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正文

“三变”改革让娘娘山旧貌换新颜

2019-06-11 16:03:22|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赵妍

娘娘山景区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杨喆、刘娜、杨萌欣):近年来,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为主要内容的“三变”改革在全国多地农村推广,充分调动了百姓的积极性,带动贫困群众脱贫增收。农村“三变”改革经验也得到习总书记的肯定,并三次写入中央文件。近日,本台记者探访了农村“三变”改革的发源地——娘娘山。

  娘娘山是贵州省盘州市的一座海拔2319米的山峰,边、远、穷是过去这里的真实写照,住在山脚下的普古乡舍烹村村民过着“土里刨食、靠天吃饭”的生活,2012年前人均纯收入一年不足700元。2012年,舍烹村走出来的亿万富翁、现任娘娘山联村党委书记的陶正学决定回乡创业,带领家乡人民走向脱贫致富的道路,“这几十年我从这里出来一直做企业,我用一些企业的办法来治理农村。农村为什么这么穷?后来我自己总结,就是一个字:散。资源分散、资金分散、人的思路分散。”

  为解决农村“散”的问题,陶正学成立了银湖合作社,动员群众用土地经营权、闲散资金等入股建设贵州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旅游园区,探索娘娘山农旅结合的发展道路。通过“三变”,整合个人资源,盘活山川、河流等集体资源,撬动社会闲散资金,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带动包括舍烹村在内,普古乡8个村的抱团发展。在谈到“三变”改革给当地带来的改变时,陶正学流露出自豪的神情,“我乡百姓富裕了,人均收入在12年前(每年)不到700块钱的基础上,现在我们8个村人均(年)收入是14600元,在我们舍烹村达到了16700元,这7年来我们百姓生活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百姓生活变富裕了,村集体(方面),原来的空壳村变得实实在在的有钱了。第二是村庄变美了。第三是我们整个大生态变好了。这‘三变’也在我们这个地方发生。”

  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示范园走“农旅结合”的道路,在种植刺梨、蓝莓、猕猴桃等特色农业的同时利用山地优势和自然风光,发展集爬高山、游溶洞、泡温泉、赏民俗和养生康健为一体的旅游业,吸引了大批游客。2017年,娘娘山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农旅一体发展为附近村民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许多外出打工的村民都回到家乡来工作。在娘娘山园区从事保安工作的新寨村村民陶五财告诉记者:“家乡发展,我们就在这里工作。也不算辛苦,一个月有2650元(的收入)。很好的,在这里工作就是又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小孩),又可以在这里上班。在这里工作、生活条件都很好,都是供吃供住的。”

  像陶五财这样在园区工作的村民有很多。据娘娘山园区宣传部部长王光厚介绍,附近的村民只要有需求,都可以在园区谋一份职,即便是老年人,只要身体条件允许,都可以在园区里做些清扫工作,“在我们这个地方环卫组,打扫卫生的老年人和清理垃圾的就有大约80、90人,保安大概有40多人,酒店员工有近100人,还有农业部的有几十人。加上温泉那边的工作人员,实际上我们园区总人数有300多人近400人。”

  近些年来,娘娘山因为“三变”改革的发展,村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但最初说服村民用土地和资金参与入股并非易事。陶正学告诉记者,跟老百姓做生意,“利润共享、风险共担”的市场原则是行不通的,要让老百姓旱涝保收,老百姓才会拿出仅有的资产来合作。为打消顾虑,陶正学跟村民们算了这样一笔账。陶正学说:“跟老百姓合作要怎么做呢?风险我担,利润共享。不管企业赚不赚钱,你的土地费我第一个保底给你。第二是你的参股物,你出资多少,我借给你多少。企业死了,你不用还我;投在里面的钱,通过劳务你一年就全部拿走了,那第二年以后就永远有工资收益了。这样就实现(村民)有稳定收入,就不会返贫。我不光带他们脱贫,还能带他们长期致富。然后,(村民)投进的钱还在里面,企业活了,他们永远在里面有股。所以这个利益连接非常关键,企业发展好了,百姓一定有好处。”

娘娘山联村党委书记陶正学

娘娘山园区宣传部部长王光厚

娘娘山27道拐

娘娘山园区温室大棚

标签: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