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40年 奠定现代财政制度基石

2018-11-23 17:37:51|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贾雪静

  1978年以来,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壮美历程。经过四十年的艰苦奋斗,到2017年,我国GDP总值达到82.71 万亿元,折合美元约12万亿元左右,稳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值此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遥想1978年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倒数第几位,用“翻天覆地”、“沧海桑田”等词语来形容这四十年的变化,一点也不为过。在这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中,就财政而言,一方面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大的推动和支持作用,另一方面财政自身也随时代大潮变迁处于不断的演变之中,并逐渐形成了有较强中国特色的财政理论体系与财政制度体系。

  生产建设型财政束缚企业经营自主性

  1978年前,中国财政主要模式是“生产建设型财政”,其基本特点是国家财政与企业财务合二为一,即企业收入全部上交,支出由上级核定。对于财政而言,收入主要来自于企业利润,支出主要用于国防、生产建设以及必需的社会事业等方面。这种体制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同时,也束缚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性、消弥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中国财政改革的主线索就是扩大地方政府和企业自主权。为此,先后进行了两步“利改税”,构建国有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合理经济关系,同时也是一个重建税制的过程。与此同时,中央与地方财政体制也先后进行了改革,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分级包干”财政体制到各种形式的“财政包干制”,始终努力而艰辛地探索着如何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

  公共财政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

  1994年以来,我国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征程。经过几年的摸索,各方逐渐形成共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财政体制就是公共财政制度。为此,我国致力于建设公共财政体系,在税收制度、财政体制、预算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税收制度方面,主要形成了以流转税为主、所得税为辅的税收体系,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25个税种。预算制度方面,相继进行了一系列重大预算制度改革,形成了以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三者为核心,再逐渐扩大到收支两条线改革、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改革、财政项目评审制度、公务卡制度、绩效评价、财政监督、财政审计等,形成了既与国际经验接轨、也有中国特色的预算管理制度体系。财政体制方面,则是建立了分税制这一与市场经济内里相适应的新型财政体制。分税制的核心在于引入“一级财政,一级税收”的分权观念,力图在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划清事权、划清财权,同时建立转移支付制度平衡各地区财力差异。分税制对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有着重大意义,对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关系、调动各方面发展经济的积极性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功绩无论怎么说都不过份”(朱熔基语)。现在,分税制已经是中国财政体制的基本模式。

  探索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以此为标志,中国财政制度由“公共”转向“现代”。

  与公共财政制度相比,现代财政制度是从国家治理的高度,围绕财政这一核心,通过制度变革与制度创新,旨在努力处理好政府与公民、政府与市场、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发展经济与促进公平之间的复杂关系。 一是深入推进税收制度改革。近年来,我国已全面推进并完成了“营改增”改革,完成了资源税改革、新开征了环保税,新修订的个人所得税法将于明年1月1日全面实施,另外税收立法工作正在快速推进之中,一个高效、法治、公平、中性的税收制度正呼之欲出。二是积极推进现代预算制度改革。近年来,我国预算改革的步子“蹄急而步稳”,一方面推行了全口径预算,基本将各类政府性资金纳入预算管理,另一方面加强了重点环节的预算管理制度建设,如政府会计报告制度、中期预算框架、绩效管理的和预算公开等。特别是我国预算公开,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看不懂”到“看得懂”,取得了长足进步。三是努力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匹配的政府间财政体制。这一工作目前正在积极推进之中。除了这三个方面,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在加强地方债务管理、大力推进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方面也都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成绩可圈可点。一个与现代国家治理相适应的财政制度正逐渐成形。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四十年时间并不长,但中国在这四十年中,却创造了人类历史上连续高增长的经济奇迹,全社会面貌为之一新。与此相适应,中国财政制度也迭经变迁,一步步走向现代化。展望未来,只要我们坚持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积极融入世界经济洪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就一定能建成现代财政制度,为国家治理与人民幸福再做贡献!(冯俏彬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