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暖医】青年医学生:行动是最好的传承
2020-05-04 17:11:02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网站编辑:谢诗佳

  今天是第71个五四青年节。在防控新冠疫情过程中,医护人员在前方挑起“大梁”,而无数青年医学生也在后方为抗击这场疫情努力着。他们集聚微小力量,或为前线筹集物质,或在后方统计数据,或在社区做着志愿服务,在点滴间展现了当代中国青年的责任担当。

  物资,传递中的爱

  1月23日,武汉封城。

  前线医院物资短缺,频频告急。武汉市及湖北省多地医院纷纷在网上发布寻求物资捐赠的信息。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的援鄂医疗队马上要奔赴前线!有一批物资需要紧急送达机场!”1月27号15时26分,首都医科大学2015级儿科系陈天接到该校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景汇泉的通知。

【致敬暖医】青年医学生:行动是最好的传承

  时间紧迫,物资运输成为关键问题。陈天所在地距物资取货点相对较近,他想都没想,即刻行动起来。17时46分,他成功到达机场并将物资交递给援鄂医护人员。

  “在武汉疫情最严重的时刻,我看到的不是绝望,是力量。”景汇泉感慨。1月27日中午12点半,北京市下发征集援鄂医疗队员的通知,仅仅5个小时后,人员和物资就已全部配齐,整装登机。

  火线驰援背后,是全社会的齐心协力。此后,陈天协助景汇泉教授寻找、联系,还成功为全国的15家医院送去了急需的抗疫物资。

【致敬暖医】青年医学生:行动是最好的传承

  武汉大学第二临床学院2018级神经病学博士严闹也参与了前方的物资调配工作。“当时,医院的医护、后勤已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加上封城、放假、小区封闭式管理,几乎没有社会人员能帮忙调配物资。”严闹回忆。1月28日,学校辅导员发出消息,大量支援物资抵达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急招志愿者。

【致敬暖医】青年医学生:行动是最好的传承 

  严闹第一时间就报了名。此后一个多月,他的忙碌身影出现在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门诊大楼、车库等物资集散地,接收、整理物资,再转运到后勤分发。

  严闹参与志愿工作不久,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逐渐接管武汉东西湖方舱医院、雷神山医院,更多医护和后勤人员被抽调支援,医学生志愿者的工作量也逐步增大。

  “工作最长的那天,又遭遇了武汉的大雪。当天,我们8、9个志愿者顶着风雨一直工作到了深夜12点。”严闹告诉记者。

  尽管辛苦,严闹看着邮寄来的捐赠物资,更多的是感动。“有位云南老伯不远千里,亲自跟车来到武汉,送来了自家果园的5吨苹果。有些爱心人士哪怕自己只有一个口罩也要寄给我们,”严闹说,“既然不能在前线,身为‘准医生’和党员,参与志愿工作也能出一份力,尽快将物资分发到前线医护手上,就能为他们减少一份感染的风险。”

  数据,追赶中的情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疫情数据牵动人心。在数据直观呈现的背后,凝聚一个个为了精确科学反复核实的工作人员 的心血。在这些人中,就有一群主动“请战”支援的医学生们。

【致敬暖医】青年医学生:行动是最好的传承

  从1月26日到4月24日,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先后派出四批医学生,共19人奔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疾控专家指导下协助进行疫情实时分析和专题分析,其中涉及到数据清洗、代码编写、可视化处理、报告撰写等多项任务。

  首批前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医学生志愿者连续工作了近3周时间。随后,第二批医学生志愿者持续“接力”。

【致敬暖医】青年医学生:行动是最好的传承

  周川正是其中一员。他主要的工作是协助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组进行疫情数据分析。20多天里,为了保证能够在次日清早及时将数据分析情况上报,他每天的工作并不轻松。

  “我们常常是连夜开工,到清晨才能完成前一日的疫情基本情况分析。”周川介绍,为了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和高效,大家平行分成两组,分别用不同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相互复核以防出错。

  第二批医学生志愿者只有两人。他俩承接了之前十多名老师和同学的工作,刚开始的几天倍感压力,曾有一次从早上9点到次日凌晨1点,连续工作了16个小时。

  基本上,每批医学生志愿者都经历了昼夜颠倒、高强度工作量以及紧迫的任务时限。后三批医学生志愿者平均每天在岗时间12小时以上,熬夜作图作表也是“家常便饭”。

  周川和前去支援的医学生们总调侃自己是疫情的“守夜人”,虽然如此,但周川觉得,在病毒肆虐之时,能用行动践行“公行天下,卫戍健康”的崇高使命,也必然能在未来接过老一辈公卫人的接力棒,为健康中国奋斗。

  社区,坚守中的暖

  全国疫情防控逐渐常态化。从2月27日到现在,齐齐哈尔医学院2019级临床医学系学生孙承诚主动参与到社区的志愿服务中,负责所在小区的楼道消毒查杀工作。一个楼道,1楼到7楼共14户,孙承诚每天要对楼道开展三次消杀。

  一个楼道至少要消杀半个小时才能达到合格标准,门把手、楼梯扶手和地面是消毒重点,必须无死角。孙承诚告诉记者:“前几天,我负责的楼道里有位列车员因为与新冠肺炎患者同乘一辆列车而被隔离在家,每到他家门前,我都特别小心,尽最大可能消毒更细致些。”

  孙承诚的父母都是医生,母亲在疫情期间主动要求去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的发热门诊工作,整整2个月未回家。

  “当时爷爷因病去世,父亲请假从医院赶回来,而母亲驻守发热门诊无法离开,家里也度过了一段难熬的时光。”孙承诚想,越是关键时期,越不能请辞,即便从事的是简单的社区消杀,也是一名青年医学生责任的体现。

【致敬暖医】青年医学生:行动是最好的传承

  北京卫生职业学院2019级药学系学生李漪和孙承诚一样都是“00后”。全国疫情最紧张时,她和其他20名同学在北京友谊医院做了一周的志愿服务。

  “志愿期间,我主要负责药房门诊的备用药架上药、收药,协助摆药机的老师补药等工作,”李漪告诉记者,“1月下旬,北京市的防控形势已经严峻起来,医院的口罩贩卖机空了。我们在药房工作,偶尔要到急诊科检查药品。听说医院有接受疑似感染者时,心里还是很紧张的。”

  2月7日,李漪“转战”社区,协助工作人员给每位进出小区的居民测量体温、登记小区租户信息、制作出入证等。按照北京市政府要求,返京人员一律需居家隔离14天。居家人员不能出门,李漪作为志愿者,一趟趟地帮助他们拿快递、送东西。

  “作为大一新生,我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当时看到友谊医院有很多比我大不了几岁的师哥师姐报名参加北京援鄂医疗队,备受鼓舞,”李漪回忆说,“无论是在医院还是在社区,志愿服务期间我从没想过离开,和周围的伙伴们互相鼓劲,共同完成了这段不平凡的志愿服务任务。”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