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亚洲丨倒勾铜矛印证东西文化交流
青海地处东西方文化交汇区,是人类迁徙的重要通道,也是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的接合部。青海青铜时代各文化中所发现的玉礼器、铜器、小麦、驯养动物等遗存,反映出羌人所创造的本地文化与中原文化、欧亚草原青铜文化、南亚青铜文化等多种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青海出土的这件造型古朴霸气的阔叶形倒钩铜矛,来自距今4000年前的齐家文化,明显仿制于欧亚大陆北部的“塞伊玛-图尔宾诺”倒勾铜矛,是东西文化交流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
首都博物馆国内合作与民族考古研究部主任 谭晓玲:这种倒弯的钩的一个标志呢,是典型的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的一个标志,(是)东欧平原、欧亚草原青铜文化一个典型的一个标志,就可以说明在公元前四千年前,青海已经和周边发生了密切的一个经济文化方面的联系。那个时候的人们已经掌握了一个很高的一个冶铜的技术和熔铸的一个技术,是从那个欧亚草原这一块传播过来的。
央视记者 田云华:时隔千年,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这支铜矛上已经锈迹斑斑,但是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它的器型之宽大,铸造之精美。据专家推测,它并非是一件实用器,而是具有某种特殊象征意义的礼器。
首都博物馆国内合作与民族考古研究部主任 谭晓玲:有号令三军啊,起到一个标志,倒钩矛非常锋利,可以想见,就是它在烈烈风旗下,歃血同盟的那种威严之气。
还有这件七星纹铜镜,七角星纹,角与角之间有斜线纹,以套接的创意巧妙构图。经中科院考古鉴定属锡青铜器,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时代最早的一面铜镜,七孔铜钺、鸟形铜铃、环首铜刀都印证了当时冶铜和熔铸技术的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