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时冉):回首2021年,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的历次地方考察中,“生态环保”成为贯穿始终的重要主题。密集的考察调研行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对话最多的就是那些为美丽中国奋斗着的人们。从塞罕坝林场的护林员,到黄土高原上治理水土的农民,再到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员……作为美丽中国的守护者,他们的2021,有着怎样的奋斗故事?对未来有着怎样的期待?
“今天是你的生日,国庆节,祝福我的祖国繁荣富强,国泰民安,越来越好。给国旗敬礼!”2021年10月1日,位于北京以北450公里的塞罕坝机械林场,温度已跌破零度。一大早,护林员赵福州和妻子陈秀玲在值守的望海楼举行了一场特别的升旗仪式。没有国歌,没有观众,在万亩林海的见证下,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妻子陈秀玲的朋友圈记录下这一幕。这样与树为伴的生活,老赵和妻子已经坚守了38年。
塞罕坝天桥梁望海楼瞭望员赵福洲和妻子陈秀玲
在塞罕坝140万亩林海中,散落着9个望海楼,老赵与老陈夫妻俩值守的天桥梁望海楼是其中一座。望海楼,望的是林海,观的是火情。老赵说,他们是塞罕坝的“眼睛”,守护着为京津阻沙涵水的这片绿。
赵福州在望海楼瞭望值守 摄影:李晋
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塞罕坝机械林场,专程看望了护林员群体。陈秀玲说起,至今激动不已。“看到习主席来,心里头特别高兴,都哭了,做梦都没寻思习主席能来。这就证明我们工作受苦受累都没白干。50多年来林场一次火情都没有,就证明工作都干到位了。必须得看好这片林子,绝不能有火火星星的,不能给习主席丢脸。”
塞罕坝平均每年有7个月被积雪覆盖,过了10月,大雪便如期而至,气温陡降到零下几十度。大雪封山后,山上便不见人影。虽然孤独寂寞,但老赵却感到心里踏实,因为大雪能极大减少火情发生。不过,即使大雪天,也需要每隔15分钟瞭望一次,向厂部电话报告一次,不能间断。
在老赵看来,这份工作最难的地方就是要耐得住寂寞,心中时刻装着责任。他说:“每个瞭望员都要熟练掌握瞭望区的山形地貌、林情路况,发现情况及时报告。你给防火指挥部得预判对了,扑火队抵达就能及时灭火,要是判断错了,离挺远的,灭火队往回折返的时间长,就会造成重大损失。干瞭望员,第一个就是要把责任心装下,时时刻刻警惕,宁可一顿饭不吃,不可一时不看。”
2021年,老赵夫妻还有一件高兴事——在塞罕坝森林消防队工作的80后儿子赵东杨退役回到了他们所在的营林区担任护林员,继续从事防火工作。能时不时见到儿子,对于在林区坚守几十年的老两口来说是莫大的幸福。
守护好这片绿,是老赵一辈子的心愿。为国,为家,也为了和儿子一样的孩子们。
赵福州说:“几年前我看新闻,四川大凉山森林火灾牺牲了好几个消防战士,才十八九、二十岁出头,我心里挺不是滋味的。当时我老伴儿说,‘老赵,我啥活都不让你干,吃过饭你就上去观望去,咱们儿子在消防队。’我就想,在有生之年,我一定把这活儿干好。”
2021年5月,60岁的老赵被厂里返聘,继续坚守望海楼。老赵说,虽然到了退休的年纪,但不带出一个好徒弟,他不放心离开。
对于2022年,老赵有自己的“小心愿”:“再干两年给培训一个合格的瞭望员,交给他我也放心。找到合适接班人,我也该下去休息休息了,教育好我那俩孙子,上好学,让他第4代还回到塞罕坝,为国家作出贡献。我就这么点希望。”
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塞罕坝人造出世界面积最大人工林,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 摄影:李晋
塞罕坝成功营造起百万亩人工林海,创造了世界生态文明建设史上的典型,林场建设者获得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 摄影:李晋
伴随新年的钟声,2022年到来。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在广袤大地上续写。一代又一代塞罕坝人燃烧的生命与激情为祖国的北方大地永久留下了那片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