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滚动>>正文

从伦敦到纽约 国际都市对暴力说不

2019-08-21 10:43:50|来源:中国青年报|编辑:赵宇静

  这几天,一位中国内地游客取消了8月末的赴港计划。一个月以来,包括美国、英国、日本在内的至少11个国家和地区更新了旅游警示,在爱尔兰外交及贸易部网站上,香港的旅游安全级别显示为“高度警戒”。

  香港机场以井然有序、现代化和高效著称,是这个商业中心地位的象征,前几天却因为抗议活动一度陷入瘫痪。香港曾被誉为“全球最安全的大城市”之一,随着暴力事件频现,对它的担忧已成为各方“共识”。

  近些年,一些国际大都市都曾在骚乱中被暴力刺痛。2011年伦敦骚乱,年轻人在夜色中焚烧警车、切断交通、劫掠店铺。纽约,美国联邦调查局将“占领华尔街”运动定义为恐怖主义行动。而“黄背心运动”中,英国广播公司形容“浪漫之都”巴黎形同“战场”。

  “非暴力”的活动,却带来骚乱的恐惧感

  8月7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应询回应香港的事情时,发问:“美国警方是如何处置2011年‘占领华尔街’运动的?如果当前香港极端暴力违法事件发生在美国,美国的警方又会如何处理?”

  2011年7月中旬,反消费主义的杂志《广告克星》刊登出一张海报,画面上一位女性芭蕾演员站在华尔街标志性雕塑铜牛身上起舞,背景是戴着防毒面具的警察和烟雾。海报上方写着醒目的红字:“我们一致的要求是什么?”下方用黑字写着:“占领华尔街,从9月17日开始,带着你的帐篷。”

  这一天是美国的宪法日,大大小小的帐篷和形形色色的标语成为“占领华尔街”运动的主要标志,标语从“金融家是骗子”到“99%为1%服务”来控诉社会不公,媒体认为,“占领华尔街”运动是美国社会矛盾积怨的爆发点。

  巴黎的“黄背心运动”则以反光背心为标志。2018年11月17日,逾30万名示威者走上大街小巷,抗议政府提高燃油税,要求经济平等,引发了法国半个世纪以来最大规模的骚乱。法国规定汽车上必须备有黄背心,它又是许多工人的工作服,黄背心就成了抗议者的纽带。有人甚至把黄背心套到了宠物狗的身上——动物也被迫承担了政治使命。

  2011年发生在另一大城市英国伦敦的骚乱,起因是一名29岁的黑人男性马克·达根被伦敦警察枪杀。

  起初,因对移民问题而不满的人走上街头。

  但游行发展到后来,人们的诉求逐渐分裂。在“占领华尔街”运动中,有人支持自由主义但要求节制资本,有的抗议专门针对政府的个别政策,有的宣扬无政府主义;有的是失业无助的基层民众,有的是教授、学者和其他专业人士。

  25岁的罗伯茨来自宾夕法尼亚州,他曾是垃圾清理工,2010年失业。他加入“占领华尔街”运动后,一直在纽约的祖科蒂公园安营扎寨,有免费食物派发,“我待了12天,胖了5磅。”

  一些媒体认为,尽管组织者表示活动大多是“非暴力”的,却总给人带来骚乱的恐惧感。美国联邦调查局将“占领华尔街”运动作为恐怖组织行动进行监控和打击。2011年11月15日,警方与部分不愿离开的示威者爆发冲突,约200人被捕。随着冬季的到来,警察的强制清场冲散了“占领华尔街”运动的大部分示威者,这场大规模运动也逐步消散。

  “它对生命和财产来说是严重的威胁”

  凯旋门上,弗朗索瓦·吕德的那块著名的“马赛曲”浮雕,被示威者砸出了巨大的黑洞。紧张氛围从一个街区扩散到另一个街区。

  “黄背心运动”开始之后,出于安全考虑,巴黎关闭了它引以为傲的一部分博物馆和公园,公共停车场的自动售票机也被拆了下来。

  很多人戴着黑色头套,撬起历史悠久的香榭丽舍大道路面上的石头,投向街边的名牌商铺。包袋品牌Longchamp(龙骧)的店面被烧得一片焦黑,高档餐厅遭到破坏。一家位于一楼的银行被点燃,造成至少11人受伤。有人将燃烧物抛向警方竖起的路障,高喊“革命了”。

