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滚动>>正文

在探索中前行——中国企业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取得丰硕成果

2018-08-28 18:21:29|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赵妍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赵雪予):“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中国企业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践行者、先行者,可以说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日前,中央主流媒体“一带一路”建设境外采访团赴塞尔维亚、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这三个沿线国家,对在异国落地开花的中国企业进行了为期十天的采访。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开展“一带一路”建设没有任何现成模式可套用,中国企业在海外建设初期都遇到过不少困难,但他们在实干中摸索和总结,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秉承“互利共赢”理念,成为了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领路先锋。

  中白工业园是中国和白俄罗斯两国最大的共同推动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合作项目,是目前我国在海外开发面积最大、合作层次最高、政策条件最为优越的工业园区。

  胡政,招商局集团董事,中白工业园开发股份公司首席执行官。在中白工业园园区入口,站在象征中国和白俄罗斯两国人民友好的巨石前,他自豪地对记者们说:“大家看路边熟悉的牌子,上面写着‘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2015年10月我们把它竖立在这里,中白工业园在不到两年半的时间建设起来,体现的就是时间和效益”。他回忆说,“当初竖立牌子的时候,周围都是黄土。习主席2015年5月来这里时,我们临时修了不到500米的一段路,就搭了个铁架子,在那里向习主席做汇报。现在大家所看到的一切,都是2016年3月17日正式动工之后完成的”。

  中白工业园开发股份公司首席执行官胡政带采访团记者走进园区

  现如今,中白工业园园区一期3.5平方公里起步区基础设施已全部完工,园区吸引力不断增加。截至目前,园区共有37家入驻企业,其中包括16家外国企业。谈到中白工业园的建设目标,胡政言简意赅:“建立国际化的产业园区和生态化的产业城市”。胡政指出:“中白工业园不是中国工业园,是完全面向全球的国际化工业园。因此,多元文化、多元资本都在此聚集。由此带来的差异最终要靠市场解决。企业能否生存,产品能否卖出去,企业有没有效益,这些问题是关键。因此,在园区要发展市场经济,增强市场成份,以市场推动园区建设”。

  “大家现在看到的是2017年5月12号签发的第166号总统令,这已经是第三版了。”中白工业园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海欣拿起一本书向记者说,园区总统令以立法的形式赋予了园区各方面的优惠政策,“这是总统为中白工业园颁布的法律,是中白工业园发展的根本大法”。中白工业园区筹备和建设这些年,因理念上的冲突或两国法律法规碰撞所引发的问题,双方在充分沟通基础上借助两国政府大力协调,将解决办法体现在了总统令中。第一版和第二版总统令分别于2012年6月和2014年6月签发。 

  谈到公司加强属地化管理,中白工业园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海欣说:“公司现有中方员工100多人,与当地员工数的比例低于15%,而且,这个比例还会逐步缩小。中国在园区开发运营方面有过弯路和教训,经验较白方多,所以中方更多的是管理人员”。他同时告诉记者,公司人员的招聘工作存在一定困难,并解释说,英语在白俄罗斯的普及率不高,同样,俄语在中国的普及程度也不高。为了交流顺畅,公司招聘中国籍员工都必须会俄语,但白俄罗斯现有的50多家中国企业都有同样的人员需求,这就造成了目前中方急缺懂俄语又有专业知识的人才。

  潍柴动力有限公司与白俄罗斯马兹集团双方共同出资,在中白工业园建设发动机生产厂。马兹潍柴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000万美元,潍柴占股比70%,马兹占股比30%。合资公司占地面积约3.36万平方米,发动机生产初期以全散件形式(CKD)组装WP5/WP7/WP12柴油机,设计年产能2万台。

  马兹潍柴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海华告诉记者:“潍柴动力其实10年前就开始开拓白俄罗斯市场,但一直进展不大,是借着‘一带一路’的东风,直到2016年9月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访华期间,在两国最高首脑的共同见证下,潍柴动力董事长谭旭光与白俄罗斯工业部部长沃夫克在人民大会堂签署了《中国潍柴动力与白俄罗斯马兹集团在白俄罗斯共和国合作生产发动机的备忘录》,决定在中白工业园建立项目”。这之后过了不到一年时间,马兹潍柴有限公司注册成立。2017年10月,马兹潍柴有限公司作为第20家入园企业正式入驻中白工业园。

