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滚动>>正文

【改革开放40年·40人】见证中国改革开放40年 搭建中意文化沟通桥梁——专访意大利汉学家史芬娜(图)

2018-10-07 09:49:30|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张斯路

都灵大学东方学院教授史芬娜接受采访

  国际在线报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 宋承杰)1981年,怀揣对东方古国的好奇和对中国文化的热爱,23岁的意大利青年史芬娜踏上了中国的土地,由此开始了同中国近40年的不解之缘,也见证了中国从改革开放初期至今波澜壮阔的岁月和翻天覆地的变化。近日,作为都灵大学东方学院教授和都灵孔院意方院长,史芬娜接受了记者采访。

  回忆起80年代初来到中国时的景象,令史芬娜印象最深的是一种万物更新的感受和氛围。她说:“毫无疑问,当时的中国非常贫穷。但是有一种什么东西正在发生改变的感觉。我认为,上世纪80年代是中国历史中非常美好的一段岁月,能感受到人们充满着希望,国家正在发生重要的变化,开启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尽管我是个外国人,非常年轻,之前也并不了解中国,但是能真切感受到有大事情正在发生。当时的中国处于开放之初,困难很多,但我同中国的首次接触非常美妙。”

  结束了在北京大学的学习后,史芬娜成为了一名汉学研究者。这份工作使她在接下来20年间与中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2012年,史芬娜作为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参赞常驻中国,这一经历使她有机会从远处和近处全方位观察和感受中国。谈及近四十年来中国发生的变化,史芬娜坦言这是她在80年代初所无法想象的。

  史芬娜表示:“经济方面的变化非常明显,比如交通基础设施,我记得1982年从北京到广州坐火车最快也要36个小时,如今中国的交通设施十分先进,这不仅对于经济很重要,对于国家的团结也是,四面八方的人能够更方便地见面交流。还有就是中国在对外开放上做出了巨大努力,除了经济方面外,还有科研文化上的,中国接收了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去国外深造的中国年轻人也越来越多。此外,中国在国际舞台也努力地呈现自己,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变化。”

  随着中国的开放和发展,一同发生变化的还有外界对中国的看法和认识。近年来,中国和意大利两国在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不断增多,中国在意大利开设了近10家孔子学院。作为都灵孔院院长,史芬娜表示,从横向角度来看,越来越多的意大利民众开始知道中国,现在的任务是从纵向角度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

  史芬娜说:“人们或多或少地了解一些,现在需要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意大利媒体对于中国的认识总有偏差,经常能够读到不准确的信息。孔子学院应该做更多、甚至可以更大胆一些,提出一些新的东西,中国有古老的茶艺、书法,但不仅仅只有这些,中国是个充满新鲜事物的国家,有些会引起讨论甚至争议,但新鲜事物出现时伴随着争议不是很正常吗?我认为应该展示中国最新的一面,否则可能会产生新的刻板印象,中国从文化角度来说有取之不尽的内容。”

  从文化参赞到孔子学院院长,史芬娜一直致力于促成文化领域的交流。在她看来,经过四十年开放与改革,中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也引起了外界的一些误解,在未来的进一步开放进程中,中国应加大同其他国家的人文交流。史芬娜表示,对于意大利的汉学工作者而言,除了教学和科研外,促进同中国的文化交流也是一项责无旁贷的任务。

  史芬娜称:“通过文化交流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各种举动背后蕴含的哲学,而中国也可以更好地掌握与外界,尤其是与欧洲进行对话时所用的语言和方式。经济发展固然是最重要的,但如今的世界很难把经济和文化议题彻底分开,我认为文化可以帮助经济更加均衡地发展。我们这些同中国有关的学者,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促成这类文化交流,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在两国文化机构间搭建起更多桥梁。”

标签:

为您推荐

新闻
娱乐
体育
军事
汽车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