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滚动>>正文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严根土:一年行程10万公里,只为一粒“中国棉”

2018-11-01 15:52:35|来源:河南日报|编辑:杨磊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鹏 文/图

  3月海南的种子要收获,商丘的营养钵要育苗,山东的盐碱地要察看,新疆的试验地要落实。4月各试验点要播种,5月调查出苗期,6月枯萎病,7月开花期,8月黄萎病。9月10月会更忙,要把各个试验点的种子带回安阳优选,经常是白天下地,夜里赶路......

  这是严根土口中常常谈到的年度时间表。

严根土在新疆选育棉花品种工作照

  搞棉花抗逆育种需要到偏远的盐碱、干旱地区去做实验,他带领团队在全国各典型生态区域布置了18个试验点。这位棉花育种专家一年的行程将近10万公里。

  严根土,如同他的名字一样,把根深深扎在了土地里,一年奔波10万公里,专注于棉花抗逆遗传研究,只为育成一粒棉花良种。

  如今,他先后培育棉花新品种 10个,获植物品种权 5 项,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过8000万亩,新增经济社会效益高达150亿元。

严根土在中棉所试验田里讲解

  10月30日,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来到坐落于安阳高新区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以下简称中棉所),见到了一身农民装束,质朴淳厚的严根土研究员,探访到了一段段他与种子的故事。

  现今51岁的严根土1992年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当年便来到中棉所,在棉花丛中一呆就是26年。一个南方人,初到安阳白壁小镇,人生地不熟,再加上当时的科研和生活条件都比较艰苦,他也曾沮丧和动摇过。

  而在这个中国棉花的最高研究机构里,他每天都看到自己两位老师的身影:黄祯茂老师每天戴着草帽,挎着白布包,穿着像个普通农民,早出晚归的在试验田忙禄;喻树迅院士,当时已是科研处处长,就为了省五块钱,从白壁步行回老所部。

  “他们当时可都是刚刚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啊!这些老科学家们的精神给我上了重要的第一课。”严根土留了下来,他把那段时期称之为从迷茫到传承。

中棉所试验田

  学着老师们,他起早贪黑地扎根在田间地头,观察棉花生长常常一待就是几个小时,总是蹲得双腿麻木到站不起来。第一次到新疆出差,严根土缠着新疆农大的老教授,探讨新的育种方法,一直讨论到半夜2点。和衣将就睡上一小会儿,天还没亮,两个人又接着讨论。

  20多年来,严根土带领团队研究了8000多份国内外育种材料,分析了从田间地头得来的上千万组数据,终于发明了“一种提高棉花产量和品质的育种方法”,并成功选育出中棉所44、中棉所49、中棉所59等经典棉花品种。

  中棉所49在新疆已连续推广应用13年,目前仍是主栽品种,近两年的栽种比重在南疆地区上升到65%,推广面积占当年全国总棉花种植面积的15.5%,推动了我国主产棉区品种的更新换代。

  在国家“一带一路”政策指引下,中棉所44和中棉所59分别于2014年和2017年通过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的审定。其中,中棉所44比当地品种增产50%以上,让国外棉农和专家都十分佩服。这些对推进我国农业“走出去”、构建中亚国际棉花产业聚集带都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

严根土在实验室接受采访

  科学的精神在传承。同老师们一样,2016年,作为第一完成人,严根土也站在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领奖台上。

  荣誉、鲜花、掌声之外,这位育种专家更看重的是种棉农民的肯定,黄土地里老百姓的认可。那年冬天,内黄县的乡亲们选出60多名代表,合租了一辆公交车来到中棉所大门口,他们对门卫说:“今年我们种植中棉所44获得了大丰收,只想看一眼这个品种的育种者,并对他说声谢谢”。此后,严根土和内黄棉农结下了深厚友谊,一直在帮助他们提高棉花种植技术。

  在严根土看来,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振兴的核心正是“绿色、优质和提高劳动生产力”,作为育种科研工作者,此后要继续为我国棉花育种、规范化种植尽微薄之力。

中棉所试验田

  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

  离开中棉所的试验田时,眼前一片片棉苗生机勃勃,记者不由想起那句咏棉的诗句: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为了天下之暖,严根土在一粒棉花籽上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标签:

为您推荐

新闻
娱乐
体育
军事
汽车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