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丨    外眼看两会    丨    带着问题上两会    丨    直播两会    丨    代表委员之声    丨    专家评两会

全国政协海外列席代表陈平表示:中国文化海外推广的具像化、产业化发展空间巨大

2019-03-05 19:05:08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编辑: 张群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陈平在两会期间接受采访(摄影 陈毓娟)_副本

陈平在两会期间接受采访(摄影 陈毓娟)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陈毓娟):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今年的全国两会吸引着世界关切的目光。受邀列席全国政协会议的海外侨胞代表、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国际组织IOV全球副主席、德中文化发展促进会会长陈平女士4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中,身处海外的华侨华人肩负着融通中外、讲好中国故事的历史责任。中国文化海外推广在结合现代手段,进行具像化、产业化发展方面空间巨大。

  陈平说,“我作为一个在海外做民间艺术和文化遗产推广与保护的工作者,非常希望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后更加能够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应有的光芒。我们中国文化的符号,希望能够通过一种具像的内容,更多地在国际上显示出它原有的价值来。”

  关于如何讲好中国文化故事,陈平从自身从事的工作出发,做了多年的思考和调研。她认为,在 “一带一路”建设的大环境下,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并展开国际间合作,与现代表现形式及高新科技结合是关键。陈平说,“当时很多外国人看了(电影)《功夫熊猫》以后,对中国的传统武术有了一些实实在在的了解。他们就知道了,我们有螳螂拳、蛇拳、鹰拳。(这就是)从消费的角度来解释中国的文化。我们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有那么多的传统文化故事,甚至神话,甚至有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寓言。还有中国人精神层面的内容,包括一个谚语、一个成语都代表了很多的中国文化。那么这些内容,能不能也像《功夫熊猫》一样聚集起来,用具像的内容,用产品的形式输出到世界消费者的眼中去,我觉得这个就是很重要的一点。”

  陈平还观察到,很多外国人提到中国的时候,会想到京剧、功夫、武术,还有熊猫、故宫等符号性的内容,但是更多细节性的,比如说跟文化用品、文化产品相关联的东西却是比较生疏的。她说,我们中国的文化制造、文化产业向世界的推广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文化符号和精神转化成具像的内容,融入生活当中,百姓对它有一种直截了当的认知,实用性很强。陈平说,“很多的产品应该在润物细无声的前提下向世界去介绍。所以我想,今后我们大家看到的、吃的、穿的,将中国文化内涵深深地附着于‘中国制造’。我非常希望把我们的文化遗产,大量中国文化遗产从资源型存在,变成一种资本的体现。大量的民间文化遗产变成我们向世界展示的一种产品输出。”

  在此起彼伏的全球文化交流中,陈平看到中国文化的抽象符号交流已经开始在向具象的文化产业发展,而且近几年科技运用于文化产品的挖掘和交流手段的创新,让世界在更好地认识、熟悉和喜欢中国文化。陈平说,“比如说汉伞,去年我们中国的一个公司,在援助非洲的时候,他们做了一种伞,完全是中国的油纸伞,但是这个伞,放在太阳底下的时候它是可以发光的,有热能的。这个受到了(当地)儿童的欢迎,孩子一边在伞底下遮阳的时候,还可以坐下来享受一个学习的空间,所以非常实用。”

  通过这样的产品供给,让非洲人民认识了汉伞,更进一步认知了中国文化。另一方面,陈平认为影视文化作品的制作和传播也是一种巧妙而温暖的文化交流。她从电影《流浪地球》中感受到了中国哲学思想,中国人的救世态度,也看到了科技水平的发展在助推中国文化走出去。陈平说,“就像当年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带走的也都是一些高科技的、新技术的产品,比如说陶瓷,还有丝绸制造,这都是中国领先的(文化)内容,给人类的发展做了很多具有积极意义的推动。现在‘一带一路’(倡议)在全球推广的时候,也应该把我们的文化软实力,通过我们的文化产品输送出去。”

标签: 一带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