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儿童康复基地第一批孩子要上小学了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蒋习、王毓韵):2018年5月26日,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孤独症儿童(南方)康复基地启动仪式在海口举行,从那时起,来自广东湛江的刘若兰(化名)带着患有孤独症的儿子童童(化名)来到这里学习,学习三年,童童今年6岁,要上小学了。
刘若兰说:“(学校)他们说孩子的学习能力不错,懂数学、懂拼音,四个老师给面试,通过了。”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0-14岁孤独症患者逾300万,近年来呈不断增高的趋势。2018年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官方数据指出,孤独症谱系障碍与正常儿童的比例为1:59,其中大约每59个儿童中即有一个孤独症障碍者。但由于认知与诊断水平和筛查手段条件不均,目前中国尚无可靠统计数字,见诸于官方文件的数据与事实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目前在各类残疾人中,孤独症属于权益保障缺失最严重的人群。孤独症是什么?与自闭症是一回事吗?北京博爱医院副院长张通回答了这个问题。张院长说:“以前叫‘自闭症’,为什么叫自闭症呢?因为这个孩子把自己关起来了,自己把自己封闭起来。英文里只有一个词——autism,把这个词规范统一到今天,就是我们说的‘孤独症’。从归类上讲,主要以精神行为障碍为主,孤独症孩子最大的症状是交流障碍。眼神不与人沟通,跟他说话没有反应,只专注做自己的事。”
孤独症、自闭症,这些词汇对一个家庭来说是痛苦的,作为家长尤其不愿承认孩子有精神方面疾病,无论心智障碍、谱系障碍,还是智力发育迟缓,宁可相信是孩子只是性格内向,期望“长大就好了”,这是错误的认知,会错过孩子的治疗时机。季希望(化名)是6岁孤独症儿童大力(化名)的妈妈,接受采访时她表示本想等孩子自愈,却差点耽误干预最佳时期。季希望说:“我们是2018年5月来的,因为孩子2岁左右的时候完全不知道我是他妈妈,我们每天朝夕相处,他完全不认识我。当时想等等看,大了可能就懂了。带他去医院看一下,人家说能确诊‘孤独症’了,再不康复孩子就‘毁了’,后来到这里(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孤独症儿童(南方)康复基地)上课,2个月左右他认识我是妈妈了!那种心情别人无法理解。最近可以上幼儿园了,理解力思维都跟得上,我们做父母还是很担忧,他会不会适应不了,人家把我们的孩子退回来,当幼儿园老师说‘还可以’时,我们很欣慰,很高兴、很高兴。我现在就怕进(小学)校门进不去,这是我们这里所有家长的担忧,如果孩子们不进入小学,就没地方可去了。”
2021年4月2日是第十四个“世界孤独症日”,我们再次聚焦孤独症群体的教育问题,呼吁全社会共同努力,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抓住孤独症儿童训练的“黄金十年”,通过正确的训练,尽最大努力让孤独症人群独立自主,走进社会。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教育处处长,北京市孤独症康复协会培训部主任郭延庆对记者说,医生做出任何诊断都非常慎重,需要时间观察孩子,所以一定要尽早就医。郭延庆说:“怀疑孩子有问题,到落实诊断,中间有可能需要2-3年时间。孤独症其实没药可治,即使这些药物被批准了,也不是针对治疗核心症状、核心缺陷的,我们不能完全依赖药物,使用药物一定是有症状的,只能起辅助作用,最根本的问题是教育和训练。
孤独症很难治愈,(即便)适应社会再好,还是与众不同的。但是可能不妨碍这个人适应社会,60%的孩子可以实现独立自主的生活。之所以要干预,就是这些训练可以让孤独症儿童卷入普通儿童的兴趣活动,并做出回应。通过宣传普及,他知道自己从小与众不同,但这些与众不同并不妨碍他成功的上幼儿园、小学,甚至考上大学,最终找到工作。孤独症和智力障碍不完全是一回事,有的孩子有智力障碍,有的孩子没有。”
孤独症儿童进行康复训练的最终目的是社会融合,即通过家庭融合、社区融合、社会融合的教育训练过程,改善孤独症儿童的社会功能,提高自闭症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让孩子成为具有社会性的人。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孤独症专家委员会主任贾美香表示,我国在支持孤独症儿童干预治疗方面支持力度很大,作为家长要积极主动就医,“早期要干预、训练,6岁以前训练每个月有国家补贴,每个地区的残联有相应配套措施。比如北京每月补贴3600元,深圳一个月有补贴4000元的机构,有补贴5000元的机构。没有行为规范的孩子在普通环境里难以融洽,他会干扰别人学习,那就不是融合教育,是‘混合教育’。目前,中国的康复基地发展和水平并不落后于国外。”
在采访的最后,贾美香主任强调,孤独症人群需要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会长邓朴方同志说,一项事业,需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能持续不断地向前发展。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事业,人道的事业,阳光的事业,是充满希望的事业。我们要坚持以残疾人为本、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永远保持创业初期那股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