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滚动>>正文

【中国纪实·2019】综合治理 标本兼治——巢湖生态治理初见成效

2019-11-28 15:56:47|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赵妍

  南湖生态公园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肖恒刚):巢湖,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位于安徽省中部,是中国水污染防治的重点之一。近年来,安徽省坚持“生态优先、城湖共生、生态宜居”的发展理念,采取蓝藻综合整治、环湖水处理和湿地公园建设等多项措施,坚持标本兼治、有序推进巢湖生态综合治理,使巢湖水质明显改善,生态环境得到持续修复。在修复工程中沿岸建设的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已成为合肥市民休憩娱乐的“后花园”。

  每年高温时节是巢湖蓝藻水华的多发易发期,蓝藻水华的集中爆发导致湖面和沿岸产生极强的臭味,长期困扰着沿岸居民。长期在巢湖沿岸居住的孟荣荣对此深深有体会,“我老家靠近塘西河入湖河口的位置,也就是现在塘栖和藻水分离站所在的位置。小时候的巢湖蓝藻每年随着温度的升高都会聚集爆发,并伴有恶臭味,整体的湖水的颜色呈绿色,甚至有的时候是发白发黑的。它的气味也会在周边慢慢扩散开来”。

  蓝藻水华的形成主要是因为湖水中富氧元素的聚集,传统上主要依赖人工打捞。2013年,为了提高蓝藻的处理效率,合肥市首座藻水分离站投入运行,在打捞的同时对蓝藻进行处理和综合利用。藻水分离站工作人员孟莹莹说:“可以说是有了很大的改善,对于巢湖蓝藻的臭味管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另外的话,蓝藻的及时打捞,使整体湖水的颜色基本上没有这种发黑发白的状态存在了,对于周边生活的居民,包括这个办公区的环境来说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南湖水面

南湖生态公园沥青步道

  解决了黑臭水体的问题,还要从根源上把控入湖河水的质量。南淝河是合肥的母亲河,作为城市型河流,其河水直接流入巢湖。河流沿岸以前主要以粮食生产为主,由此产生的大量氮、磷等富氧物质和河流带来的城市污染物都直接流入了巢湖。为此,安徽省启动了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和水环境治理等项目。

  十八联圩紧邻巢湖和南淝河的交汇处。2016年,居住在此的村民全部搬出,原有的耕种模式也从此退出,开始了湿地建设工程。目前一期工程的3400亩湿地已经基本完成,带来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合肥市环湖办工作人员朱广平说:“我们现在所做的是生态的积累,恢复自然的地貌,让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形成很好的生态系统的结构。早期在这(生活)的鸟类只有63种,通过湿地修复的话可能会达到100多种,因为生态环境好了鸟也愿意进来了。通过生物多样性的打造,为巢湖构建生态缓冲,植物的状态为空气的湿度、水源净化发挥作用,与巢湖共同构建完整的生态系统,形成了一个自然的空间。”

十八里圩湿地

沿岸长临河污水处理

  大蜀山森林公园南湖位于巢湖沿岸,水体长期缺乏流动,周边污水混流入湖,水质、生态和景观破坏严重,被列为环巢湖流域治理项目。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工作人员通过清淤、污水净化、雨水处理等净化水体,水质明显改善。朱广平介绍到:“我们在摘除了它以前被污染的一部分之后,采取栽植沉水植物、浮叶植物或者是挺水植物,和岸上的乔木共同构建起一种水生森林的做法,(达到水质净化与保持的目的)。修过之后这个湖水面就是从之前的70亩不到扩大到了110亩。以前的水体容量只有5万方,现在扩大到10万方。这个水(质)从劣五类提升到四类以上,这几个指标也是对(环境改善)的一个综合体现。”

  在净化入湖水质的同时,南湖公园整治过程中还注入了人居环境的意识,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公园模式。朱广平介绍说:“修复过程充分考虑了人居环境。在这个地方,人随时就在这里面活动,如果完全把它做成生态的人不可进入的(公园),很不切合实际。因为周边就是一些住宅和密集的小区。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和自然如何和谐(相处),在这个项目也有体现。”

  环境的改善、生物种群的回归入驻吸引了附近居民和游客的到来,现在的南湖公园已经成为城市“慢生活人群”的生态休闲娱乐之所。目前,整个环巢湖大道全线贯通,将周边湿地、历史人文景点和特色古镇、美丽乡村,串联成了一道美丽风景,吸引游人纷至沓来,巢湖的生态效益、休闲功能得到了初步体现。

标签:

为您推荐

新闻
娱乐
体育
军事
汽车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