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实践
姚立法早就有一个想法,即严格依照中国的法律,民主究竟能推行到什么程度?
他说,我最厌恶口惠而实不至,假如法律制定得很好又不实际执行,我就是要“挑衅”你。他把“挑衅”一词说得特别重。
对姚立法这样无职无权的人来说,他“挑衅”的武器只有法律。
姚立法对《宪法》、《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政府组织法》等等十分熟稔,如数家珍。对他来说,法律是一介平民一切权利的惟一来源。他常说的一句话是,“这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同时,他经常遭遇的一句话是“你姚立法就会钻法律的空子”。
姚立法1958年出生于潜江农村。他原名姚立发,1970年代初,正在搞“批林批孔”、“儒法两条路线斗争”,其父为了紧跟潮流,改其名为“立法”。1973年,15岁的姚立法初中毕业,当时上高中实行“推荐制度”,尽管他成绩不错,却因家庭成份问题未获推荐。他心里不服,便写信要求读高中,倔犟地从区一级写到省里,一直到中央。结果当然是杳无音讯。
此后他做过农民,当过林场工人。1978年恢复高考,初中毕业的姚立法考入潜江师范。毕业在当地教了两年书后,1982年随湖北省教师援藏队赴西藏教书。姚立法说青藏高原两年的生活对他影响很大,那里高寒缺氧,干燥,光照强,风沙大,在这个地球上最接近上苍的地方,藏民们虽然生活清苦,但却有着诚挚的信仰,让他深受感染。
从青藏高原返回潜江后,姚立法被安排在教委机关上班。随后几年,年轻而且激情四射的姚立法都在筹备一项行动:只身经“丝绸之路”徒步环球考查旅行,结果他首先便卡在了第一关———他一次又一次地跑到省城办理护照,工作人员总是推托和未置可否,事情最后黄了。
“这件事给我的印象是,一些政府部门办事太不公开,从此我对政治领域的不透明十分反感。”
姚立法说,“一切社会不公和丑恶现象,归根结底是民意没有得到充分表达和尊重。”
有时候,姚立法的这种愿望显得很急切。“民主启蒙在中国搞了100多年,这个任务到现在还没有完成。”谈到令人痛恨的现象,姚立法偶尔会带出“狗日的”、“王八蛋”。在大多数时候,他语速很快但平和,面带微笑,哪怕谈到对他十分不公的事。
无论是在机关办公室还是在田间地头,姚立法与众人经常出现如下对话———
“现在投票也没用,都是假的。”“你也不参与,我也不参与,那当然是假的了。”姚立法总会立即反驳:“大家都来参与,让它想假也假不成。较多人选出的人,总比指定的人强。”
在姚立法的影响下,一批为人正直、深孚众望的人站了出来,从竞选村官到人大代表,他们看到了竞选在维护自身权益方面的作用。
“今后几年,潜江的政治空气会更加活跃。”姚立法面带微笑地说。
姚立法有一个幸福的家。在家中堆满资料的客厅中,挂着他与儿子的亲密合影,儿子在北京一所著名高校学法律。他读此专业也是受了父亲的影响。不久前,儿子打电话回来,表示将参加学校所在地区的人大代表竞选,要父亲将有关法律资料寄给他。
姚立法为这事高兴了好几天。儿子这时并不知道,他的父亲因为被打还处在病痛之中。
后续2002年12月底召开的潜江市人大第五次会议中,姚立法竞选新一届湖北省人大代表失败,但在潜江市省人大代表另选人中,他得票第一。 (图文:黄广明)
来源:南方周末 1 2 3 4 5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