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工程师”有了升级版 他们为庆元带来哪些新变化
来源:浙江新闻  |  2022-06-14 10:42:43

  小山城的崇山峻岭间,莹白的云雾浮动在乡间林路上,烟雨迷蒙,满眼青翠。这里是地处浙闽两省交界地带的庆元县。曾经,“深僻幽阻,舟车不通”成为山城发展的瓶颈,也成为人才引进的一大难点。

  如何让人才走进山区小城,为乡企“输血”、为民生“供氧”,实现山区县高质量发展?本着“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的用人理念,庆元自2017年起打造柔性引才政策,广泛吸纳与当地发展密切关联领域的“星期天工程师”。

  “去年,在原有基础上,我们启动了‘星期天工程师’柔性引才升级版。”庆元县委组织部人才科科长吴瑶斌介绍道。2021年5月起,结合不同领域和层次的引才需求,庆元县组合推出“星期天设计师”“星期天规划师”“星期天工程师”三大品牌,突破了以往“星期天工程师”单一服务、单线作战、单打独斗的局面,这种“组团式”柔性引才模式实现引才数量“指数增长”,服务能力“指数提升”。

  柔性引才升级版实行一年来,给山城带来了哪些变化?近日,跟随“三师”的脚步,我们翻山越岭,见证他们的“双城记”。

“星期天工程师”有了升级版 他们为庆元带来哪些新变化_fororder_1

朱锦辉在门诊为病人看诊。 受访者供图

  披星而来踏月而归

  依托优质资源建立人才优势

  从杭州浙大二院解放路院区赶到庆元县人民医院,440公里路途,高铁转汽车需要四个多小时。

  周日凌晨,我们在县人民医院门口见到了浙大二院肝胆胰外科主任医师、“星期天设计师”朱锦辉。“白天杭州那边临时有其他工作安排,只能改签到晚上八点十分的高铁过来。”似是习惯了步履不停,朱锦辉推了一下鼻梁上的眼镜,敲了敲有些酸痛的后腰,匆匆和我们打过招呼以后,便同一旁的对接医生吴炉忠商量起第二天的看诊和手术。

  “我晚上一般就住医院的专家楼,比起酒店路上花的时间能少点。”朱锦辉往院区走去,回头向我们解释道。凌晨1时,小县城一片寂静,朱锦辉缓步走进住处,脚步声在夜色中被无限放大,灯光拉长了他有些疲惫的背影。

  周日早上7时40分,“在食堂吃饭了,很快可以去病房。”朱锦辉给普外科副主任医师吴炉忠发来一条微信。“有一个老病人,上周就打电话问什么时候能过来复诊。”吴炉忠低头回复着微信,“趁着术前准备的间隙,朱主任会来门诊看一下。”

  围绕教育、医疗等城市基础设施,“星期天设计师”的工作聚焦美丽城市建设,为县城基建提供“设计方案”。

  “我选择成为‘星期天设计师’寄托了自己的初衷,希望不只能在诊疗和手术技术上给当地一些指导,而且要给他们提供一份宏观的学科设计改造方案,比如亚专业的分科、多学科讨论机制等。”朱锦辉来之前,庆元县人民医院只有一门大外科,“只有一门大的外科对医院和医生的发展都是不利的,所以我来了以后对外科进行了亚专业细分,分成肝胆胃肠外科、泌尿外科和甲乳外科等。”为了帮助突破外科关键诊疗技术瓶颈,朱锦辉为人民医院提供了一份“外科设计方案”。

  “今天一共四台手术,两台全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时间会比较久。”看完两个病人,朱锦辉起身带我们穿过门诊大楼前往院区病房的手术室,这里也是他在庆元的周末待得最久的地方。

  紧盯着监视器里采集到的内部影像,朱锦辉有条不紊地寻找病灶进行手术,不时和一旁的医生介绍着手术技巧。手术的这套设备也是他作为“星期天设计师”的成果,“相比纤维胆道镜,这套电子胆道镜更清晰,能满足大部分手术要求,”结束一台近两个小时的手术,朱锦辉的精神反而更好了些,“边做边教更直观,让他们规范使用器械的同时掌握手术技术。”

  结束手术已是下午五时,除了午休,朱锦辉已经连轴转了近8个小时。“最近还有什么疑难病例,要不要开个会和大家讨论一下?”闲不住的朱锦辉又跑到病房去转了一圈,仔细询问着吴炉忠。“我在这里建立的多学科讨论机制已经比较成熟了,大家有需要就立马凑到一起,通过学科协作,制定出更合理的治疗方案。”一次次讨论学习中,医院整体的医疗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充分运用“三师”资源,搭建创新平台,带动庆元当地的人才培养,是本次“星期天工程师”升级的一大目标。借助浙大二院的优势资源,朱锦辉帮助庆元县人民医院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搭建了理论与实践基地平台。