  法国零售联合会对路透社说,一个多月里,法国零售商损失了11亿美元。法国财政部长称,法国餐饮业营业额已下降二至五成。英国保险业协会估计,伦敦骚乱对工商业造成的损失将达到数千万英镑,保险公司们估计将要支付超过2亿英镑的赔偿金。

  英国《太阳报》称伦敦骚乱的一些场面是“可耻的”,并写道:“在伦敦奥运会即将在一年内开幕的时间里,我们的名誉在这个最糟糕的时刻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这是绝对的混乱状态,它对生命和财产来说是严重的威胁。”

  至少有11人在“黄背心运动”中丧生,2200名示威者受伤,其中24人失明。受伤警员达1600人。有人在示威时,因心脏病发作而亡。一位年逾80岁的老太太被橡皮子弹射中头部,不治身亡。

  2018年11月,一名50多岁的女性示威者在靠近意大利的萨瓦省不幸身亡,法国内政部公布了她的死讯:她是在路障附近被一辆汽车撞死的,肇事司机当时载着女儿,正通过一个由40多名示威者把持的加油站,有人敲打车辆,司机惊慌失措之下加速,导致事故发生。

  仅仅隔了一个月,一名司机驾车时撞上了前面一辆因示威者设置路障而慢驶的货车,司机当场死亡。

  伦敦那场骚乱中,至少有5人丧生。一位名叫埃利斯的男子在南伦敦被射杀,警方认为他是死于暴乱者的内斗,至今未找到凶手。

  26岁的埃利斯是4个孩子的父亲。他被送到医院的第二天就去世了,他的母亲说,“凶手使我儿子的生命无足轻重。”她说当晚起码有3车人看到了凶手,却没人愿意出来指认,“他们不比杀人犯好到哪里去”。

  在伯明翰,有3名巴基斯坦裔英国男子,在保护邻居、反抗暴力分子时被车撞死。其中一位逝者的父亲听到撞击声,跑了出去,“我永远记得看到儿子的画面,他的额头上粘着一块小小的鹅卵石,鼻子里的血流到了胡须里。我摸他的脉搏,但什么动静都没有。”

  这位父亲之后呼吁人们冷静下来停止暴力。政治家赞赏他,诗人为他撰写诗篇,威廉王子颁给他英国荣誉奖。但事情过去几年后,他说:“当我的儿子去世时,我对新闻界说,‘一两天之后,全世界都会忘记,没有人再关心’,现在看来就是如此。”

  “枪不会杀人,人才会杀人”

  2011年夏天,一位在伦敦工作的中国人错过了一个朋友的电话,对方就连续拨打,直到听到他的声音、确认他安全为止。这在英国并不常见——打电话不如发邮件普遍,连续打电话甚至有些不够礼貌。

  那段时间,民众密切关注各大门户网站的新闻,互发邮件,通报安危。

  伦敦骚乱发生后,有人利用twitter(推特)组织抢劫,并通过facebook(脸书)展示战利品,呼吁对警察使用暴力。滋事的青少年不仅乐于将犯罪现场照片放在社交网站上炫耀,还通过手机相互联络,告知潜在的洗劫地点。

  没过多久,民意在社交网站上开始反转。有人发起了“暴乱清理”行动,立即得到响应。诸多英国年轻人自愿去清扫街道,还自己社区一片整洁。

  伦敦居民拿着扫帚,而不是棍棒,出现在街头。志愿者们将各色扫帚举向天空,以此为“武器”,向暴力宣战。“我们都住在这个社区,我们希望让世界知道,我们爱这里”,请假来参加清扫活动的志愿者说。他们用扫帚清扫骚乱留下的碎玻璃等残渣。

  到了后期,英国民众对骚乱普遍感到失望和愤怒。在政府开设的电子请愿网站上,要求严惩骚乱者的联名信,在短时间内就有超过10万人签名。还有人在脸书上号召大家支援警察维持秩序,一天内就有几十万人声援。一句广为流传的口号是,“枪不会杀人,人才会杀人”。

  2019年7月的最后一天,香港挂出今年的第一个“8号风球”,热带气旋离境后,码头海风如往常吹拂,茶餐厅依旧忙碌,港交所的钟声照常响起。“听日准时返工(明天准时上班)”是香港人面对台风时的揶揄,也是事实。风暴过后,中环的白领头戴耳机不失礼貌地抢路,一位当地人这样形容,香港像东八区的一盏永远准时的钟,在日光点亮这个区域时正常进行它的新陈代谢。

  (原标题:从伦敦到纽约,国际都市对暴力说不)

标签:

为您推荐

新闻
娱乐
体育
军事
汽车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