要动力。

  如今,吉县苹果已发展到28万亩,实现“三个80%以上”:果农占农民总数的80%以上,果农人均果品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靠苹果产业脱贫的占贫困户总数的80%以上。

标签: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