  2021年,庆元县人民医院共赴浙大二院进修5人、短期培训4人、柔性学习8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6人。2022年赴浙大二院学习,获得美国心脏协会颁发的基层生命支持(BLS)导师证8人。

  夜幕降临,朱锦辉作为“星期天设计师”的一天也迎来尾声,“谈不上累,我一个人的奔波能让更多的病人在家门口看上病,这是很值得的。”站在门口,朱锦辉仰头凝视着院区朴素的外墙,盏盏灯光透过窗户,格外温暖。

  “等把这里的工作完善好,把徒弟带出来,我再去下一站。”披星而来,踏月而归,晚上六时,朱锦辉坐车前往丽水,搭上了晚上九时回杭州的末班高铁。

“星期天工程师”有了升级版 他们为庆元带来哪些新变化_fororder_2

吴学通(右三)同村民们介绍自己引入的机械产品。受访者供图

  大厂码农回家“种地”

  注入资金技术推动产业升级

  “嘟嘟”——百山祖脚下,一辆棕色越野车向我们驶来,“会晕车吗?山路很绕的哦!”车里的“星期天规划师”吴学通带个黑框眼镜,皮肤晒得黝黑,冲我们笑道。驶过百山祖国家公园,继续向上转过数不尽的弯后,吴学通在一片水田旁停下了车。

  作为“星期天规划师”,他的工作主要聚焦乡村振兴,包含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各个方面。

  “老吴,你的田螺地垦得怎么样了?”一下车,我们就遇上了三堆村的家庭农场主吴志鹏,刚从田螺地里出来的吴志鹏还穿着下水裤,满脸笑意对吴学通说:“好得很,马上就能养下去了,多亏你这个军师!”

  “这边都是刚复垦出来的荒地,今年预计能恢复600多亩,村民们都愿意听我的,把稻螺共生、菜粮轮作应用到这些新开的地里去。”顺着吴学通手指的方向,几台小型挖掘机刚刚停下工作,几层规整的小梯田已经初见雏形。

  成为规划师的这一年,吴学通协助百山祖镇开展弃耕闲置农田修复工作,并依靠创业公司引进生态友好型创新种植模式,帮助实现产业发展弯道超车。“走吧,带你们去我自己的地里看看。”吴学通带我们继续往山上开去。

  “我毕业以后在互联网大厂当了两年码农,积累了人脉以后回丽水开了一个软件公司。”同其他“星期天工程师”不一样,吴学通是土生土长的庆元人,就在三堆村长大,“疫情刚来那会儿,我在村里待了三四个月,脑子一热就想创业做农业。”停稳车子,我们跟着吴学通走进田间。

  “星期天工程师”品牌升级后,在柔性引进基础性、产业性人才的基础上,突出强调引进“转型升级”“示范引领”等具有带动效应的人才团队,包括“创业型”、“创新型”和“专业型”人才等,推动当地产业迭代升级。

  吴学通便是带资金、带项目、带技术来庆元领办、创办企业的“创业型”人才,他在百山祖镇创办起浙江慧果农业科技公司,引入资金达800万元,推动当地农业转型升级。

  从杭州,到丽水,再到庆元,吴学通说自己“把路走窄了”,但他的梦想却在不断扩大。

  “我的大脑里描绘了一幅特别美好的蓝图,智慧大棚、无人种植技术全部引进来,帮助农户扩大产能,再借助公司的电商优势把货源整合起来卖出去。”谈到自己的理想,眼前的年轻人充满憧憬。

  付诸实践时,吴学通才发现前路并不顺畅。因为村中中老年农户对智能化产品的接纳率低,他的高科技农业梦好像一下就破碎了,“他们不敢试错,我就来做那个吃螃蟹的人。”

  雨后,清新湿润的空气弥漫在群山间,我们来到了吴学通的高山四季豆高产栽培示范基地。层叠的梯田上刚移栽下今年的四季豆,蜿蜒的铁质运输轨道攀山而上,直到消失在视野里。

  “这条田间运输轨道就是我成功的第一步。”吴学通走到一台停在田里的运输车旁,颇为自豪地说,“高山运输靠人力效率低,不少种植高山锥栗的农户看到我成功以后也学着去做。”目前,三堆村周边主要锥栗及高山蔬菜基地已安装田间单轨运输车6000余米。

  说话间,吴学通在一旁倒腾起他的微型农机来,“之前也试过引进全自动耕田机,但是不适合我们的高山地形。”吴学通转而把目光投向新型微耕机这样的小机械上,“最开始还是有点挫败感的,但是现在我也学会转变思路了,做些微创新,大家看了也乐意应用起来。”

  每周,吴学通穿梭在庆元县城和三堆村间,来回三个小时的山路从未绕晕这个满腔热血的青年,小山村的未来正由他一笔笔规划着。

“星期天工程师”有了升级版 他们为庆元带来哪些新变化_fororder_3

记者(右)在岭头乡同黄立高(中)观察龙爪粟秧苗长势。 拍友 吴丽珍 摄

  “组团式”柔性引才

  助力传统作物的复活与生长

  “喂,灵龙吗?”

