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改革开放40年·基层行】贵州凯棠:贫困乡镇的教育逆袭之路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当一个西部贫困乡镇选择把发展教育作为立镇之本,无疑等于选择了一条投入最高、回报最慢、最让人煎熬和最难以坚持的道路。
对于地处贵州省贫困山区、连年被评为贵州省一类贫困乡镇、急迫需要摆脱贫困、获得发展的凯棠镇来说,这条“以教兴镇”的道路究竟能不能走得通呢?
今天的“庆祝改革开放40年·基层行”系列报道,我们就带您走近西部、走进凯棠。
周末,贵州省凯里市经济开发区的一家高科技企业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参观者。
这家以芯片和物联网为主要研发方向的高科技企业创建于2014年。企业创始人杨清华和今天的参观者们来自同一个乡镇。而这个乡镇曾经是贵州有名的一类贫困镇。
杨清华:一般到了第二年五月份就没有大米,就开始吃红薯啊玉米啊,就混着吃了。拿到通知书的那一刻很兴奋,我爸也特别想送我一趟,我儿子考上清华了,但是来一趟得要钱,所以最后还是我自己来。
凯棠镇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的偏远山区,人均只有0.53亩耕地,全镇找不到一块超过30亩的大块连片农田。教育了成了凯棠人摆脱贫困、改变命运的唯一选择。
凯棠镇党委书记 潘凤发:只有把教育抓好了,让我们的孩子走出大山,然后改变他自己的命运,改变他家庭的命运。
凯棠教育发展的真正启动,始于40年前的改革开放。
照片上这栋两层的木质教学楼兴建于1958年,曾作为凯棠镇小学和初中共用的唯一一栋教学楼,一直使用到1984年。那一年,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凯棠农民家庭收入大幅增涨,要求上学读书的农家子弟人数骤增,镇上决定用5.8万元政府补助金和1万元全镇群众自筹款作为启动资金,在6.6亩集体献地上兴建一栋新的教学楼。
凯棠镇党委书记 潘凤发: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加大对教育设施的投入,教育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老百姓抓教育这一块,与政府重视教育产生了共鸣。
可无论对政府、还是老百姓个人家庭来说,选择教育首先都意味着长期看不到回报的巨大付出。
凯棠小学校长 杨秀志:(家长)外出打工,他得的每一分钱,都舍不得去住宾馆,住旅舍,就是住在人家的屋檐下,这是真实的故事,节约每一分钱,寄回给家里边,给孩子读书。
这是一张保存了6年的“赞助单”。保存它的农民名叫杨录贵。
杨录贵:这个是那个时候,杨生龙考上大学了,亲戚朋友啊,他们给的钱,我记的。
那一年,杨录贵的儿子杨生龙考取了一所大学本科院校,第一年的学杂费就要交4600元。最终。靠着乡亲们的资助和信用社的助学贷款,杨录贵才凑够了这笔学杂费。
而从2014年开始,国家针对西部贫困地区的大学生实行了学杂费减免补贴的政策。
凯棠镇党委书记 潘凤发:对我们(贫困地区学生)考取大学、本科、专科等等这些,都给予了补助,本科的话一年的补助达到了4830元,远远高出了我们凯棠镇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这项政策为西部贫困家庭解除了巨大的经济负担,让更多寒门学子实现了上大学的人生梦想。
凯棠镇党委书记 潘凤发:我们凯棠镇自改革开放以来,考上博士的就有10人,考取(硕士)研究生的就有30人,考取本科的就有1366人,考取大专的1150人。在外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就有7000多人,我们总共全镇共有5325户,那么7000多人的话,我们(平均每户)大概就1.5人左右。
40年过去了,在今日凯棠的航拍镜头里,全镇地势最好、最平坦的核心位置上,坐落着新的中学和小学。凯棠的“教育兴镇”之路也迎来回报。从2014年到2018年,凯棠镇的贫困发生率已经由27.8%降到了3.28%,摘掉了省一类贫困镇的帽子。
求学归来的学子们开始反哺家乡。凯棠人杨清华创办的高科技企业研发的“传统村落云平台”“民生资金云平台”等数字物联网产品已经在贵州全省投入使用、造福家乡。
而在凯棠镇梅香村,党支部书记顾兰花在国外留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女儿,用自己的奖学金帮村里的刺绣合作社注册了企业网站,还为合作社促成了很多出口订单。
梅香村党支部书记 顾兰花:有这个瑞士来的,他就通过(网络)这块,他就知道我这儿,他直接跑来这里,一个包包是卖几万,一件衣服是卖几十万,是挺高端的。
如今,就连顾兰花84岁的婆婆都在家绣起了订单,想用自己的一针一线实现心里的愿望。
记者:你想去北京啊?
顾兰花的婆婆 王猫下:噢。
记者:为什么想去北京啊?
顾兰花的婆婆 王猫下:看北京,看孙女。
现在在梅香村的带动下,凯棠镇11村里有8个村成立了刺绣合作社,很多以前不会绣、绣不好的年轻媳妇们也不再外出打工,而是回家学习苗绣。
顾兰花:很多绣娘加我的微信,她们也想做,下一批我准备把我们凯棠几千同志全部覆盖,让她们妇女同志不要去外面打工,让她们来家照顾孩子,让孩子成绩好,我们希望我们凯棠镇,家家都有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