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投行靠什么吸引全球目光?
互利共赢的务实选择
亚投行全称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由中国倡导筹建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2014年10月24日,中国、印度、新加坡等首批21个意向创始成员国在北京签署了筹建亚投行备忘录,随后印尼、新西兰等国家也陆续加入。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全国两会期间透露,已有27个国家表示要参加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并作为创始成员国。
按照国际惯例,创始成员国往往享有参与规则制定的权力,非创始国则不享有,也不能担任高层。3月12日,英国向中国提交了作为意向创始成员国加入亚投行的确认函,正式申请加入亚投行,成为首个申请加入亚投行的主要西方国家。3月17日,法国、意大利和德国宣布将申请作为意向创始成员国加入亚投行,并将尽快向中方提交书面确认函。
在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看来,加入亚投行是一项互利共赢的选择。“一方面,亚洲是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但部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严重不足,融资需求巨大。另一方面,世界经济仍不稳定,欧债危机尚未解决,欧盟前不久推出量化宽松政策,正在寻求扩大国际市场的契机。”赵锡军认为,亚投行的建立不仅可以促进亚洲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对于亚投行的股东来说,也可以分享更多亚洲的投资机会和经济红利。
发挥更大作用 承担更大责任
亚洲开发银行预测,2010年到2020年,亚太地区约有8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巨大需求面前,仅靠现有多边开发机构很难满足,集合多方力量破解建设资金短缺难题、促进亚太区域互联互通成为大势所趋。
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室主任高海红说:“事实上,世界银行与亚洲开发银行也在长期承担一些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项目,但就亚洲来看,总需求量与总供给的缺口依然很大,亚投行的成立无疑为亚洲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情况增加了一份供给。”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相比,亚投行将更加侧重于商业化运作,而不是采取官方政府机构的运作模式。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张茉楠指出,在定位上,亚投行不是中国的银行,也不仅仅服务于中国“一带一路”等战略,更无意于对抗或颠覆秩序。“亚投行是在现有多边国际开发金融机构之外的有益补充,其实质是对多边开发金融机制进行的‘增量’改革。”张茉楠表示。
2014年中国GDP突破10万亿美元,是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也是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但是,中国在一些全球区域性机构,包括国际金融机构中所发挥的作用与中国经济总量及其在全球经济中的份额严重不匹配。亚投行设立后,中国将在这个互利高效的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承担更多的义务和责任。”高海红指出。
以开放透明赢得信任
一方面,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需要持续的有效融资来满足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另一方面,巨大的融资缺口需要整合国际舞台上多方面的力量,作为国际发展领域的新成员、新伙伴,亚投行将如何通过规范运作来发挥更大的作用?
亚投行设立初衷就是倡导在一个新的开放式合作框架下不预设合作条件和门槛,不排斥和针对任何第三方,向亚洲以及其他经济板块开放。事实上,包括亚投行的目的和使命、成员构成、股权分配、组织结构、治理框架等都遵循现有国际多边开发银行规范运作和标准,力图打造一个包容、开放、透明的新型全球金融机构。
高海红表示:“亚投行作为一种全球公共产品的提供者有其独有的国际运行规则和模式,对中国而言将是一个接纳、融合与学习的过程,要积极学习那些通行规则,尊重国际经验,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与其他国际机构在同一个平台上运作,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财政部部长楼继伟也曾表示,此前中国对外表示可出资到50%,是表明中国对亚投行的强有力支持。但中国在亚投行并不刻意寻求“一股独大”,也不一定非要占到50%,随着亚投行成员的增多,中国的占股比例会相应下降。针对外界关于未来项目执行标准的担忧,楼继伟指出,亚投行将充分尊重和借鉴现有多边开发银行的有关标准和好的做法,制订严格并切实可行的高标准保障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