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滚动>>正文

【砥砺奋进六十载·塞上宁夏谱新篇】原隆村生态移民的新生活

2018-09-18 09:00:17|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王瑞芳

原隆村村民邵东礼在自家的客厅。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何凌飞、葛怀宇)今年58岁的邵东礼6年前舍弃祖祖辈辈居住的几间土坯房,与地湾村所有村民一道告别自然条件恶劣的宁夏南部六盘山区,搬迁到距宁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不到30公里的闽宁镇原隆村。邵东礼一家离开隆德县山河乡的山沟沟,搬迁到400多公里外的闽宁镇的时候,几乎一件家当都没带。“山里没路,搬不了东西,实际上也没啥值钱东西要带”,邵东礼笑着告诉记者说,“以前的房子是泥巴和石头盖起来的,一下雨屋里都是烂泥,冬天冷得要烧火取暖。现在的房子算上小院儿能有200平米,通自来水、通电,去年花了十多万元刚做了装修,还装了两部空调……”。

闽宁镇移民未迁出大山前的生活状态。

  如今,邵东礼在原隆村光伏农业示范园区工作月收入3000多元,妻子张彩霞在家门口开了一家肉品店月收入也有3000多元,两口子一年下来能挣到六、七万元。搬迁之前,两口子靠种地、跑出租、外出打工,一年下来收入不到一万。现在,邵东礼家里早已购置了两辆私家车,去年两口子花了十多万元做了精装修、添置了新家具,还支持儿子、儿媳在银川买了房、搞起了拉面餐饮生意。

邵东礼的妻子张彩霞。

  说起越过越红火的日子,55岁的女主人张彩霞喜形于色。她说:“现在看来,搬下来太值了,要是早点搬下来更好。”最初,因为不了解闽宁的情况,张彩霞一开始还不愿意离开祖祖辈辈居住的小山村。然而一来到新居,她就爱上了这里。她说,“2012年6月份搬过来的,一进门一看有自来水,各方面都很方便。山沟沟里,头抬起来光看到山,人住在山顶上,还要到山沟里去挑水喝。这里离银川市很近,开车去银川看儿子、逛街买东西都很方便,现在基本都是在银川买衣服、买家具了。”

闽宁镇生态移民创业就业示范基地。

  邵东礼所在的原隆村共有1998户村民,都是来自山区的生态移民户。走进这个在荒滩上建立起来的村子,道路平坦宽阔,村容整洁有序,绿化、路灯等市政设施一应俱全,而且几乎每户都安装了屋顶光伏。不仅如此,原隆村还拥有自己的光伏农业示范园区、树莓生态景区,一所旅游招待中心正在修建中。这些给村民带来了不少就业岗位。闽宁镇扶贫办主任撒奋勇介绍说,“原隆村屋顶光伏现在有1635户,还为7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建了两个光伏电站,每年分红1万,分红20年。”

原隆村安装了屋顶光伏发电设施的民居。

  原隆村所在的闽宁镇是宁夏规模最大的生态移民新区之一。20年前,这里是一片荒滩上仅有8000人的村子。1996年,福建和宁夏启动对口扶贫协作,兴修水利引黄灌溉,在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陆续有近6.6万名移民从宁夏南部大山深处搬迁至此。为了让数万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闽宁镇多年来大力发展产业项目,为村民创造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壹泰牧业是一家多年前进驻闽宁的肉牛饲养企业,不仅为当地村民提供了50多个就业岗位,还为闽宁全镇1600多户精准脱贫帮扶对象提供肉牛饲养托管增收机会。壹泰牧业董事长刘红财介绍说,“一头牛养殖下来的综合利润是4000多,我们保底分红给老百姓一头牛2000,我们的融资成本是政府全额贴息的。我们去年的销售收入是1.2亿元,利润大概有3000多万,给老百姓的分红是600万,覆盖了1600多户扶贫建档立卡户。”

原隆村内绿化带内的光伏发电设施。

  如今的闽宁已从昔日的荒漠地变成了米粮川,加上葡萄种植、特色养殖、光伏农业、休闲旅游等产业的兴起,移民群众的“口袋”逐渐鼓了起来。闽宁镇扶贫办主任撒奋勇介绍说,“现在,全镇每年转移劳动力1万人以上,为村民带来收入近2亿元。另外,在企业稳定就业的人口已超过了千人,他们已经由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数据显示,2017年,闽宁镇移民群众的人均纯收入已由搬迁之初的500元跃升至11976元,20年增长了20多倍,已从最初的赤贫走向了全面小康。

村民在当地酒庄务工(宁夏葡萄产业发展局提供)。

标签:

为您推荐

新闻
娱乐
体育
军事
汽车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