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正文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印记】广东横琴:制度创新 释放发展新活力

2018-12-14 15:59:56|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央视新闻客户端|编辑:张群

  广东横琴岛与澳门唇齿相依,最近处仅187米;与香港一衣带水,相距34海里。从一座荒岛,到今天的开放岛、活力岛、生态岛、智能岛;从人迹罕至,到今天的车水马龙,横琴人艰苦创新的改革探索,让横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年45岁的谢速莲15岁就跟随家人来到横琴卖菜谋生,她那时最大的梦想是能到澳门赚钱,过上好日子。

  横琴岛民 谢速莲:以前在家那时候也是耕地,我哥他说横琴离澳门很近,两对面隔一条河,梦想都要去澳门。

  曾经一心想去澳门的谢速莲,脚踏实地地在横琴打拼了许多年。如今她的手中管着二百多套房屋的租赁,自己还经营着一家民宿。

  记者:现在还想去澳门吗?

  横琴岛民 谢速莲:不想去了,现在澳门很多人都很羡慕横琴的,都会过来横琴这边(生活)。

  央视记者 焦畅:我身后的大桥叫莲花大桥,桥的东边是澳门,桥的西边是广东横琴岛,十年前,在横琴,最著名的产业是养殖生蚝,相对于东岸金碧辉煌的澳门来说,横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座荒岛。十年间,横琴凤凰涅槃,从横琴新区正式设立到跨越式发展,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改革之路。

  横琴的腾飞源于2015年,广东自贸试验区横琴新区挂牌,横琴再次成为国家战略重镇。横琴开发的第一步,就被明确要求必须保持岛屿的永久生态,70%的土地要禁建和限建,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为了节约土地成本,当地政府决定在横琴全岛地下建设一条管廊。然而要实现这个创新的理念,从动工打下第一根桩子开始,建设者们就遇到了巨大的考验。

  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师 陈大刚:这个里边的淤泥不但深厚,而且特别软,可以说是跟我们豆腐脑是一样的,第一根桩往下放,它自己就往下掉了,第二根桩都没来得及接上。

  横琴地下多为滩涂、鱼塘,淤泥最深的地方能有40多米,想在这样的软土上搞工程,就像是在豆腐脑上绣花。恶劣的施工环境并没有阻挡建设的脚步,当地政府排除一切困难,最终让设计得以呈现。

  央视记者 焦畅:在横琴,新建的宾馆、学校和写字楼我们是看不到空调外机的,这制冷用得冷凝水都来自地下的综合管廊。这些我们日常常见的管道都在管廊内集中统一管理,整个管廊长33.4公里,环绕整个横琴岛,是横琴的一条看不见的主干道。

  从此,人们在横琴岛上再也看不到被挖开的“拉链路”和各种电力“蜘蛛网线”,这条地下管廊给横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深化对港澳合作、促进澳门经济多元发展是国家赋予横琴的使命。陈彩玲是土生土长的澳门人,在横琴中医药产业园已经工作了三年,自从2014年12月横琴口岸和澳门24小时实行通关后,她就每天往返在澳门和横琴之间。作为第一个《粤澳合作框架协议》的落地项目,中医药产业园已经成为澳门新兴产业之一,也成为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陈彩玲和她的同事们已经将中国的中医药文化和药品推广到了非洲及其它葡语系国家。

  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员工 陈彩玲:我们是培养当地的医生,用一些中医特色疗法,或者针灸,没想到可以用我自己的技术,把中医带出去,其实这意义真的很大。

  现在,有更多的像陈彩玲一样澳门青年,被横琴新区创新的体制所吸引,来到这里实现他们的梦想。

  澳门青年创业谷创业者 周运贤:就像我们当初刚来的时候,您所看到这个场地都是免费的,我们相当于是拎包入驻,一站式的得到这个服务。你会发现这里会充满着创新的活力。

  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着力进行体制机制创新”的嘱托,横琴新区目前实际落地近300多项改革措施。澳门青年创业谷,已经成为澳门青年在横琴发展的“梦工场”。如今,近7000人360家创业团队在全面实行“港人港税,澳人澳税”的政策中获益,横琴还对创业的港澳永久居民个税进行差额补贴,实施5年来,累计发放财政补贴将近1亿元。

  澳门青年创业谷创业者 周运贤:我们是跟横琴基本上是同呼吸共命运,共同成长。横琴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一个窗口,我觉得公司的迅猛发展,应该是我们遇到了一个好的时代。

  五年来,横琴创新环境持续优化、创新人才加速集聚。一系列“全国率先”的举措极大地激发了横琴的市场活力。

  横琴新区管委会主任 杨川:横琴正迎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下来我们将与澳门一起发展新产业,创造心动能,为澳门的产业多元化发展创造好的条件,也为粤港澳湾区的建设做出横琴独特的贡献。

标签: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