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直观中国     |       原创     |       印象内蒙古     |       一带一路     |       老外在内蒙古     |       103旗县
打造“美丽青城、草原都市”亮丽风景线 呼和浩特全力建设高品质“宜游城市”
2022-05-20 11:40:31来源:呼和浩特日报编辑:杨亚东责编:胡晓萌

打造“美丽青城、草原都市”亮丽风景线 呼和浩特全力建设高品质“宜游城市”_fororder_1

  老牛坡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打造“美丽青城、草原都市”亮丽风景线 呼和浩特全力建设高品质“宜游城市”_fororder_2

  乌素图国家森林公园

打造“美丽青城、草原都市”亮丽风景线 呼和浩特全力建设高品质“宜游城市”_fororder_3

  敕勒川公园

打造“美丽青城、草原都市”亮丽风景线 呼和浩特全力建设高品质“宜游城市”_fororder_4

  马头琴小镇

打造“美丽青城、草原都市”亮丽风景线 呼和浩特全力建设高品质“宜游城市”_fororder_5

  昭君博物院

打造“美丽青城、草原都市”亮丽风景线 呼和浩特全力建设高品质“宜游城市”_fororder_6

  内蒙古少数民族群众文化体育运动中心

打造“美丽青城、草原都市”亮丽风景线 呼和浩特全力建设高品质“宜游城市”_fororder_7

  新城区的乡村民居

打造“美丽青城、草原都市”亮丽风景线 呼和浩特全力建设高品质“宜游城市”_fororder_8

  神泉景区

打造“美丽青城、草原都市”亮丽风景线 呼和浩特全力建设高品质“宜游城市”_fororder_9

  将军衙署博物院丁香花盛开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呼和浩特市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推动全市文旅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打造“美丽青城、草原都市”亮丽风景线,构建处处是风景、时时有服务、人人都舒心的现代化、集约化、品质化“宜游城市”。

  按照首府建设“宜游城市”三年行动(2022-2024年)要求,到2024年,全市实现“文旅产业占比、游客人数、产业增加值”同步增长。全市年接待游客达到5100万人次,旅游业综合年收入实现1100亿元,接待游客和旅游业综合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完成140亿元,增加值年均增长13%以上,增长率均高于全区平均水平。

  一核两带两线: 呼和浩特市“十四五”规划为旅游空间谋划新格局

  一核:草原都市文旅产业核心区;

  两带:北部敕勒川草原景观文化旅游带、南部黄河景观文化旅游带;

  两线:历史文化旅游线路、红色文化旅游线路。

  草原都市文旅产业核心区:以四个市辖区为发展重点,打造成为现代休闲与会展旅游中心、文旅产业服务中心、区域休闲度假中心的核心区;

  北部敕勒川草原景观文化旅游带:以大青山沿线和相关旗县区为重点发展区域,推进敕勒川国家草原自然公园、敕勒川小镇、敕勒川部落等文旅项目建设,全力构建“敕勒川味道”“敕勒川悦礼”等敕勒川系列品牌,积极推进“爱上敕勒川”系列活动;带动区域内大窑文化遗址、秦长城坡根底段、得胜沟革命遗址、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等文物资源保护和利用,强力推动恼包村、乌素图村、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燕谷坊、哈达门高原牧场等多样化旅游资源利用,打造呼和浩特市北部草原风情、历史文化、生态康养、科教研学、红色文化等主题草原文化旅游体验区;

  南部黄河景观文化旅游带: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黄河文化传承保护与弘扬为己任,以清水河县、托县、和林县为核心,以老牛湾黄河大峡谷旅游区争创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为抓手,带动云中郡故城遗址、土城子古城遗址、东胜卫故城遗址保护和开发利用,推动社火秧歌、脑阁、面塑、芍药节、黄河河灯节、黄河开河鱼节等历史民俗、黄河民俗、特色节庆的发展,推出“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生态休闲、乡村民俗”等精品旅游线路;

  历史文化旅游线路:以敕勒川文化弘扬和发展为核心,重点推进大窑文化遗址、云中郡故城遗址、北魏皇家祭天遗址、土城子古城遗址、东胜卫故城遗址、丰州故城遗址等遗址遗迹保护和活化;串联沿线文旅景区、特色小镇、乡村等文旅资源,推动历史文化旅游线路设计,构建文化体验、研学教育、节事活动等专项文旅产品体系;推进区域联动发展,重点推进呼包鄂乌历史文化旅游线路一体化,积极对接“丝绸之路”“万里茶道”沿线重要节点城市,推动我市与区域周边城市历史文化的交流互动;

