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五保户牧民老来无忧——记玉树治多县感恩敬老院

国际在线

感恩敬老院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邓颖):所谓五保,就是保吃、保穿、保医、保住、保葬。国家《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从法律上保障了广大农村无劳力、无经济来源、无子女老人们的基本生活。如果没在农村住过,不会知道五保户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今年73岁的藏族老人永叶,从小生活在青海省玉树州治多县多彩乡拉日村,父母早亡,她和姐姐彼此照顾着长大。姐姐结婚以后她便一直独身到现在。永叶老人家里既没有牛羊,也没有耕地,年轻时全靠给邻里打零工、照顾牧牛羊的微薄收入支撑生活,十分拮据。好在村里干部都了解永叶老人的情况,在她身体状况一日不如一日时,主动与她沟通,将老人送到了县城新建的感恩敬老院。

  感恩敬老院建于2002年,是治多县城第一家投入使用的县级敬老院,2010年玉树地震灾后由政府投入890万元重建。敬老院与养老院不同,它的收养对象主要是五保户老人,中国的敬老院是在农村实行“五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治多县全县有555名五保老人,根据县民政局局长普布才仁介绍,县里一共五个敬老院,全部由政府财政承担。

  青海省每三年开展一次敬老院星级评定活动,根据各敬老院主体建筑面积、床位设置数、入住率、工作人员配备数及配套附属设施等等级评定指标,将农村牧区敬老院的星级由低到高设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三个级别。对获得星级命名的敬老院,按照三星级每人每年1200元、二星级1000元、一星级800元的补助标准进行奖励。感恩敬老院2013年被评为三星级敬老院,院里的95位孤寡老人在基本吃住上不用自己花一分钱,照顾他们的21位工作人员的工资也每月按时由政府发放。

感恩敬老院

  负责清洁工作的才仁多杰今年30岁,已经在感恩敬老院工作了六年。他说,“这里每月两千多元的工资,肯定不比在外打工(赚得多),一年下来休息日也很少。你休息了这里谁来打扫?但是这份工作给人的心理收获让我感觉值得。”

  护士白玛卓叶今年28岁,两年前从县医院借调到感恩敬老院工作,本来借调已经到期,她却向单位申请留在了敬老院。她说:“和老人待在一起,心里很平静。我之前在县医院妇产科工作,氛围很不一样。”感恩敬老院一共有六位医护人员和两名志愿者,日夜照顾老人们的身体健康。

  永叶老人说,自己在感恩敬老院过得很满足,什么都有了。老人们每天一起跳藏族舞蹈,累了可以去棋牌室娱乐,也可以和三五好友在自己的房间里聊天。他们每人住一个十余平米的单间,其中布置都是按照牧民的习惯,储物柜、桌、床围着火炉,炉里烧牛粪取暖,每间屋子门口都放着一大盆松散的干牛粪备用。不能自理的老人,有护工全天轮班照顾起居。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目前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已经超过两亿,其中将近一半是空巢和独居老人,将近四分之一是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全国实行五保户集中供养而兴起第一批农村敬老院起,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国家政策和财政支持下,集中供养的五保老人生活已经有了保障。根据2016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开展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的要求,民政部、财政部已经下发通知,将敬老院作为已有资源,成为农村、县城促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的依托,促进完善养老服务体系,从而让集中、分散供养的农村五保老人和全国城乡老年人一同享受社会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