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丨    外眼看两会    丨    带着问题上两会    丨    直播两会    丨    代表委员之声    丨    专家评两会

【国际锐评】经济增速有水分?这张硬核成绩单拨乱反正

2019-03-02 12:45:41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编辑: 杨磊

  去年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式上,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36项经济社会发展可量化的重要指标。星期五(3月1日),中国政府宣布,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量化指标任务全部落实。在去年贸易摩擦频发、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如此亮眼的成绩单,显得尤为不易,更是实力打脸了唱衰中国经济的种种言论。

  据中国政府网发布的数据,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城镇新增就业人口、城镇调查失业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赤字率、全国财政支出等量化指标,均符合年度预期目标。有些领域还超额完成任务,比如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口1361万人,超过《报告》中预计的1100万人;实际减少贫困人口1386万人,超过1000万人的目标;移动网络流量资费较上年末下降了63%,大大超过至少30%的目标;退出落后煤炭产能2.7亿吨,也远超过1.5亿吨的预期。

  2018年,中国经济社会运行交出了一张亮丽的成绩单。不过,仍有人质疑中国经济增长的数据。其实只要认真分析一下,就知道这些质疑是站不住脚的。国内外学界和业界趋于认同,有三个指标与GDP有较为明显的相关性,依次是发电量、货运总量与财政税收收入,这三大指标通常被用来验证GDP数据的真实性。国家统计局星期四(2月28日)发布的《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全年发电6.8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8%,增速较上年加快1.1个百分点,为2014年以来最高增速;全年货物运输总量515亿吨,比上年增长7.1%;全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2%,其中税收收入15.6万亿元,增长8.3%。三大指标的增幅对中国2018年GDP6.6%的增速形成了毋庸置疑的支撑。

  同时,中国经济增速与世界多家权威机构的预测完全吻合。2018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预测中国经济增长为6.6%,世界银行发布的《中国经济简报》预测为6.5%,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研究报告认为中国经济全年增速为6.7%。这些基于客观分析得出的预测与中国官方数据高度合拍。

  如果说宏观数据不够有温度,中国民众的生活状态更能直观反映出这一年中国经济的活力。不久前中国“春节黄金周”创造了一些消费纪录,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突破一万亿元,同比增长8.5%;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达4.15亿人次,同比增长7.6%,旅游收入达5139亿元,同比增长8.2%;中国银联网络交易总金额首次突破万亿级,同比增长71.4%……此前不久,2018年天猫“双十一”网络购物节创下2135亿元人民币的销售纪录。民众旺盛的购买力贯穿全年,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几个季度处于较乐观区间,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76.2%,比上年提高18.6个百分点。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的主动力作用进一步巩固,消费升级的特征明显。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2018年,全球经济形势疲软、贸易摩擦频发,尤其是美国挑起的贸易冲突阴云笼罩着世界经济。在这种形势下,中国GDP同比实现6.6%的增速,达到了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确定的6.5%左右的预期发展目标。这一年,中国经济总量首次突破90万亿元大关,增长8万亿元。如果参照世界银行统计的2018年各国经济总量排名,8万亿元可以排在第15位,相当于增加了一个墨西哥的经济总量。

  起点越高,增长难度越大。2018年,中国稳步调整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变革、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持续释放中长期发展的巨大潜力。面对外部冲击,中国专心致志做好自己的事,牢牢把握住制造业发展这个根本,以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不断提升产业的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巨大的内需市场迸发活力,这些都成为保障增长的源头活水。同时,中国加快优化营商环境,大幅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推进产权保护制度化、法治化进程,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一系列新突破、新作为成为对改革开放40年最好的纪念。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发展目标的设定,归根结底是为了提升民生福祉。2019年,可以预料前进路上的困难和问题不会少,但2018年的成绩单给国人和世界大大增强了信心。今年“两会”召开在即,中国政府将公布新一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书。目标清晰,路径明确,可以预见中国民众将和世界共享更好的未来。(国际锐评评论员)

标签: 国际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