  红色文化旅游线路:大力传承与弘扬红色文化,重点推进乌兰夫故居、乌兰夫纪念馆、贾力更烈士纪念馆红色旅游区、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老牛坡红色文化旅游区、绥蒙各界抗日救国会旧址等核心红色资源的创意化开发与数字化保护,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中华文化符号建设;构建红色文化体验、红色文化研学、红色文化演艺、红色文创设计等系列产品体系,建设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精品基地,完善红色革命旧址、博物馆、纪念馆与城乡社区、周边学校、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的共建共享机制。

  “文旅+”融合发展,促进文化旅游产业提档升级

  “文旅+农业”融合发展。实施休闲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在恼包村、郝家窑村等国家乡村旅游示范村形成乡村旅游连片发展集聚区,集中培育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户,打造1-2个在全国、全自治区具有影响力的乡村旅游与特色民宿品牌。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和田园综合体,重点推动15个项目建设。挖掘农畜产品旅游价值,整合“源味武川”“窑上田”等县域特色农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资源,搭建地理标志产品和文创产品的孵化、展示、交流、交易平台。

  “文旅+生态”融合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深入发掘“山河湖海”文化旅游资源,重点提升敕勒川国家草原自然公园、哈素海国家湿地公园、乌素图国家森林公园、雅玛图森林公园、老牛湾国家级地质公园、哈达门高原牧场等景区的运营管理、配套设施水平,丰富地质景观科学解说材料,增强旅游吸引力。结合各地实际,整合花季资源,精心组织开展以“爱上敕勒川 青城好花季”为主题的系列文旅活动。

  “文旅+体育”融合发展。丰富文体产品与服务内容,发展赛事承办、体育表演、培训咨询等体育产业。争取引进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体育赛事,扩大城市影响力,塑造特色体育名片。重点对奥威马文化生态旅游区提质升级,推进“飞行小镇”建设,发展登山、户外、健步、骑行、滑翔伞、热气球、马术、马赛及青少年体育素质拓展、培训等项目,打造“文旅+体育”新兴业态。

  “文旅+教育”融合发展。依托乌兰夫纪念馆、乌兰夫故居、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老牛坡红色文化旅游区、多松年烈士纪念馆、大青山红色文化公园等红色旅游资源,建设系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文化研学实践教育基地,重点推动青少年“四史”教育及红色党建培训。

  拓展旅游业态领域,优化旅游供给结构

  打造北部敕勒川草原景观文化旅游带。按照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标准、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标准对敕勒川草原及周边区域进行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以多元融合的草原文化为主要脉胳,重点打造圣水梁自然景观区、敕勒川草原文化旅游区(哈素海)、淖尔梁高山草原旅游区、呼和浩特市长城文化博物馆等文旅项目,加大对华谊兄弟敕勒川星剧场的扶持和宣传推广,形成敕勒川生态文旅新格局,打造享誉全国、具有市场辨识度的“敕勒川草原”品牌。

  建设南部黄河景观文化旅游带。全力推进老牛湾黄河大峡谷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创建工作,重点建设清水河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老牛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积极推动神泉生态旅游区二期工程建设,实现老牛湾和老牛坡景区一体化发展。

  推动冬季旅游发展。充分挖掘冬季冰雪旅游潜力,重点推进马鬃山滑雪场、武川冰雪小镇建设,提质升级太伟滑雪场、北极光滑雪场,组织开展冬季越野、徒步、拓展训练等赛事活动。依托各大景区、传统年俗和民俗文化等,开发冬季运动休闲、冰雪娱乐、冬季美食、冬季采摘、冬捕开渔、冬景摄影等冬季旅游产品,各地区因地制宜举办多样化的冬季主题民俗节庆活动。

  培育“夜旅游”消费核心区。巩固提升塞上老街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力争再打造1-2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引导万达步行街、比塞塔街区、水岸时光商业街等“夜旅游”区域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推进敕勒川草原、敕勒川草原音乐小镇、恼包村、敕勒川国际会展中心等重要节点丰富完善夜旅游产品,打造成为我市夜旅游的新核心区。

