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滚动>>正文

【好记者讲好故事】张晓繁:信念照亮扶贫路

2019-10-23 17:39:26|来源:云南网|编辑:范琪妍

  “信念照亮扶贫路。”9月2日上午,在云南新闻界第六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场上,云南广播电视台张晓繁仅讲述了一位人——“云岭楷模”杨大林。“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平时大多数都是坐在演播室主播新闻,此次深入一线采访杨大林的故事让我尤为感动。”张晓繁说到。

  “今年,我去到了丽江市宁蒗县沙力村。”张晓繁说,这里曾是国家级深度贫困村,海拔3000多米,有8个村民小组不通水不通电,更别说能有一条像样的硬化路了,逢年过节,村民要去趟最近的集市,来回至少走5个小时。

  当张晓繁和同事驾车8个小时一路奔波从昆明来到沙力村的时候,张晓繁感到有些出乎意料:映入眼帘的是一棵棵结满硕果的花椒树,一幢幢崭新的砖瓦房、一条条平坦的通村道路……

  村民们告诉张晓繁,这条路,多亏了他们的村支书“杨大林”。

  2004年,在竞选村委会主任的时候,杨大林就承诺,一定要让村里通水,通电,通路,这第一件事,就是修一条通往外面的路!

  零散分布于大山深处的各村小组,没有产业,没有资金,要修通一条路谈何容易?面对质疑,大林书记只说了一句话:“虾—妈—加?”这一句彝语,意思是“怕什么?”从此,这句彝语就成了杨大林的口头禅,每当遇到困难的时候,大林书记总是告诉大家“虾妈加?怕什么!”

  张晓繁讲到,为了筹集资金,杨大林是跑断了腿,说破了嘴,大林的老父亲看着儿子整天为这事发愁,把自己辛苦了一辈子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养老钱递到了杨大林的手上,嘱咐他:‘这钱一定拿着,去修路!”杨大林靠着家人的支持向银行抵押贷款了10万元作为修路的启动资金。

  21公里的路,他修了整整6年。

  21公里的路,他跑了无数个地方,赊账租机械。

  21公里的路,他挨家挨户苦口婆心,一一动员,带领大家一点一点地挖,一米一米的修!

  8个自然村组21公里的路,在他的带领下,终于修好了。

  后来,上学的孩子,待产的妇女,得了急病的病人就靠着这条得来不易的公路被送出大山,大家的生活才有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同时,为了能让村民们早日脱贫,杨大林挨家挨户考察,带领村民发展产业,自己出钱,买羊羔,送猪仔,带头发展养殖业,种植业,现在全村仅种植业,年产值就达到了300万元,170户692人成功脱贫。

  为了让沙力村如期摘掉贫困的帽子,杨大林近大半年连续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没有一天休息过。同事们都劝他休息几天吧,连医生都说“你这身体,再不注意休息,扛不住的”。大林书记嘴上说“行”。实际,又自己掏钱买棉衣,送去给困难老人们过冬。

  2017年12月8号那天晚上,跟大家开会开到11点多的杨大林实在坚持不住,就去隔壁的值班室休息休息。第二天,本应该去药牡丹试种基地考察的他没有去,在黑山羊养殖合作社也没见他,大家觉得疑惑,冲进值班室才发现,杨大林走了,享年39岁!

  “采访结束后,我在想,我一定要自己去走走大林书记用生命之躯筑起的这条脱贫攻坚路。”张晓繁说,每走一步,我都潸然泪下,这条路是大林书记艰苦奋斗了13年、4700多个日日夜夜换来的;每走一步,我都倍感力量,正是因为有杨大林这样千千万万的扶贫战士奋战在脱贫攻坚的路上,云南省在2019年实现了48个贫困县,707万贫困人口成功脱贫!

  杨大林的事迹播出之后,一名叫王恂的80后主动申请加入到扶贫队伍中,还有90后扶贫队员……,越来越多年轻人去到了偏远山区扶贫。

  更多的人被楷模的精神激励,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而信念孕育出的强大力量,让这些扶贫队员用青春和坚守照亮了扶贫之路。张晓繁说,相信,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在遇到困难时,我们也能坚定的喊出那声:“虾妈加!”

  云南网记者 杨萍 张蕊

为您推荐

新闻
娱乐
体育
军事
汽车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