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媒体走进新疆】记者手记:永远的舞者

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2020-01-13 16:29:53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

摄于哈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武诗韵):2019年底,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欧洲拉美地区语言节目中心主办了《2019丝路梦开始的地方——走进新疆》大型多国媒体采访活动。回来后我常常想,那么多不同的民族生活在新疆这片土地上,各有各的习俗,但是他们的形象汇聚起来却形成了一个共同的概念——新疆人,其中必然有一种共同的生命力把他们联结在一起。

  我总在问当地人,他们的日常生活是什么样的。34岁的维吾尔族姑娘麦尔哈巴·阿卜都热依木是新疆奇台县中医院针灸科的一名护士。这所中医院里,汉族、维吾尔族、乌兹别克族、哈萨克族、回族等各民族的医生护士常年在一起工作,他们的孩子也在一起上学,各民族融洽地生活在一起。麦尔哈巴说,同事们常常在一起聚会,唱歌跳舞是保留节目。

  我傻乎乎地问:“你是说卡拉OK和Disco吗?”

  麦尔哈巴愣了一下:“好吧……你也可以这么理解。”

  当地同事听说了之后哈哈大笑:“你太不了解新疆人了!”新疆电视台的同行李典说:“我们说的唱歌跳舞就是吃得高兴了就在饭桌上唱首歌、跳支舞。周末几个好友经常会带上吉他和冬不拉去蒙古包烧烤。每个人都争着抢着展示自己。”

  李典出生于新疆阿勒泰的一个汉族家庭,周围的邻居以哈萨克族为主。上中学的时候,不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的孩子都会在广播体操时间一起跳一支哈萨克舞蹈《黑走马》。李典觉得舞蹈造就了他乐观开朗的心态和直率、不拘束的性格。他觉得,相比汉族的音乐,少数民族的歌舞没有那么多起承转合,开篇即是高潮,毫无保留地展现开心的状态。

  小时候我也参加过舞蹈班,但是经过时间的洗刷,我不仅把技能如数还给了老师,而且对各种公开展示倍感负担。单凭广播体操式的学习怎么能把舞蹈变成生活的一部分呢?哈萨克族姑娘玛尔江说:“哈萨克族结婚都会跳《黑走马》。新郎新娘先跳开场舞,然后宾客再加入。我们从小参加亲戚朋友的婚礼,跟着大人的样子跳就会了,根本不需要专门学啊。”

  对他们来说,舞蹈是生活的缩影。哈萨克族对马有特殊感情,“骑上黑色的走马”最能凸显小伙子的阳刚舒展和姑娘的柔美多情;高山民族塔吉克族蓄养猎鹰,“鹰舞”展现了鸟在天空的自由;擅长种植业的哈密人在手鼓表演里融入了筛米、端盘子、摘葡萄的动作;生活在树林的一些民族在模仿动物的时候不仅追求神似,还追求形象上的接近。为了表现野生动物目光如炬、齿爪尖利,舞者会用麦秆撑大眼睛,并且在鼻孔里插上装饰。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2

 扮演野生动物的舞者 摄于哈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以前我在电视上看到的歌舞演员都年轻俊美,像电影明星一样好看,而这一次我们看到的舞者大多在50岁左右,相貌体态都是邻家大叔大婶的样子。他们在舞台上充满了活力,举手投足都是自信和美感。最让我惊讶的是吐鲁番一位八十多岁的维吾尔族舞者阿卜杜拉赫曼。这位爷爷跳起极其考验腿部力量的舞蹈竟然毫无压力。看着他咧开缺牙的嘴,尽情享受舞蹈的乐趣,我突然难以控制自己的眼泪。我常常想,“完美人生”是不是存在一个时间表?有谁规定到达某一个年龄之后就要告别一段生活?对维吾尔族人来说,只要还能动就可以跳舞,一直跳到生命的尽头。

 八十多岁的维吾尔族舞者阿卜杜拉赫曼

  维吾尔族有句谚语:“只有穿过戈壁才能到达绿洲。”周吉在《木卡姆》一书中写到:“艰苦的自然环境使得绿洲人只有互相照应才能共同生存,这就造就了他们的人情味和好客的习惯。实在找不到同路人时,音乐就成了行进在大漠的绿洲人最好的伴侣和抒发孤独、忧伤、苍凉等复杂情感,驱散愁云的最好办法。”

  同行的新疆小伙子艾尼长着维吾尔族典型的多层眼皮,好看极了。艾尼开玩笑说,是因为“双十一”整容打折,割一道送一道。艾尼曾经在北京生活过很多年,我们起哄他在北京的爱情故事,他说:“我给大家唱首歌吧。”

艾尼清唱《黑眼睛的姑娘》

  这是一首维吾尔语和哈萨克语交替演唱的歌曲。歌词我们一个字都听不懂,却又仿佛什么都听懂了。艾尼说,这首歌叫做《黑眼睛的姑娘》,他只能大略地讲一讲歌词的内容。

  “我们每天会手持乐器欢歌起舞,鲜花开在我们走过的路上。

  我骑着金黄色的一匹宝马,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我停下来只是为了让我的马躲过一场雨。我拿起笔写起了信,我只是为了让我的爱人来到我身边。

  我坐在长满青草的山坡上,一群羊向我走来,它们之中只有一只是黑色的。

  如果你有足够的智慧,那就有哭有笑地度过这一生吧。这个世界还会留下谁?

  我把心爱的手风琴留在身后的那座大山中,永远不再拿回它。”

  在每一首歌、每一场舞的指引下,我开始越来越多地理解新疆人。这些有温度的表达包含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将不同民族的人连结到一起,讲述同一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