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哲学社会科学中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力量

2019-02-18 15:07:39|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网站|编辑:徐雅平

  中国矿业大学(徐州)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边和平表示,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的研究。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体现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各个环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提升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关键在于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全党全国人民的行动指南。”高翔莲提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对马克思主义要真信真用,在思想上划清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龚先庆提出,第一,要从整体上来研究马克思主义,防止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碎片化”。第二,要“原汁原味”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杜绝“走捷径”等错误想法。第三,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与个别具体结论的关系,防止“见木不见林”。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黄力之表示,哲学社会科学本身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因此也要随实践的发展去加强并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的研究,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成果,才能有效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推进理论创新 抵制错误思潮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需要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中发展和创新,同时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宋月红表示,历史虚无主义在历史问题上做所谓“反思”“解构”“臆造”“翻案”等“虚无”文章,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争夺阐释历史的主导权、影响力和话语权,误导甚至“颠覆”人们的历史认知和政治意识。当前,历史虚无主义不仅渗透到了一些思想意识领域,还渗透到了社会生活之中,危害甚大。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要以史实和史料为根据,从历史观问题入手,用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和研究历史,用科学的历史理论捍卫和发展正确的历史观。

  “中国当代文学与文艺理论研究必须由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统领,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当代中国文学与文艺理论研究。”在张红军看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核心的文艺理论命题与理论指向,如对文艺人民性的强调、对文艺家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的关注、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精神的结合等。这些理论特色应该在中国当代文学与文艺理论研究中发扬光大。在新时代,新的技术条件与社会生活方式以及新的文艺现实,必然为文艺理论提出许多新的命题。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学与文艺理论研究,需要在不断创新中保持理论活力。在守正的前提下不断创新,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当代文学与文艺理论研究指导地位的重要基础。

  边和平表示,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宣传教育方面下功夫。一方面,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理论的高度探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从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实有效地宣传到亿万人民群众中去,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人民群众的思想共识和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记者 钟哲

标签: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