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云南      |      直观中国      |      视界      |      原创      |      热点专题      |      云南自贸区
云南大学多年生稻科技小院把课堂搬到田间:聚智赋能 振兴乡村
2023-10-10 09:43:05来源:云南日报编辑:张科责编:周利宏

  原标题:云南大学多年生稻科技小院把课堂搬到田间——聚智赋能 振兴乡村

云南大学多年生稻科技小院把课堂搬到田间:聚智赋能 振兴乡村_fororder_935

团队师生在试验田里做实验

  科技兴农

  时下,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曼恩村委会曼拉村500多亩的多年生水稻即将开镰。作为云南大学胡凤益团队成员,黄光福博士带着研究生在试验田里做完实验,回到位于曼拉村的云南大学多年生稻科技小院,一起做饭、吃饭,进行学术交流。黄光福说:“我们的学生现在干农活、做家务都是一把好手。”

  2019年,云南大学多年生稻科技小院落地曼拉村,源于云南大学胡凤益团队多年攻关取得的科技成果——多年生稻。这项栽培技术颠覆了传统水稻种一次割一茬的种收方式,一次栽种多次收获。

  5年前,胡凤益团队在曼拉村租下了一片试验田,通过一次次技术革新,突破了多年生稻包括水肥、农药、越冬套作、留稻桩高度等在内的一系列配套栽培技术,基地最早种下的水稻已经收割了5年,产量基本稳定。多年生稻研究成果还入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杂志“202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榜单。

  科技小院一头连着高等学府,一头连着田间地头。在栽培技术逐步成熟的同时,胡凤益团队探索将这项技术推广开来,造福当地农民、助推产业升级。他们依托“一院多点”的科技小院运行机制,在景洪嘎洒、元阳哈尼梯田、玉溪元江等不同地区设立试验站,带动企业和种粮大户在全省推广种植多年生稻30万亩,大大提高了粮食生产效率,节约了生产成本。

  “我种的‘云大26’卖价比普通水稻贵,产品口感好、不愁卖。”在曼拉村中心广场附近,种粮大户岩坎叫经营着一家多年生稻稻米专卖店,找他订米的顾客络绎不绝。

  科技小院刚落成时,岩坎叫对此项技术半信半疑。两年前,看到试验田里的水稻像韭菜一样一茬又一茬长,他找到黄光福免费领取了种子。在科技小院师生的指导帮助下,他种植了100多亩多年生稻,7月份第一季能收600公斤,11月第二季再收400多公斤,每亩多年生稻一年达到近一吨的产量。“最主要的是节省管理成本,不用每年进行播种、育秧栽秧、犁田耙田,省了种子钱和栽秧的人工费。”岩坎叫说。

  2022年4月,华大基因公司与云南大学合作成立了华大云谷公司,将“云大26”多年生稻注册商标为“曼拉一号”,进行规模化生产加工。目前,公司在曼拉村流转了500多亩土地进行规模化种植,曼拉村的农民不仅可以得到土地租金收入,还能在种植基地务工获得务工收入。根据规划,未来曼拉村将被打造成为多年生稻的示范推广中心、产业化中心、技术培训中心和文化中心。

  科技小院不仅助农增收,还为当地培养出了一批“带不走”的农科人才队伍。科技小院成立至今,已有3名研究生选择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农科机构工作。

  勐海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农艺师李小波就是其中一位。作为科技小院培养的第一批人才,2020年他以人才引进的方式留在了勐海县工作。“读研是从一个‘大社会’进入了一个封闭的‘小社会’,来到科技小院边实践边学习,就是从‘小社会’重新融入大社会。”李小波说,在田间地头搞科研的经历让自己与农民结下了深厚情谊,也在心中种下了“为农服务”的种子。今年,李小波的师弟李禹辅也作为勐海县“扬茗计划”引才项目引进人选被引入到勐海县勐遮镇乡村振兴综合服务中心工作。

  目前,科技小院有师生20余人,研究生的学业大部分时间都在科技小院完成。3年时间里,1个学期在校完成理论课学习、4个学期在科技小院开展研究实践、最后1个学期完成论文并进行毕业答辩。

  黄光福说:“我们就是希望学生和农民打成一片,在田间地头实践中了解农民的苦、农民的难,身上就会有投身农业的责任感、使命感。”目前,科技小院已经培养出了5届42名知农、爱农、惜农的农科人才,在全国各地为乡村振兴聚智赋能。

  把小院建在村里,把课堂搬到田间,科技小院的师生与村民们成了朋友,他们心里装着曼拉。除了推广栽培技术,他们还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组织了各类科普活动、文体活动,为这个傣族村寨注入了新的活力。

  今年以来,科技小院的师生已经组织了4期研学活动,为寨子里的孩子们讲解农科知识。今年暑期,他们还邀请云南大学体育学院的师生,教村民打排球、篮球,开展了全民健身、跳绳等比赛活动。

  随着多年生水稻声名远播,曼拉已经成为西双版纳州党员教育培训基地。科技小院累计开展专家服务9次,教师们通过技术培训、科普研学等方式,在试验田里为一批批党员干部现场教学,为西双版纳州培训农村致富能手1500多人次,也拉动了曼拉村的民宿、餐饮业发展。

  乡村振兴的新故事,正在希望的田野上不断上演。(记者 郎晶晶 通讯员 刘芳莲/文 岩温香囡/图)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