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佩智:传承非遗文化 弘扬苏州“国宴”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杨欢):提起苏州菜,很多人会想到松鼠鳜鱼、响油鳝糊、樱桃肉等耳熟能详的经典菜肴。但这些并不是苏州菜的全部。形成于中国清朝康乾盛世期间的苏州“国宴”——苏州织造官府菜,也是苏州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了解它的人并不多。2011年,苏州织造官府菜制作技艺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项几乎失传的烹饪技艺之所以能够“复活”,都要归功于一位70岁的老人——人称“沙奶奶”的苏州民俗学会饮食文化研究会秘书长、苏州吴门人家饮食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沙佩智。
痴心二十载 从古籍档案中“挖”出“宝藏”
坐在记者面前的沙佩智,看上去和一位普通的老人并无二致。但是说起苏州织造官府菜,她滔滔不绝的样子就像是某位历史学者。“我们从目前查到的档案得知,苏州菜从明朝时期就进宫了,这符合苏州的文化背景,因为苏州在明清时期是南方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她指着一本叫作《清宫御膳》的书对记者说:“你看这里面就记载了乾隆皇帝吃苏宴的场景。如果没有这些档案,恐怕很多人不会相信,苏宴在那个时候就进入了宫廷。”
沙佩智在退休前主要从事财务工作,潜心钻研苏州织造官府菜是退休后的事情,没想到,一研究就研究了20年。
沙佩智在苏州大学举办的“大变局背景下的对外传播国际高峰论坛”上发言。
2003年,苏州民俗博物馆创办人、馆长金煦找到沙佩智,要她来主持他们的食文化展示厅。当时,已经退休的沙佩智开了一家鸡鸣八宝粥店,卖的是清朝时期原汁原味的苏州八宝粥,生意很是红火。为了开粥店,沙佩智曾经查阅了很多资料,求证清朝康熙年间苏州八宝粥的制作技艺。金煦馆长得知沙佩智的故事后,被她对苏州饮食文化的痴情和她身上的韧劲打动了,于是向沙佩智发出邀请。刚开始,沙佩智担心自己不是搞这个出身,对菜也不懂,所以不敢接受,后来遇见苏州怡园的后人——顾笃璜,顾老先生对她语重心长地说:“你去吧!这是苏州的文化遗产,失传了挺可惜的!你做好了会很有意义!”沙佩智心想,前辈讲的话一定有道理,于是答应试试,但是心里明白,这是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同年12月,吴门人家成立于苏州民俗博物馆食文化展示厅中,同年还成立了苏州民俗学会饮食文化研究会。
吴门人家成立后,沙佩智做的第一件事是聘请了一位苏州烹饪学校退休的老师。他是苏州政府培养的第一代餐饮人才、苏州织造官府菜的传承人——史俊生师傅。“史师傅的师傅是苏州织造府最后一位官厨——张文彬的第四代传人。”沙佩智对记者说。
苏州织造府是清代设立于苏州的生活服务机构,不仅承担着为皇室采办成衣、衣料的重任,而且还经常被用作清帝南巡时暂住的行宫。康照、乾隆下江南时就经常住在苏州的织造府内。
因而,苏州织造官府的菜肴,做法都很讲究。作为这种宫廷菜传承人的史师傅沿袭了古人的烹饪技艺,追求“一菜一味”,即做什么菜都要用原料的卤汁和油料来烧。“这正是苏州织造官府菜区别于其他苏州菜的地方,也是苏州菜最高级的烹调方法。”沙佩智说。
苏州织造官府菜追求“一菜一味”。(受访者供图)
好吃也要好看 把苏州宫廷菜打造成艺术品
让沙佩智最自豪的两件事,是让宫廷苏宴和册封宴“重见世人”。
2007年,故宫博物院研究宫廷饮食的苑洪琪教授找到沙佩智,希望来苏州寻找苏州织造府御膳厨艺的遗存,沙佩智向她介绍了史师傅的烹饪技艺,苑教授听后高兴地说:“你们师傅的厨艺,就是我要找的东西!”后来,沙佩智随苑教授来到北京,查阅了大量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宫御膳档案,发现史师傅传承的很多苏州菜都能在其中找到。于是,沙佩智一边收集御膳档案中的苏州菜谱,一边让苏州名厨反复尝试,最终成功复原了60多道苏州传统名菜。
2012年,沙佩智通过300年前的一份菜单,复原出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册封琉球国王的册封宴。据沙佩智介绍,当时她拿到的菜单上只有菜品和配料,没有具体的烹饪方法。“这五桌册封宴,就像五张考卷,如何呈现是个很大的挑战。”沙佩智想到了增加菜肴的观赏性。她拿册封宴上的一道菜举例说:“有道菜是蒸鱼,菜单上没写怎么蒸,经过跟厨师研究后,我们把鱼的皮、肉、骨头都剃下来,把鱼肉剁成鱼蓉,贴在鱼的龙骨上,再用蒸好的蛋黄做成鱼鳞,一片片贴上去,蒸出来的是一条金黄色的鱼,很漂亮!”
沙佩智和团队根据历史档案研究出的“莲子鸭”(受访者供图)
喜欢钻研、追求完美的沙佩智一直在用做艺术品的心态来做菜,每一道菜都是匠心之作,保证好吃的同时,也让人赏心悦目。她举例说,吴门人家有一道菜叫莲子鸭,菜名源于乾隆年间宫里的一个故事。当时,乾隆皇帝的宠妃令贵妃给乾隆生了好几个孩子,由此深得皇后妒忌。“我们根据这个研究出了一道菜,叫贵妃莲子鸭。寓意令贵妃连连得子,做法是用鸭肉包裹莲子,再用荷花托底,把它做成了一件艺术品。”
梦想是让苏州织造官府菜进入联合国
沙佩智的吴门人家吸引了很多慕名而来的中外宾客,其中不乏一些国外名人,包括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钓鱼岛真相》的导演克里斯蒂·里比、动画片《僵尸新娘》的导演迈克尔·约翰逊。他们都对苏州织造官府菜给出了很高的评价。
2016年,吴门人家因为和民俗博物馆的租期到期,不得不另觅他处。“虽然地方换了,但是我们的品质不会变。”沙佩智对记者说。
苏州织造官府菜——炒鲜虾(受访者供图)
把苏州饮食文化发扬光大,是沙佩智一直以来的梦想。而今,已经70岁的她,还在不断地探索和尝试。这一次,她想得更远,要让苏州织造官府菜走向世界,甚至走入联合国。
“法国菜和韩国泡菜都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是一个烹饪大国,为什么中国菜不能进去呢?我的梦想是让苏州织造官府菜进入联合国。”
沙佩智说,她正在写一本书,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苏州织造官府菜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希望人们在提起苏州的时候不止想到苏州园林、昆曲、苏绣,还有曾存在于宫廷中的苏州菜。“传承苏州菜文化是一场接力赛,一定要让它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