  “今年天气冷得奇怪,都快六月了还起霜冻,这些秧苗可怎么办?”天空下起小雨,岭头乡千钟粟农业专业合作社社长黄立高撑着一把伞,看着地里还没移栽的龙爪粟犯了难,随即拿起手机拨给了远在杭州的“星期天工程师”朱灵龙,受到疫情影响,朱灵龙没能在周末来到庆元。

  “黄伯伯,你不要急,地里还没长好的秧苗薄膜先别掀,等过两天天气好点了你再掀掉。”电话那头的声音年轻温和,细心和黄立高交代着种植事宜,“今年这个天气情况估计移栽要晚个十天了,您再等等。”

  和朱灵龙一样的“星期天工程师”们,主要聚焦庆元食用菌等三大传统产业,生物科技和大健康两大新兴产业,以及林下经济、特色农业两大特色产业。复活并推广龙爪粟这一庆元传统作物,便是朱灵龙的项目工作。

  踏过泥泞的乡间小路,龙爪粟基地藏在村庄深处。眼前六七块方方正正的土地上长满了嫩绿的秧苗,在雨水的滋润下显得生机盎然。黄立高带我们顺着田埂继续向里走去,一大片开阔的土地,最里面插着一块“龙爪粟产加销一体化集成生产与示范项目”的招牌。

  作为庆元县地方特色杂粮作物,龙爪粟具有百年以上的种植历史。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这种粗粮在淡出人们视线多年后,再次受到欢迎。

  “龙爪粟又耐旱又耐涝,也不用多少肥料,自己就长起来了。”黄立高今年74岁,仍精神矍铄,说起龙爪粟就刹不住车。不过,在种了几年以后,黄立高发现龙爪粟出现了空瘪率提高、成熟期不一致等问题,影响了龙爪粟产量和土地利用效率,面对技术难题一筹莫展。

  依托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朱灵龙带领团队成员充分发挥了科研、学术方面的专业优势,以项目合作为基点,抓起了龙爪粟生产的方方面面。

  这也是本次“星期天工程师”升级后的另一亮点,开展“组团式”柔性引才模式。注重柔性引进其本人的同时一并带入团队,改变了以往“星期天工程师”单一服务、单线作战、单打独斗的“三单”局面,充分挖掘“三师”的资源和人脉,实现引才数量“指数增长”,服务能力“指数提升”。

  “一颗种子的好坏,是可以决定一项作物种植推广乃甚至品种存亡的。”朱灵龙说,“农科院和我们研究所对龙爪粟提纯复种非常重视,包括推广产加销一体化集成生产,这些都是黄伯伯和我们团队所有人共同努力的结果。”透过电话,朱灵龙耐心地回答着我们的问题。通过对地方龙爪粟品种进行提纯复壮,朱灵龙和团队培育出早熟、矮秆优良品种“龙粟1号”。

  走到一株残留的龙爪粟秸秆前,黄立高冲我比划起来,“改良之前成熟了要长到胸这里,现在只到腰,抗倒伏能力高了不少,种起来更省心!”

  “目前我们还在撰写关于《庆元县龙爪粟新品种与新技术升级》的方案,并和技术团队开展龙爪粟品种认定工作,预计下半年能完成。”针对龙爪粟种植过程中存在的品种混杂、退化以及传统栽培技术落后等问题,朱灵龙和团队正在完善解决方案。

  回到合作社,黄立高扛出一包龙爪粟来,细细密密的红色籽粒在袋中滚动,“我自己种了200多亩,现在辐射到整个县,大家都来拿提纯过的‘龙粟1号’种子回去种。”

  2022年,庆元、龙泉等地的农户和基地到千钟粟合作社陆续买走1000余斤种子,预计能种植3000-4000亩地。这个差点湮没在庆元深山里的优秀传统作物,在黄立高和朱灵龙等人的努力下,正重新焕发生机。(记者 俞碧寅 通讯员 吴丽珍 杨冰洁)

“星期天工程师”有了升级版 他们为庆元带来哪些新变化_fororder_4

百山祖镇三堆村

编辑:贾晓茹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