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蜜 人民图片
幸福 人民图片
党的十六大以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社情的深刻变化,从全局视野和战略高度,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社会管理工作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探索创新,取得了重大进展,收到了明显成效,在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谱写了新的篇章。
(一)
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社会管理迎头赶上。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进入21世纪的中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诸多不适应浮出水面。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社会管理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位置,被寄予更高更大的期待。
凝聚共识,付诸行动。社会管理创新热潮席卷神州,社会管理这一伴随人类社会发展的活动,焕发出令人欣喜的生机与活力:社会管理创新成为媒体“热词”,成为各地党委和政府的重要工作。更为可喜的是,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热情空前高涨,形成强大合力,呈现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生动局面。
创新需要激情,也需要科学。从更名组建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到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从鼓励基层先行先试,到全国总结推广,轰轰烈烈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无时无处不体现着整体规划、全国联动的谋略,社会管理工作迈向科学发展。
(二)
服务好,才能管理好。
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为了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各级政府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开创了新形势下社会管理的新局面。
流动人口、特殊人群,是管理的重点,也是难点。户籍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居住证制度陆续推行,流动人口就业指导、技能培训、住房租购、子女上学、权益保护等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培训刑释解教人员,管护精神病人,挽救失足青少年,救助流浪儿童……流动人口、特殊人群受到尊重、享受公平,成为建设城市、服务城市、管理城市的主人翁。
“群众动嘴、干部跑腿”不再算新闻,政府部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现象逐渐减少……随着“服务为先,寓管理于服务”理念的树立,传统的控制型管理正在向服务型管理转变,近距离、一站式、一条龙服务平台随时可见,群众办事方便快捷。急民之所急、帮民之所需的“大调解”,实现了“把纠纷解决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萌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