  马兹潍柴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海华接受记者采访

  说起建厂情况,胡海华坦诚地告诉记者,“压力非常大”。“我们是全新建厂,一切要从零开始。从2018年1月初开始设计到进行招标,2月签署了总投标合同,4月雪一化就开始动工,只用了3个多月的时间工厂就搭建了起来。我们的目标是在11月完成工厂建设并投产,可以说,无论在白俄罗斯,还是和其他入驻园区的中国企业相比,这么快的速度从未有过”。据了解,为了在设计上不因两国标准转换耽误时间,马兹潍柴的设计工作由当地白俄罗斯工业设计院负责。由于时间紧迫,工程需要边设计边动工、边动工边进行设计修改,除此之外,建厂所有相应的采购和安装工作要同步在两个月内完成。

  马兹潍柴有限公司效果图

  “潍柴是中国近20年发展起来的企业,得到国际上的认可有一个过程”,胡海华自豪地说:“以前我们发动机行业是从国外引进技术,现在我们在白俄罗斯生产发动机完全是自主输出技术,潍柴的技术水平和西欧相比没有差距,有些方面还要高于西欧,而且,潍柴在成本控制方面也有很强的竞争力”。

  据胡海华介绍,公司前期准备中,中方正式员工7人,除此之外,潍柴派来了5名技术支持,公司的其他8名员工全部来自当地。等到投入生产达到目标设计能力后,马兹潍柴的计划员工数是130-140,本地员工的比例要达到90%。

  基于中国企业长期切实的努力,“一带一路”倡议在沿线国家的欢迎度、支持度越来越高。马兹潍柴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海华认为,加强相互信任非常重要,只有通过长期的、实实在在的工作,脚踏实地的累积,才能获得信任和理解。“我们来到这里没有只想获得和索取,而是为当地发展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在当地有需要时,我们从来都是无保留的付出”。他举例说,“我们来这里生产的不是低端落后的产品,而是最好的发动机,排放能够达到欧Ⅴ欧Ⅵ标准,都相当于或高于当地的法规要求;输出的装备也不是落后被淘汰的,而是具有最新的科技生产技术;同时尽可能实行采购当地化和制造当地化”。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白俄项目是吉利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实施国际化战略背景下第一个海外建厂项目,也是中国与白俄罗斯首个汽车合资项目。该项目于2015年5月开工建设,2017年7月竣工投产,占地面积118公顷,总投资3.29亿美金。全新的全散装件(CKD)工厂取名“白俄吉”。工厂的投产,使吉利成为中国品牌第一个将品牌、技术、管理输出的企业。

  “目前白俄吉工厂的重点目标是开发俄罗斯市场”,白俄吉生产副总、吉利海外制造中心总经理程文安介绍说,2008年经济危机前,吉利品牌在俄罗斯一直排名第一,当时每年实销超过了2万7千辆,生产超过了3万辆,同期,吉利在乌克兰也排名第一。“我们因此认识到俄罗斯市场的重要性,所以来这里建厂。随着新产品的推出,吉利在海外首先要抓的是质量和品牌,然后才是产量”。

  在白俄吉工厂里能看到世界汽车行业最先进的技术。程文安说:“工厂焊装车间里使用的工艺设备比国内的还要好一些,焊装机器人是德国库卡的,国内使用的是ABB的。这里有目前世界最先进的检测线,在独联体国家这也是唯一的一条”。

  据介绍,白俄吉工厂目前有994名员工,其中的中方正式员工22人,另有国内派来的48名技术支持人员,完成任务后将陆续回国。按照计划,2019年将实现设计产能120台每天,工厂员工数将达到1700多人。“产能要根据市场走,现在处于爬坡过程。员工招聘存在困难,主要是因为工厂离明斯克市区比较远,有50多公里。我们正和当地中专、技校、大学联系,白俄罗斯政府也比较关注,将鼓励效益不好的国企员工来厂工作”,程文安补充说。

