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利班校园屠杀折射出新闻的贫富贵贱
图为12月16日,在巴基斯坦白沙瓦,人们将受伤的女孩送往医院。
12月16日应该是2014年最黑暗的一天。数名塔利班武装分子血洗了巴基斯坦西北部白沙瓦的一个军队管理的学校。至少有160人惨遭屠戮,其中绝大多数是儿童。一张张惊恐无助的小脸,倒在血泊中的幼小身躯,哭天抢地的家长,画面直戳内心,让人荷尔蒙直线上升。恐怖袭击、巨大伤亡、戕害儿童…综合种种因素,不管是基于人性的角度,还是基于我等新闻从业者的基本判断,这都应该是一条让受众热议的头条新闻。
事件发生当晚,网络关注一度上升到前几位,但是,这样的关注并未持续太久,一觉醒来,网友的热情就像北京的天气,迅速大风降温,新闻排序二十名开外,要仔细逐条寻找才能发现;社交媒体上更是惨淡,微博和朋友圈,对这场史无前例的大屠杀鲜有提及,取而代之的是卢布贬值、长假安排和姜导新片的大白腿,甚至还有宝岛台湾的那位援交女。
我内心泛起阵阵凄凉,做了这么多年新闻,从不曾想新闻也分贫富贵贱。
不过,说实话,卢布崩盘占据头条,不难理解。这年头,跟汪峰抢头条的远不止王菲一个,静观各大媒体,但凡跟钱有关的:股市大涨大跌、楼市限购放开、油价跳水上岸、货币贬值升值……哪一个都长着一张上头条的脸。
原因很简单,作为物欲社会的一员,新闻中的金钱要素,会对感官会产生强烈的刺激,那些数字、金额可以直接换算成我们关注的东西,房子、汽车或是一部苹果手机,容易理解,容易共鸣,个个都参与其中,更别说,随着经济的发展,炒股的、炒楼的、炒黄金的,人群越来越壮大,涨涨跌跌在公众眼里看到的都是真金白银,红彤彤的百元大钞,切身相关,哪能不关注,哪能不热血沸腾。
谈钱很俗,我想说,除了钱,影响这条新闻的也许还有发生地点。
此前一天,发生的悉尼咖啡馆劫持事件就是明证。同样是恐怖袭击,它得到的却是强力关注。事件一发生,各媒体就上足了发条,争相报道,电视、广播、网络对每一步进展进行了实时报道,在微博、微信上更是成为热议话题,到现在仍雄居微博话题榜单的第二位。恐怖主义行动何其可恶,同是让人扼腕的事件,我极不愿意从死亡人数来判断这两个事件的严重程度,但是,结果却这么赤裸裸的颠倒了,公众最终放弃了塔利班屠戮儿童事件,而选择了前者。
对此,或许我们可以从理论上去找解释。学过新闻学的人都知道,人们对新闻产生兴趣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事实与人们自身的相关性。澳大利亚居住着大量的华人,自然会引得国人更加关注。这样的例子层出不穷。例如,在今年马航航班发生的两次悲剧中, MH370的失联无疑对我们的冲击更大,受到的关注更高。因为,受害者有可能是你的亲人、朋友、同乡、同事,你总是能够在情感因素和社会关系上找到与它的关联性。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相同的条件下,我们更关注那些发达国家的新闻,而忽视贫穷国家的。两只小猫逼停纽约地铁会被我们津津乐道,可非洲穷国的暴力冲突却引不起多大兴趣。
这就像是文化选择的优先性,对于一个省份来说,它最繁华的城市,习惯更容易被保留,文化更容易被沿袭,这是人性本身的趋向性决定的,我们总是向往和关注繁荣的、美丽的、热闹的,而忘记和丢失角落的。我们把这个范围扩大成一个国家,整个地球都适用,那个有钱的,有名的,往往是你更关注的,终于明白汪峰为什么PK不过王菲了吧。
所以,过了若干年说不好你会记得纽约地铁撞了一只猫,香港地铁撞了一只狗。新闻是多么的现实,会不会成为头条,会不会被讨论和记住很久,竟然和你是不是世界的中心,你的经济发展程度怎样,你的事情与我有关与否,有莫大关系。我很难过。
写到这里,忽然觉得这样的剖析太过血淋淋,作为一个保有职业良心的新闻人,其实,我跟很多同行一样,不愿意直面这些。作为人,我知道我所属物种的劣根性,比如,自私。这种自私性体现在新闻方面就是狭隘性、关联性和利己性。但是,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塔利班屠杀儿童,我们必须尽心报道。因为,恐怖袭击不仅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而且挑战我们的人性底线。(龚万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