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布村的红脆李(摄影 刘倡)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王蕾):清晨六点,地处汶川县北部高山上的俄布村天刚蒙蒙亮,46岁的羌族村民陈启红就背起农具出门了。他来到盘山公路旁山坡上的果林,给自家的红脆李打药驱虫、排查坏果。这是采摘前的最后一次巡查了,圆润饱满的果子已经挂满了枝头,十月上旬就将迎来收获时节。想到这里,陈启红喜上眉梢。
种植红脆李是陈启红一家五口人的主要收入来源,也正是依靠九亩红脆李,陈家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俄布村第一书记冯诗棠与村民话家常 、谈发展(照片由冯诗棠提供)
2014年,两个女儿都在上中学的陈家,人均年收入尚未达到当年的国家贫困线2763元,被定为贫困户。“我们家以前种的玉米、洋芋,收入只有几百块钱。现在种李子,收入有七万多。”
玉米和洋芋(土豆)是俄布村的传统农作物,品质虽好,但才几角钱一斤,卖不上好价钱。穷则思变,陈启红是怎样想到改种李子的呢?
农技员周桂虹指导陈启红剪枝(摄影 王蕾)
这得益于汶川县从2010年开始的“南林北果”规划,在北部相对干旱的乡镇推广果业经济,其中青脆李和红脆李成为选定的推广品种。汶川县科学技术与农业畜牧局负责果树的农技员周桂虹说:“当初在引种的时候,这两种李子的口感、色泽、大小都合适。李子在很大范围都可以种植,条件限制不是很大,但是我们这里的口感就比其他地方的都好一些。这里海拔高度、气候条件都好。”
俄布村平均海拔2300多米,阳光充足、昼夜温差大,特别适合青红脆李生长。更重要的是,同样的脆李品种在不同的海拔高度成熟期不同,处在高半山的俄布村红脆李采摘期晚至十月,是最后一批成熟的。俄布村第一书记冯诗棠说:“我们村的李子是成熟最晚的一批,可以达到错峰销售的效果。去年我们村李子的销售价格可以达到4块钱左右。别的村海拔相对低的,价格只有2块钱左右。”
李子把俄布村高海拔的劣势变成了优势。现在每家每户都有固定的客源,李子成熟前半个月通知采购商,他们就会如约而至。如今,汶川的青红脆李已经是市场上的热门产品。“脆李子”和“甜樱桃”、“香杏子”一起,被称作“汶川三宝”。
在林间劳作的陈启红(摄影 刘倡)
汶川县精准的果树选种和区域定位给陈启红的脱贫路指明了方向。但水果产业生产周期比较长,树苗栽种后六、七年才能盛产,要想靠产业脱贫致富还需要更加全面、细致的配套措施。为此,汶川出台了一系列扶植政策,鼓励农户投入水果产业。对此,陈启红有切身感受。“我们家种的李子,国家提供了树苗,提供了肥料,还请了技术员给我们来讲解,咋个种、咋个整。”
技术服务是发展水果产业的关键环节。果树种植对技术和管理要求很高,比如病虫害防治、树枝修剪、田间管理等等。汶川县科学技术与农业畜牧局副局长切珠说:“技术培训我们很重视,特别是该什么时候做什么,一般都是我们的县乡农技人员到田间具体服务。”
在汶川科农牧局工作28年的周桂虹就是这样一位农技员。在汶川县大力发展果业经济的几年间,她走遍了全县每一个种果树的村庄。“果树出了什么问题,打电话给我们说,我们能够电话诊断的就电话给他说了,确实不行的话我们还要到村上去。然后还有培训。”
光是俄布村周桂虹今年就已经来了三次。因为常年下乡,她难得去一次办公室,自己养在办公室的花儿经常就枯死了,但是经过她培训的农民种植的果树却越来越茁壮。
2017年,陈启红家的李子树进入盛产期,那年他家的人均年收入跃升至6900多元,远远超过当年国家贫困线3300元的标准。这一年,俄布村的25家贫困户也全部依靠种植青红脆李脱贫。
扶上马,还要送一程。如何保证脱贫的群众不再返贫是俄布村第一书记冯诗棠目前最主要的工作。“目前脱贫攻坚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让老百姓更加熟练地掌握脆李修剪管理技术,可以提高品质,(让李子)更甜一些、更脆一些。”
32岁的冯诗棠三年前从四川南充职业技术学院来到汶川县扶贫,成为了中国二十多万名驻村第一书记中的一员。他利用自己曾是高校教师的资源优势,聘请四川农业大学、省林科院、南充职业技术学院等各方专家到俄布村指导青红脆李的种植技术。有了过硬的技术做保障,俄布村的致富路更坚实了。
此外,冯诗棠还鼓励村民的子女出去读书,拓宽就业渠道。听从他的建议,陈启红家的两个女儿初中毕业后一个读了幼师,另一个学了护理专业,就业前景都不错。
大山深处的俄布村(摄影 刘倡)
去年,陈启红家的纯收入将近7.7万元,人均超过1.5万元。手里有了存款的老陈花5万多买了一辆皮卡,在村里运果子、去镇上买农药化肥、上县城送女儿上学都用得着。
2008年汶川地震后修建的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不光陈启红的小皮卡跑得欢实,采购商十几吨的卡车进村收果也毫无压力。从这条路上,陈家新鲜的红脆李被运往上海、浙江、云南乃至广东的大城市。
俄布村的李子熟了,城里人尝到了果子的香甜,村里人品出了幸福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