  吉利非常重视白俄罗斯当地员工的培训。据程文安介绍,截至目前共有94名白俄骨干员工到中国参加为期分别3、6、9个月的培训,其中24名是管理人员。

  中石油中亚油气合作以1997年6月收购阿克纠宾油气公司为起点,历经20多年艰苦创业,现已在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塞拜疆、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阿富汗七国共有油气合作项目24个,业务范围涵盖油气勘探、开发、管道、炼化、销售和装备制造等领域。

  接受记者团采访的当天,中油国际中亚公司总经理卞德智向大家发布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8月15日,中石油和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KMG)共同经营管理、中石油承建的奇姆肯特炼油厂现代化改造二期工程一次投运成功。炼油厂连续生产出合格成品油,这标志着这项‘一带一路’重点工程一次投运成功”。据卞德智介绍,该项目是中石油既中亚管道项目投产运营以后,在整个海外投资最大的又一个单体工程,也是中石油“一带一路”产能合作最大的工程。

  奇姆肯特炼油厂 供图:中油国际中亚公司

  该项目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和哈“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典型契合的项目,是哈战略投资项目。卞德智指出,投产之后的奇姆肯特成品油,将由改造前的欧II标准升级到欧IV和欧V标准,生态指标会大大改善。同时,成品油的收率提高20%以上,将大大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解决当地就业,增加税收,推进哈萨克斯坦现代化工业的升级换代。

  中油国际中亚公司总经理卞德智向记者团介绍情况

  据介绍,中油国际中亚公司在中亚地区的直属项目中有员工2.1万人,其中近2万员工是当地人,中方员工449人,哈方和中方员工的比例是1:50,员工当地化达到98% 。在积极解决当地就业的同时,中油国际中亚公司还推动当地专业人员和管理干部的培养。整个中石油解决当地就业超过4万多人,其中在哈萨克斯坦解决了3.3万人就业,在土库曼是1万人左右。除此之外,中石油按照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合作理念,在这一地区认真履行经济和社会责任。截止2017年底,累计在这一地区投资超过453亿美元,在哈累计投资362亿美元,累计社会公益投入3.63亿美元,累计上缴税费在哈超过442亿美元。

  2018年6月8日青岛上合峰会期间,中石油同哈萨克斯坦能源部签署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与哈萨克斯坦能源部关于石油合同延期及深化油气领域合作的协议》。“对我们相关石油合作延期未来20年的发展达成共识,锁定了未来20年发展的资源基础”,卞德智强调说。

  河钢塞尔维亚公司原为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厂,始建于1913年,在册员工5000余名。该厂1992年以前由前南斯拉夫政府运营,2003年被美钢联收购。美钢联运营期间工厂持续亏损,10年累计亏损4亿美元。2012年塞尔维亚政府以象征性的1美元价格将其回购,之后塞尔维亚政府一直致力于引入外来资本将其私有化,但始终没有取得实质进展。2015年7月河钢正式启动斯梅代雷沃钢厂收购项目。2016年7月1日,河钢正式接管并实质性运营,仅利用半年时间就扭转了该厂长期亏损的经营局面。2016年下半年,河钢塞钢铁、钢、材产量较上半年平均增长50%以上,产销量创2010年以来最好水平,河钢塞钢成为塞尔维亚第二大出口企业,成为带动塞尔维亚出口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2016年12月份完成利润30万元,实现扭亏为盈。2017年,河钢塞钢销售总量完成122万吨,实现销售收入7.4亿美元,全年顺利实现利润2亿元人民币。

  河钢塞钢车间内景

  河钢塞钢执行董事宋嗣海回忆说:“最初接手时钢厂亏损严重,设备严重老化,业内多数人士都不看好”。谈到实现扭亏为盈的经验,宋嗣海娓娓道来:“第一,我们在政治搭台的基础上,对钢厂在美钢联和塞政府经营期间的情况做了深度调研,这个前期工作非常关键。其次,通过对世界市场和欧洲市场形势研究和分析后,我们得出判断,认为16年经济有回升趋势。当年6-7月的合同有了预付款,这就给我们经济回升的积极信号。我们依此做了计划,其中包括对汇率的判断。另外,对工厂的条件进行分析,决定不能过大投资,要量力而行,力争用最少投入恢复生产。经过仔细计算,我们得出生产线的产量只要达到每月12万吨,企业就可以不亏损。同时,通过反复研究论证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果断开启了钢厂的第二个高炉。实践证明,这个决定非常正确。当年7月就达到了12万吨产量,而且之后再没降下来。这期间,河钢母公司给予了我们鼎力支持,负责财务、质量、研发、设备的团队和我们一起调研。集团董事长对我们的每一步都做了指点,可以说,准备工作做到了充分细致”。

