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介绍: 《成长你我他》每周五播出,每期50分钟,内容包括最新教育的动态、教育专家访谈、教育个案分析、亲子对话、教育故事、好书分享、问题解答等。我们将与您一道,解析国人教育现状,探索“全人教育”路径;教育的故事是历史,历史的教育创未来。 |
|
《17岁中国女孩眼中的美国教育(下)》 一位中国高中女生,到美国交流一年,写下了一本书,名为《体验美国中学教育》。两国高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什么不同?两个国家的文化背景及教育交流给学生们的人生目标带来怎样的影响?本期《成长你我他》,邀请华东交通大学著名母亲教育学者、本书作者王逅逅的父亲王东华教授、以及两位曾长期在美国、加拿大生活和工作过的中国妈妈,和您一起分享中美教育交流带给我们的启示,共同探讨面向未来的、国际化的教育本质。 |
节目观点 [收听完整节目] --------------------------------------------------------------------- 1.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 孩子的独立性需要从思想和行为实践两方面来培养,今日嘉宾将从“独立思考、责任感、生活半径”等方面就自己的亲身体会和大家交流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我的独立思考是从写日记开始的,提起笔的时候,我知道这个时段是给我自己的。”——王逅逅[收听] 2.“如果你的研究已经是顶尖的,那么你可以不上大学” 孩子随着成长会思考自己的人生和为何而学习,面对人生的未来方向即便是家长也不能完全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也许在嘉宾们的思考中我们能得到一些感悟,从而帮助我们回答这些问题。[收听] 3.海外求学的过程中,成功地融入当地社会就像种子根植大地,是吸收养分的保障 面对海外生活,融入当地社会对很多人来说都是很大的障碍。这不仅是种族和文化差异的客观原因造成的,更重要的是人们难以突破自身的障碍。如果我们在这里回避它,那么在创业或是求学的道路上就会困难重重[收听] |
精彩语录 --------------------------------------------------------------------- 1.“当有一天我成绩差了我是不是会失去所有朋友和家人?我感觉就是这样!在每次我考好的时候都是我感觉最被你们‘爱’的时候,但是现在我考的没有别人好了,我对你们就没有用处了。你们养育了我这么多年,对我这个个体的了解还没有我的美国父母深刻。当我考不好而痛苦的时候,我的亲生父母跟我说‘你没希望了,你怎么能考的没有别人好呢?!’但是我的美国爸妈跟我说‘我们在你的身上看到了一种精神,我们相信你,我们知道这种考试对于你根本不是问题,我们会帮助你,你肯定能行的。’”——摘自王逅逅《体验美国中学教育》中《愤怒的家书》 任何一个自觉是“优秀父母”的中国家长都可以从王逅逅的家书中找到新的视角,在“爱”的名义下我们有时会无意中用语言的暴力给孩子带来伤害,但不是每一孩子都有王逅逅这样的机会和语言能力去表达自己。 2.“从真实的生活中学会怎么样保护自己、照顾自己和关心别人。” 当孩子受伤时嘉宾黄莎女士的母亲会教孩子去责怪让他受伤的“石头”或“墙角”,但黄莎女士反对这样的教育,她提倡要孩子学会承担责任,直面真实的生活。 3.“如果你做一两年这件事情,那么你的学历和你的教育可能对你的公司没有多大影响,但是如果你要做十年、二十年,这个公司是不是伟大的,那么就要看你受过的教育了。”——王逅逅的朋友 王逅逅在美国的一个朋友,他并没有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创业,但问及上大学是否有必要的时候他如是说。 |
本期嘉宾 ---------------------------------------------------------------------
王东华: 男,1963年6月生,安徽省芜湖市人。2000年4月,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成立,王东华任所长,这是目前国内惟一一所致力于母亲教育的学术机构,旨在通过对母亲的研究,推动中国家庭教育的现代化。 黄莎: 女,武汉大学英语系毕业,1994年获得美国华盛顿大学商业管理系会计硕士,在美从事会计工作。现居北京。 Norma Tala: 女,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后任教;1993年移居加拿大,并取得经济管理专业学位。1998年移居美国,现居北京。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