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意农业合作潜力巨大 前景广阔
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2019-03-20 14:51:11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张硕):近年来,在中意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发展势头良好的背景下,两国农业合作发展动力强劲,成效令人瞩目。2017年,双边农产品贸易总额达12亿美元,与2010年相比增长了53.5%,年均增幅达7.4%。

  2019年1月25日至26日,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在对意大利进行正式访问期间,双方根据《中意2017—2020年行动计划》,确认加强在振兴乡村发展、农业科技、动物卫生等领域的合作,并一致认为应促进两国农业科研机构开展交流合作,为双方相关企业提供支持;同时,双方同意推动正在进行的农食产品问题谈判,深化食品安全双边合作,支持在各自国家和国际食品贸易中实施高水平的卫生和动植物检疫标准。

  与此同时,意大利农业、食品、林业和旅游政策部长吉安·马尔科·琴蒂纳约造访中国,并与中国农业农村部的相关负责人就“保护消费者及农业食品产业健康发展”等主题举行了会谈。琴蒂纳约表示,中国正致力于进一步扩大开放,农业对外合作的需求不断增长,“一带一路”倡议等创举将进一步促进两国农业领域的交流,双边合作前景十分广阔。

  一直以来,意大利农产品在中国进口商品中占据着重要部分,其农业食品也在质量和品质上得到越来越多中国消费者的认可,可以说,更加开放的中国市场和中国的消费升级需求吸引了越来越多意大利农业企业家的目光。在去年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意大利组织了大量农业企业来华参展,其经营范围涵盖了农业全产业链,而首届中国-意大利农业食品合作论坛也应运而生。

  中国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司司长隋鹏飞在论坛上指出,意大利农产品对华出口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两方面原因:一是中国坚持市场开放的原则,向世界各国优质农产品敞开进口的大门;二是意大利农产品质优物美,迎合了中国消费升级的需求。中国举办国际进口博览会彰显了扩大开放的决心,而意大利组织大量农业企业来华参展是对意大利农产品最有效的推介,中意农产品贸易必将依靠进博会平台迎来更大的发展。

  据悉,中意两国相关部门日前已就意大利柑橘出口中国事宜达成共识,正式的签约仪式不久将在意大利举行。此外,据琴蒂纳约介绍,包括榛子、苜蓿草、猪肉、大米在内的多种意大利农产品对华出口议定书也即将签订,品类更丰富、质量更安全的意式农业食品将陆续与中国消费者见面。同时,意大利还将为农业食品出口建立特别工作组,更好地帮助意大利企业了解并进入中国市场。

  此外,中意两国近年来在食品安全领域形成了非常良好的合作传统,从“中意食品安全论坛”的举办以及“中意大专院校间合办食品安全研究中心”的成立都可见一斑。2015年,浙江财经大学与意大利比萨大学在杭州签订协议,合作成立“中意食品安全监管研究中心”。该中心旨在通过互派研究员、联合课题研究、共同培养专业研究生等合作方式,开展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人才培养。此外,双方还将在中国开展对食品安全监管领域相关政府行政人员和食品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以推广学术合作成果,提高政府和企业监管水平。浙江财经大学在食品安全监管领域的研究处于中国国内高校第一阵营,比萨大学则是意大利乃至欧盟范围内食品安全研究领域的典范高校,双方联合成立的“中意食品安全监管研究中心”被业内人士看作是食品安全监管研究领域的一次“强强联合”。项目意方主任——比萨大学副校长圭迪表示,食品安全是意中两国重点合作领域,中国近年新出台的《食品安全法》表明中国政府正在加大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视,这也为意中两国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合作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诚如意农业部长琴蒂纳约所说,保证农产品的安全是合作的重中之重:“意中两国曾在橄榄油产品检验、监控方面有着良好的合作经历,两国都将食品安全和保护消费者视为食品生产领域的第一要务,我们将通过合办食品安全研究机构等合作,更好地促进两国生产和销售更高质量标准的农业食品。”

  此外,在农业环境保护方面,中意两国也展现出巨大的合作潜力。作为目前世界第一大发展中国家与农业大国,中国正面临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各种环境挑战,而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核磁共振技术则可以为中国提供有效的环保解决方案。意大利在该领域处于全球领先水平,其中,那不勒斯腓特烈二世大学核磁共振环境、农产品与新物质研究中心更是以跨学科的创新研究模式将核磁共振技术的应用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以中国科学院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为代表的中国高等科研院校已经与该中心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科研合作,双方通过师生互换,开展了多个共同研究项目,为中国解决了多种土壤学难题,同时也让参与研究的意大利科学家了解到了中国土壤的特性。

  南京农业大学与该中心的合作研究主要围绕中国稻田的分子组成而展开。南京农业大学资深土壤学教授潘根兴是该研究项目的中方牵头人,他表示:“这项研究让我们得以对中国水稻土壤的分子组成进行体检式的分析”。通过对中国水稻的实地考察,那不勒斯腓特烈二世大学核磁共振环境、农产品与新物质研究中心主任亚历桑德罗·皮科洛教授与他的研究团队也对中国稻田的固碳能力进行了深入研究,双方的合作研究结论显示:与旱地相比,稻田的排碳量更少,能够快速地分解转化有机质,进入到土壤。对于目前正在积极努力减少碳排放的中国来讲,这一结论具有重要的环保意义。此外,双方还做了秸秆碳化后的分子变化研究,分析出了秸秆的生物质炭在环境中的积极作用,证明了秸秆在农业中的优势,对于减少化肥的污染,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总体而言,中意农业合作互补性强,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当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消费市场和重要的农业对外投资国,并且正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这些都将为深化中意农业合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

编辑:赵妍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