  开发新型工业旅游。发挥伊利乳都科技示范园、蒙牛乳业(集团)工业旅游区等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的龙头作用,推动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蒙牛中国乳业产业园、三主粮燕麦产业园、草原之门、蒙草草博园、海日瀚羊胎素生物技术研发中心、世纪呼白酒业旅游区等工业旅游项目发展,创建一批新型工业旅游体验空间。

  拓展康养旅游业态。发挥中医、中药独特优势,结合我市中(蒙)医、中(蒙)药特色,开发集康复理疗、养生保健、文化体验于一体的中(蒙)医药健康旅游产品。利用美丽乡村、温泉养生、山区疗养资源,丰富休闲娱乐、养生度假产品,拓展健康和养生旅游市场。依托生态资源,培育发展生态旅游、森林康养旅游产品。

  完善基础设施,打造舒适旅游公共服务环境

  健全旅游交通体系。完善市域旅游公共交通体系,推进公交观光旅游专线建设,开辟市内“周末游”“短途游”直通车。

  加快智慧旅游建设。加速景区数字化发展,实现高级景区线上“云旅游”。加大景区内部智慧展馆、大数据应用、智能服务系统的建设力度,发展沉浸式互动体验、虚拟展厅、高清直播等新型文旅服务。

  打造优质公共文化空间。深入实施“鸿雁悦读”计划,将文化旅游元素融入“鸿雁书屋”,逐步打造集图书阅读、文创产品展示、旅游服务为一体的升级版“鸿雁书屋”。

  提升公园绿地文化休闲功能。因地制宜打开封闭的城市绿地,在小型绿地、小公园、街心花园、社区小型运动场植入文旅元素。

  推进旅游集散中心建设。集中整合我市文旅资源,依托飞机场、火车站、汽车站、地铁站、公交站等公共交通枢纽,为游客提供即时、高效的文旅信息咨询、交通换乘、景区景点票务预定、文创旅游产品购买等服务,不断满足游客个性化、多样化需求。

  加速乡村文旅建设,有力推动乡村振兴

  重点梳理传统古村落文化资源,将传统风貌、传统建筑、红色遗址、农业遗迹、民俗礼仪、水利遗址等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全面纳入乡村振兴工作内容。 对乡村旅游重点村落实施 “三线下地”、垃圾集中清运、村容村貌环境整治等乡村景观提升工程。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厕所、旅游服务中心建设,提升旅游服务品质。重点加强乡村文化场馆、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拓宽文旅产品业态发展空间。对残破老旧的闲置村房民居进行旅游化改造,优化闲置乡村空间利用。以“环城、依景、沿线”为布局原则,积极创建全国和全区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培育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打造星级乡村(牧区)旅游接待户。实施乡村旅游创客行动计划,创新发展自驾游、亲子游、休闲游等新业态,带动全市乡村文旅产业及乡村旅游的发展。 依据村庄发展情况及乡村旅游发展阶段,以村民利益为前提,科学选择“农户+农户”“公司+农户”“公司+社区+农户”“公司制模式”“股份制模式”“政府 +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政府+公司+农户”“个体农庄”等多元营收模式,实现村民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发挥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整合文化和旅游资源

  进一步发挥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向东全面对接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向西引领呼包鄂榆城市群建设和呼包鄂乌协同发展,向南加快畅通联接太原、郑州、洛阳、西安、银川等地的大通道,向北主动参与 “万里茶道”建设,深化同蒙俄合作,积极拓展同欧亚大陆 以及日韩等国的合作交流,努力构建“东融、西联、南通、 北开”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

  跨盟市整合文化和旅游资源,协同打造跨区域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构建呼-包-鄂-乌生态文化旅游圈。联动包头市、鄂尔多斯市、乌兰察布市、巴彦淖尔市、乌海市等黄河沿线城市,依托 G6/G7 和兴巴高速,跨区域整合沿黄区域文化和旅游资源,打造黄河“几”字弯文化旅游带。

  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积极参 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持续提升中俄蒙文化旅游合作机制。利用好“中蒙博览会”,积极参与“感知中国”等国家品牌文化交流活动,加强对俄蒙的文化宣传推广,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本版图片由市文旅广电局提供)(呼和浩特日报记者 刘丽霞 )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