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际锐评】中国外交“欧洲季” 中欧扩大从共识到共赢
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2019-04-10 13:53:45

  中国外交在年初春意中开启的“欧洲季”仍在继续。继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今年首次出访欧洲三国之后,中国总理李克强首访也聚焦欧洲,彰显中国和欧洲在彼此外交版图中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用欧盟领导人的话说“前所未有”。

  当地时间星期二(9日)下午,李克强同欧洲理事会主席图斯克、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在布鲁塞尔举行第二十一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并发表联合声明。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是目前中国和欧盟之间最高级别的政治对话机制,去年在北京,双方共同庆祝了机制建立20周年。此次会晤是新起点上的再出发。双方一致同意应携手合作,扩大共同利益,继续夯实共赢成果,这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而言是个好消息、一颗定心丸。

  近年来,中欧四大伙伴关系从生根发芽到开花结果,成果丰硕。2014年,习近平主席首次访问欧盟总部时提出,共同打造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为中欧关系的未来发展定调。在合作共赢的战略指引下,中欧贸易和投资水平迅速提升,欧盟连续15年是中国最大贸易伙伴,2018年双边贸易额达到6821.6亿美元的历史新高,中国也多年保持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地位。同时,双方在和平与安全、可持续发展、人文交流、技术创新等领域的合作也不断加强。中国总理的这次访问无疑会进一步提升中欧关系的稳定性、战略性和互惠性。

  中国和欧洲共识广泛,利益交融,这是中欧深化合作的坚实基础。曾有欧洲国家媒体指出,欧盟对华政策摇摆不定。如何看待中欧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是双方乃至全球关注的焦点。中欧领导人在多个场合强调,中欧之间的合作远大于竞争,共识也远多于分歧。在日前举行的中欧高级别战略对话期间,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指出,中欧有“十大共识”,包括都支持多边主义,反对单边行径;都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主导作用,维护以宪章宗旨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都支持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反对保护主义;都支持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改革和加强世界贸易组织等。

  中欧领导人在此次会晤中进一步扩大了这些交集,在维护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加强科技创新合作、推进中欧投资协定谈判、扩大双向市场准入、加强互联互通等一系列问题上达成重要共识。作为维护世界和平、繁荣与发展的两大重要力量,中欧在实现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推动全球治理方面,政策协调和行动一致至关重要,谁也离不开谁。

  务实合作、实现共赢,是中欧深化合作的强大动力。把共识化为共赢,中欧在共同解决一个又一个实际问题中加深互信,双方关系日益紧密。比如市场准入,李克强总理指出,中国将进一步扩大开放,出台新政策、新举措,同时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为中外资企业提供一视同仁的服务和便利。中欧双方也一致同意打造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双方都应采取非歧视原则对待对方企业。比如中欧双向投资,欧盟对华投资仅占其对外投资存量的4%,中国投资只占欧盟吸收外资总额的2%,双向投资潜力巨大,目前中欧投资协定的谈判正在加紧推进文本和清单的相关工作,将为双方企业赴对方投资创造良好的条件,提供高水平的保护。

  这一年,欧洲不稳定因素在增多,面临的挑战也在加剧。在此背景下,欧盟内部对中国有疑虑,甚至误解。正如中国总理在德国《商报》发表的署名文章中提到的,中欧所处地域不同,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各异,在一些问题上有不同观点乃至分歧都是正常的。合作体量大了,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甚至摩擦。通过加深了解和务实合作,越来越多的欧洲民众了解到,“一带一路”与欧盟的“欧亚互联互通战略”对接带来的是机遇,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16+1合作”)不是排他的小圈子,而是中欧合作多层次的有益补充。

  中欧务实合作不断走深走实,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惠及双方人民。就“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而言,包括匈牙利、波兰、希腊和葡萄牙在内的十几个欧盟国家已经与中国签署了谅解备忘录,意大利作为首个七国集团(G7)国家不久前签署了“一带一路”倡议,德国总理默克尔在3月的欧盟峰会上也表示,德国将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呼吁实现互惠。德国《商报》指出,“一带一路”倡议给欧洲提供了历史性机遇,这个倡议带来的益处显而易见。《商报》另有评论指出,有很多理由让人担心,欧洲可能误解中国的意图,对中国作出错误的反应。那样的话,欧洲可能会错过在未来世界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最后机会。

  不畏浮云遮望眼。中国一贯践行扩大开放的理念,欧洲也素有开放的传统;中欧互为负责任的伙伴,也同为促进世界和平、稳定、繁荣的重要力量。中欧不断深化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加深开放合作,扩大互利共赢,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同促进全球治理,不仅为中欧民众带来福祉,也将为世界格局注入稳定性和新活力。(国际锐评评论员)

编辑:赵妍
标签:国际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