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 > 正文
【民族要复兴 乡村必振兴】农文旅相结合 走出“花茂”乡村振兴路
2021-04-06 16:38:24来源:新华网编辑:赵宇静

  新华网贵阳4月6日电 走进花茂村,远远望去多是老木屋、土院墙以及蜿蜒的乡间石板路。四月初,油菜花、樱花仍在零星开放,山间云雾缭绕,花茂村宛若一幅美丽天成的黔北山乡画卷。

  近年来,遵义市加快推进乡村旅游业发展,依托农耕文化、土陶文化和乡愁文化等独特旅游资源优势,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不少村民搭上了发展“快车”,吃上“旅游饭”。

  “你好,这里是‘红色人家’,有12桌客人用餐吗?可以安排。”中午时分,还在院坝里张罗客人吃饭的王治强忙个不停,他这里又被预定了12桌客人的用餐。

  走进“红色人家”,门口的石板路早已被踩得油光发亮。王治强说,自己2014年结束了在外打工的生活,靠积攒的30多万积蓄和借来的10多万元,把家里的四合院打造成了农家乐。最忙的时候,王治强一个星期营业额就能超10万元,这样可观的收入是他以前从没预想过的。

【民族要复兴 乡村必振兴】农文旅相结合 走出“花茂”乡村振兴路

  王治强的“红色之家”农家乐。新华网 蔡连素 摄

  王治强家有一道招牌菜——盬子鸡很受游客欢迎,大多数时候要通过预约才吃得上。而制作这道佳肴所用的盬子,就出自花茂制陶手艺第四代传承人母先才之手。

  母先才13岁便跟父亲开始学做土陶。2014年,花茂村开始发展乡村旅游,凭借一身制陶手艺,他开办了村里第一家陶艺体验馆。

  如今,母先才的陶艺馆每年能卖出陶艺制品2000多件,收入可达30万元。同王治强一样,母先才也成为花茂村里率先走上致富路的一员。“下一步,我打算在花茂村建一个土陶展览馆,让更多来花茂村的游客了解花茂的土陶制作工艺,也希望能让游客喜欢上土陶。自己也希望能带动周边的群众一起增收致富。”母先才说。

【民族要复兴 乡村必振兴】农文旅相结合 走出“花茂”乡村振兴路

  花茂制陶手艺第四代传承人母先才制作陶艺摆件。新华网 蔡连素 摄

  “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花茂村视察时说了这样一句话。受启发的张胜迪带着酿酒的手艺和她的乡愁回到了花茂村。

  回到家乡的她创办了一家集展示、展销、体验、教学、传承为一体的文化工坊——“花茂人家”,围绕“一瓶酒、一张纸、一幅画、一盏灯”的发展思路,打造“千年古纸,书香花茂;百年传奇,酒香花茂”主题品牌,希望发扬传统文化,让游客在这里记得住乡愁。

  “光传承没有用,要把它转化为产业,以产业带动乡村的发展,带动乡村振兴。”张胜迪说。为了带动大家一起致富,“花茂人家”吸纳了村里的老手艺人、农民书画家、大学生和村民在这里工作。如今,花茂村的山川河流、村庄、民居、星空大地,花茂人生活的样子、民风民情,花茂的精神、花茂的思想都被画到了一张张纸上,被制成纸浆压花画和书本、信纸、台灯、油纸伞等文创产品,远销上海等地。

【民族要复兴 乡村必振兴】农文旅相结合 走出“花茂”乡村振兴路

  “花茂人家”文化工坊负责人张胜迪向游客展示扇子。新华网 蔡连素 摄

  在花茂村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花茂村的农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花茂村流转土地1830亩,通过订单式生产,我们还发展‘稻+蛙’、‘稻+鱼’以及‘稻+鸭’工程。当地还有蔬菜保供基地800亩,草莓基地60亩,花茂村农业产业实现规模化和景观化。”花茂村党支部副书记牟明弦介绍,花茂村还结合自身优势,推出系列特色美食、开发了出各类特色旅游商品。

  目前,花茂村建设了陶艺文化创意一条街、古法造纸特色商品馆等文化传承基地,培育乡村旅馆、特色农家乐13家、电商6户、特色产品店28家、陶艺作坊3家、文化企业4家,打造文化创意产品30余种、乡村旅游经营户100余户。

  近年来,花茂先后获得全国“最美红村”“全国度假社区”“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寨”等称号。过去,花茂村因为贫困叫做“荒茅田”,今天的花茂,景比画美,乡愁味愈浓。(蔡连素)

标签: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