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 > 正文
【国际锐评】 中国为全球合作抗疫所做的贡献有目共睹
2020-06-09 19:14:19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杨玉国

  中国政府日前发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其中阐述了中国在国际抗疫合作中的理念、行动与倡议,体现出中国以实际行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国际社会并肩作战、共克时艰的大国担当。

  这场新冠肺炎疫情是近百年来人类遭遇的影响范围最广的全球性大流行病,对全世界是一次严重危机和严峻考验。人们注意到,中国政府发布的这份白皮书中,“合作”一词高频出现。通过翔实的数据和丰富的事实,白皮书不仅记录了中国人民抗疫的艰辛历程,也展示了中国第一时间开启的国际合作时间线,包括及时主动通报信息、分享抗疫经验、力所能及提供人道主义援助、有序开展防疫物资出口、开展国际科研交流合作等。

  东盟副秘书长康富认为,白皮书将有效帮助处于疫情不同阶段的国家学习中国抗疫成功经验。长期关注中国发展的阿联酋学者萨布希·哈立德评价说,中国政府在疫情期间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团结合作是国际社会战胜疫情最有力武器”,这是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始终倡导的全球抗疫理念,他也一直在亲自推动,身体力行。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同近50位外国领导人和国际组织负责人通话或见面,就疫情防控展开交流。3月,习近平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特别峰会并发表讲话,提出坚决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全球阻击战等4点主张和系列合作倡议。5月,习主席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发表致辞,提出加强疫情防控6点建议,宣布中国为推进全球抗疫合作的5大举措,呼吁各国携起手来,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习主席阐述的中国主张、指挥的中国行动,是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生动诠释,为全球抗疫合作带来了信心,注入了力量,指明了方向,得到国际社会广泛响应。

  患难见真情。中国人民不会忘记,在中国疫情防控形势最艰难的时候,国际社会给予了宝贵支持和帮助。白皮书里专门列举了详细事实,强调中华民族是懂得感恩、投桃报李的民族。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疫情形势,中国感同身受,尽己所能回馈国际社会。

  白皮书披露,截至5月31日,中国共向27个国家派出29支医疗专家组,已经或正在向150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抗疫援助,同时,中国还向200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防疫物资,有力支持了相关国家疫情防控。在这一相互帮助的过程中,中国的朋友更“铁”了,“朋友圈”更大了,也让那些居心叵测抹黑中国援助、挑拨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的谣言不攻自破。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传播蔓延,下一步应该怎么做?白皮书就此提出有效开展联防联控国际合作、应对疫情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影响、向应对疫情能力薄弱的国家和地区提供帮助、坚决反对污名化和疫情政治化、健全完善全球公共卫生体系等倡议,继续为全球抗疫贡献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这其中,支持世界卫生组织发挥全球抗疫领导作用尤为重要。当前,中国已经向世卫组织提供两批共5000万美元现汇援助,向全球疫苗免疫联盟等组织提供援助,积极协助世界卫生组织“团结应对基金”在中国筹资。中国还承诺,待疫苗研发出来后将其作为公共产品向全球提供。

  对此,世卫组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特使大卫·纳巴罗评价说,一系列中国举措致力于补齐国际危机应对的短板,为国际抗击疫情提供了有力支持。

  用木桶原理分析全球疫情防控,道理是一致的: 人类能否最终战胜疫情,取决于疫情防控最薄弱、最脆弱的国家。白皮书指出,中国愿意向疫情防控薄弱地区提供援助,积极参与并落实二十国集团缓债倡议,在向50多个非洲国家和非盟交付医疗援助物资、派出7个医疗专家组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援非抗疫力度。正如吉布提总理卡米勒所说:“在这一艰难的时刻,中国没有坐视不管,而是同我们站在一起,给予我们帮助。”

  需要警惕的是,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冲击正不断显现。一些西方政客却逆势而为,借机大肆炒作“脱钩”“去全球化”谬论,尽出损人不利己的损招、阴招。对此,白皮书强调中国愿同各国一道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安全与畅通。

  目前,中国已与韩国、德国、新加坡等国协商开通“绿色通道”,为外籍人士返华工作创造便利,努力稳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一批法国工程师还通过包机回到中国的企业上了班。

  “团结就是力量”、“未来的成败取决于今天的作为”……针对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之势,白皮书发出迫切呼吁,强调全球疫情防控战,已经成为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之战、维护人类健康福祉之战、维护世界繁荣发展之战、维护国际道义良知之战。

  在这场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的战役中,来自中国的一系列行动和倡议,无疑将为人类最终取胜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也请某些成天琢磨着如何嫁祸于人的美方政客静一静,真心实意地为本国民众、为国际社会团结抗疫尽一点力吧。(国际锐评评论员)

标签:国际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