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正文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从希望工程受助者到玛瑙雕艺术家:一个农村青年的奋斗故事

2019-04-25 17:30:30|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赵妍

2019年4月,于杰获得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葛蕊、朱宛玲):有辆车、有套房、有个店面有个厂,这是阜新青年于杰给自己定下的人生目标。原以为要一辈子才能达到的目标,却在30岁前就一一实现了。这个来自农村贫困家庭、一度靠希望工程才完成学业的青年,靠什么快速实现了人生目标?

  “把俏的东西做巧,把巧的东西做绝。你看这个……”

  说起玛瑙雕,于杰的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这位刚刚领取了2019年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的青年玉雕艺术家,正是凭借一手好技艺,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于杰出生于1983年。打记事起,家里就特别困难,直到18岁,他家都只能在过年的时候才吃上大米饭。靠着希望工程的资助,于杰勉强念完了初中。那时,他打定主意要学一门手艺——父亲就是因为没手艺,给人扛白灰挣钱,扛一袋1分钱,每天扛七百袋,只赚7块钱,非常辛苦。

  初中毕业后,于杰选择了玛瑙雕这门手艺。学艺不易,回想起学徒之初艰苦的生活条件,于杰自己都感慨,“冬天的时候墙上都上霜。在屋里睡觉因为墙上上霜都往下淌水,淌下的水都冻成了冰溜子。天天早上醒来挨着墙的被子就冻墙上了,沾上了,就得往下拽。”

于杰作品《风雪夜归人》

于杰作品《乡情》

  这样的苦并不是谁都能吃得下。但抱着多学手艺、改变命运的信念,于杰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师兄弟不时出门打打台球上上网,于杰从不参与,晚上经常一个人默默加班加点干活儿,哪怕不是分内之事,哪怕这些付出没有眼前的回报。比如,一次师傅出远门,原本只用照着师傅画出来的样式雕刻的于杰,主动承担了给师兄弟画样式的工作,借此来学习玛瑙雕的设计。“我白天得上班干活儿,晚上我就坐在工厂设计台前开始设计,把我每一个师兄弟的活儿都给画一遍。刚开始画得不太好,但是那个墨,水是冲不掉的,所以画得不好还得用机器把图给磨没了,重新再画,每天都得画到12点。我每天早上起得也早,没上班之前就开始画。上班的时候我还得正常干活儿。有些人觉得晚上也不给开支,我干那玩意儿干啥,但咱是为了学东西。”

  学徒一年后,于杰的手艺已经把同期学徒的师兄弟们抛在了身后;学徒四年后,于杰出师了。东拼西凑了一万元后,他在父亲原本打算做猪圈的房子里开始了自己的玛瑙雕事业。一开始,东西没人认,8个作品才卖不到4000块,勉强不亏本。但于杰坚持下来了。慢慢地,作品不愁销路了,他也大胆地在阜新市里的玛瑙城盘下了一个店面,“一共全下来花了58万。我(刚)到市里连着三个月,工人没开支。后来机遇就多了。我买房之前就想我一年剩5万,我十年能把这房子钱给还上。结果到市里第一年我就赚了20多万,第二年赚了50万,一年半的时间我就把50多万还完了。”

  除了努力,于杰也特别愿意动脑筋。2013年起,传统式样的玛瑙的销量开始下滑。面对市场变化,于杰想明白一件事情——必须拿出别人做不出来的高水平精品,才不会在市场竞争中饿死。只有中学文化水平的他开始阅读古典名著、去专业美术院校进修,找灵感、提技艺,提高自己的艺术创作能力。过了半年,于杰的精品玛瑙雕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于杰的努力与坚持不仅让他的玛瑙雕赢得了市场价值,同时也获得了专业的认可。从2007年开始,于杰的作品每年都会入围我国现代玉雕界、石雕界最具权威性的奖项之一——天工奖,而在2017年,他以儿时农村生活情景为基础创作的作品《乡情》,一举获得了当年天工奖的金奖。

  于杰说,自己能有今天,离不开奋斗与坚持,“就是坚持。从我学徒的时候我就开始坚持。在那种环境下,又冷又累又脏,他们都吃不了那个苦,为啥我能吃啊?因为我没有出路,只有这一条出路,就是坚持。”

标签: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