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能致富”湖北红安非遗产业助力脱贫攻坚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  2020-09-29 17:22:06

“巧能致富”湖北红安非遗产业助力脱贫攻坚_fororder_1

  红安大布传承人—黄珍兰(左1)

“巧能致富”湖北红安非遗产业助力脱贫攻坚_fororder_2

  正在纺织织布的黄珍兰的儿子和儿媳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赵芸莎):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县,素来就有着男耕女织的传统。在红安,甚至有着“无女不织布”“无女不绣花”的说法。近年来,当地的织布技术与刺绣工艺分别入选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经成为了地方上一张响亮的名片。

  红安大布是红安县几千年来民间世代使用的一种手工产品,也是一种纯棉纺织珍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其传统纺织技艺含量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手织老粗布的织造工艺极为复杂,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要经过大大小小72道工序,其中主要工序有轧花、弹花、纺线等15道。

  “织女”黄珍兰是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红安大布传承人。她16岁起学艺,至今已跟织布机打了42年的交道,红安大布传统纺织技艺的每一道工序都烂熟于心。她曾参加过上海世博会等知名展会,并为精准落实产业扶贫,组织当地贫困家庭妇女成立大布纺织合作社。传手艺、搞培训,带动了当地1000余人从事大布织造工艺,集中销售产品。现在以黄珍兰命名的大布品牌,年销售额已达100万元。

“巧能致富”湖北红安非遗产业助力脱贫攻坚_fororder_3

  “红安绣活”传承人—刘寿仙

“巧能致富”湖北红安非遗产业助力脱贫攻坚_fororder_4

  刘寿仙的绣花鞋垫作品

  除了大布外,红安绣花鞋垫也是当地地道的民间绝活。红安的刺绣工艺历史悠久,始于东汉光武年间,兴于唐、盛于清。作为鄂东地区源远流长的民间工艺,集日用与审美于一体,为鄂东地区颇具地域代表性的民间女工技艺。2008年红安绣花鞋垫已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绣女”刘寿仙的一双巧手更是家族世代传承。8岁的她就跟外婆学习“红安绣活”,至今已40余年。她说,这一生所求,就是让“红安绣活”能够源远流长。因此,她开办了“红安绣活”传习所,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培养出更多的“传承人”。目前,她的传习所累计已经吸纳了400多名“绣女”。

  刘寿仙的女儿刘珊大学毕业后,选择回乡自主创业,做起了绣花鞋垫的电商销售,刘寿仙制作的绣花鞋垫年销售额已达到20余万元,红安绣活不仅走上了互联网,而且已走出了国门,深受国内外友人的喜爱。

  岁月如梭,沧海桑田。几千年来,像黄珍兰和刘寿仙这样的红安的织女和绣女们,用他们一代代人的坚持将巧手技艺世代相传,让生活在现代的人们仍能够见证到乡土间孕育出的瑰丽文化。千百年前,红安女性用他们的巧手编织出了一个个的幸福家庭,千百年后,她们仍以不变的技艺与持久的恒心谋划着美好的日子。

编辑:赵妍
标签: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