  宋嗣海说:“习主席2016年6月来钢厂参观,对当地的百姓触动非常大,更加激发了员工们的信心”。河钢塞钢执行董事宋嗣海认为,人是核心,人的作用是关键。他特别提到了文化融合,“接手后,要和职工一起把企业搞好,长期稳定发展的核心是要发挥整个团队的力量,不是简单地把国内的模式横移。我们采取的模式是充分尊重当地的文化、当地的法律、当地的宗教、当地的企业管理流程。我们在尊重的基础上学习,随着时间推移,我们把自己的特长进行穿插和结合,而不是强行让对方接受。所以中塞团队结合得非常好,从第一天起我们就是这样做的,我们之间没有形成文化冲突,大家相互非常理解”。

  据介绍,有着5000多名员工的河钢塞钢,中方团队只有9个人,7名高管当中塞方2人,中方5人,中方另外4个人在钢厂做具体工作。讲到人员管理的问题,徐嗣海说:“国企多年严重亏损造成钢厂职工队伍涣散。我们来了之后给大家建立信心,先激励大家,提高了8%工资。在正式接手钢厂之前,我们把企业和职工协议贴了出去,通过大会形式向员工讲述中国企业如何对待职工。同时,我们对违规人员坚决打击,对小偷小摸、内外勾结等不规范行为严查,绝不留情。另外,中方管理团队以身作则,不设专车,拼车上下班,这在钢厂历史上也是没有过的。从钢厂上班第一天起,我们就在厂门口下车,每个人打卡,为职工做示范”。

  河钢塞钢副总经理王连玺(右)与塞方员工

  河钢塞钢副总经理王连玺介绍说:“河钢董事长于勇很早就对塞钢发展提出了三个本地化战略:利益本地化、用人本地化、文化本地化。能在欧洲当地找到的原料、服务、供应商就在本地找;我们的企业定位就是塞尔维亚的企业,用人尽量用本地人,我们想的是和当地人一起做好企业,希望他们的子女将来也能在这个平台展示自己的能力,为自己的国家做贡献”。

  山东高速集团在塞尔维亚主要承接两个项目:E763高速公路第三标段和第五标段,全长约51公里;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心大厦项目。

  山东高速塞尔维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军来塞尔维亚已经五年,他告诉记者,企业除了追求经济效益,也要考虑社会责任。“2014年高速动工刚开始阶段,当地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洪水,修路沿线冲毁得很厉害,当地老百姓财务损失很大。我们一方面要解决开工技术上的问题,一方面救灾捐助,而且捐赠的是奶牛这一可持续发展的资产。我们要树立中国企业的形象”。

  徐军在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心大厦项目工地前接受采访

  徐军说,高峰作业时,公司的总员工数量有一千多人,其中外方员工能占到70-80%。“建设高速公路时,路边的农田没有任何损坏,我们对当地的桥、隧、排水等给与充分考虑,涉及到健康、安全、环境的标准,完全按照当地要求执行”。

  “刚来的时候,在和外方员工协调过程中,我们碰到不少困难”。徐军举例说,施工标准是欧洲标准,在组织和审批程序方面,塞方和中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因此转化上费了不少周折。“在塞尔维亚,我们不能套用在非洲和东南亚的经验,大量问题需要属地化处理,比如直接雇佣当地有经验的员工,塞尔维亚的人力基础不错,职业素养很高”。

  结语:“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勇于探索、埋头苦干的中国企业是中流砥柱。他们代表着中国形象,为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做着切实努力。“一带一路”是我国今后相当长时期对外开放和对外合作的总规划。路还很长,中国企业将不忘使命,奋勇前行。

标签:

为您推荐

新闻
娱乐
体育
军事
汽车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