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 > 正文
外长记者会体现了中国外交的气度与高度
2020-05-25 23:26:20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王嘉宁

  5月24日,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在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举行记者会,就中美关系、全球治理、“一带一路”、新冠肺炎疫情等问题阐述了中国的立场与态度。这场记者会,可以说展现了中国外交的气度与高度。

  积极构建总体稳定的大国关系框架

  疫情之下,大国关系更加错综复杂,中国积极寻求和构建稳定的大国关系框架。

  疫情持续发酵以来,无论从言语上还是从行动上,美国都向着与中国脱钩的方向加速。即便如此,中国也尽力寻求稳住中美关系。

  王毅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是中美两国的共同敌人,要警惕政治病毒对两国关系的伤害。应该本着对人类负责、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认真对待和妥善处理中美关系。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这是从几十年来各种经验教训中得出的最精辟概括,值得我们双方谨记在心。

  中俄两国都遭受了严重的疫情冲击,两国也一直守望相助。中俄共同抗疫的经历,将转化为疫情后中俄关系提速升级的动力。

  疫情发生后,中欧双方坚定支持彼此抗疫努力,涌现出许多感人的友好事例。中欧之间开展互利合作的空间越来越广,支持多边主义的共识越来越多。中欧之间的交往应越来越成为相互成就的正循环。

  不断积蓄和培植全球治理的新动能

  疫情对于全球治理的影响极为严重,导致逆全球化短时期内存在加剧现象。中国近年来积极倡导推动全球治理的健全与完善,认为全球化存在的问题只能在全球化的发展中加以解决。这就需要我们积极引导全球化的走向。尽管目前全球治理面临着诸多困境,但中国依然主张多边主义。

  王毅指出,这次疫情用事实证明,不管多么强大的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全球治理需要更加精准地改革和完善。这次疫情暴露出各国公共卫生体系的不足、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脆弱以及全球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短板。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是国际社会的当务之急。尽管疫情导致民族主义、国家主义有所抬头,但全球化的大趋势没有中断,更不会逆流,因而当务之急是要稳定全球治理的基本局面,不断积蓄和培植全球治理的新动能。

  持续促进中国与世界的民心相通

  中国有句古话叫“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国也十分注重国际民心向背。王毅指出,全球疫情凸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的重要性。病毒不分国界和种族,向全人类发起挑战。疫情以生命作为代价告诫我们,各国应超越地域种族、历史文化乃至社会制度的不同,携起手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维护好我们人类唯一可以生存的这个星球。

  面对疫情的冲击,如何尽力挽救每一个生命才是影响民心的关键。中国不断向世界各国提供医疗物资和分享抗疫经验。迄今为止中国已经向将近150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了紧急援助,以解各方的燃眉之急;我们为170多个国家举办了卫生专家专题视频会议,毫无保留地分享成熟的诊疗经验和防控方案;向24个有紧急需求的国家派遣了26支医疗专家组,面对面地开展交流和指导。中国还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开足马力为全球生产紧缺的医疗物资和设备,仅口罩和防护服这两项就分别向世界出口了568亿只和2.5亿件。这一系列数据都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为全球抗疫做出了突出贡献。虽然国际社会仍有少数国家的少数政客对中国说三道四,但是绝大多数国家和民众还是感谢中国的贡献,也有助于稳固中国的国际民心,优化中国的国际形象。

  积极秉持行稳致远的中国外交政策

  疫情影响极大,导致世情变化较多。与此同时,当今世界依然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判断没有改变。中国外交如何行稳致远,需要加强对中国外交政策的稳控。尽管疫情对“一带一路”建设带来一定影响,但不会改变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决心与毅力。正如王毅所强调,疫情对“一带一路”合作确实造成了一些影响,但都是暂时的,也是局部的。从整体和长远看,经过疫情的考验,共建“一带一路”的基础将更加牢固,动力将更加充沛,前景将更加广阔。除此之外,中国的对外援助政策、中国对于多边主义的态度等中国外交政策也基本保持稳定,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外交政策稳定性的一面,同时也能给世界以信心。

  2020年的世界因疫情而改变,“抗疫外交”也注定成为中国外交的主题,但中国外交绝不会成为“战狼外交”。尽管遭受误解和误伤,中国外交依然体现出大国外交的的气度与高度。(凌胜利 外交学院国际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标签:管窥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