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战在抗埃博拉前线的“军护姐妹花”
国际台记者李晋(右一)与前线医护人员在一起
国际在线报道(特派疫区记者 李晋):12日,全世界迎来了第104个国际护士节。从2014年到现在的一年当中,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埃博拉出血热疫情横扫西非,至今已造成了上万人死亡,在这场对抗死亡病毒的惨烈阻击战中,一线医护人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用自己的知识、毅力与牺牲,拯救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他们的抗埃记忆,值得我们共同珍藏。
中国人民解放军302医院急诊科护士长秦玉玲(左)与中国人民解放军302医院生物治疗科护士张洁利(右)。摄影 李晋
“洁利你检查手套了吗?”
“检查过了,没有问题”
“现在病人不多了,但是还是不能放松,防护上还是要像以前一样,一定加小心。”
“放心吧,没问题!”
在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的中塞友谊医院准备区,正在穿戴全套防护服的护士秦玉玲和张洁利互相叮嘱着。这两位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302医院的护士姐妹目前已经是第二次来到全球埃博拉疫情重灾区塞拉利昂执行任务了,“大家好!我叫张洁利,是解放军302医院生物治疗科的一名护士,去年的9月16日我很光荣的跟随我国第一支援塞医疗队来到塞拉利昂,这次又被抽选为第四批医疗队员;大家好,我是302医院急诊科护士长秦玉玲,我也是首批援塞医疗队感控组队员。这是我在第二次、第四批再次踏上这片熟悉的土地,陌生的国度。”
这对军护姐妹花在医院的大比武技术演练中熟识、在两次赴塞拉利昂的抗埃博拉第一线成为了生死战友。摄影 李晋
在医学界有一个名词叫“生物安全等级”,共分4级,数字越大越危险。按照这个等级标准,艾滋病毒是2级,SARS是3级,而埃博拉则是最高的4级。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这次埃博拉大爆发已经在西非造成了25500人感染,超过1万人死亡,其中,奋战在第一线的医护人员的感染几率还要超出普通人上百倍,以刚刚宣布脱离埃博拉疫区名单的利比里亚为例,全国有近半数的医护人员倒在了埃博拉前线。面对这样的对手,跟随第一批中国医疗队抵达疫区的第一批秦玉玲与张洁利的心里也有些打鼓,秦玉玲说:“刚来的时候心里当然没底啦,当时没有任何疫苗,没有药物,也没有接触过这样的里恶性传染病。尤其是一线医护人员牺牲了那么多。虽然我们有抗甲流、非典的经验,但是毕竟是里恶性传染病,死亡率那么高。”
军护姐妹花与她们的战友在一起。摄影 李晋
从2003年的“非典”危机之后,中国在传染病防控与治疗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这些宝贵的经验很快在抗埃博拉战场派上了用场。结合当地防疫形势,中国医护人员总结了一整套疫情防控流程,11件防护、36道穿脱工序、严格区分安全区、缓冲区与隔离病区、24小时视频监控等等,严密科学的防护经验让一线的中国医护人员至今保持了“零感染”的记录。
然而虽然技术、硬件上做足了准备,但是埃博拉病毒至今无药可救,一旦突破了早期防控结果可能就是灾难性的。在埃博拉几乎失控的扩散当中,鲜活的生命一个一个的化成冰冷的统计数字,这样的残酷现实对前线护士们来说是沉重的打击。张洁利说:“在那种情况下医生和护士遭到了巨大的挑战,真的是束手无策,当你所有的技术知识没有有办法挽救一个8岁小孩的生命,当时他妈妈守着他的尸体,那种空洞的眼神,我们看着简直受不了了,心里边五味杂陈。”
随着塞拉利昂埃博拉疫情的不断缓解,第四批中国援塞医疗队即将圆满完成任务,“大胜仗、零感染”的胜利就在眼前。摄影 李晋
秦玉玲也表示:“(这个病如果在中国发生)会被控制的很好,但是在这里却很无助,防护意识太差了,病情已经特别重了才送来,已经晚了。(我们)心情很复杂。”
虽然每天面对死亡,但是一线的护士们却从来没有绝望,除了职业的本能,还有很多点滴的感动对她们来说都是莫大的激励。张洁利说:“塞拉利昂当地的一名护士,送到医院发烧,恶心,呕吐,但是仍然很乐观。因为是同行,看到她我感同身受,每天进病房看到她心情复杂,我挺崇敬她的。她们国家这么多医生护士去世,但是她没有退缩,还从容地坚守在一线岗位,很敬佩!”
在中国援塞医疗队接诊的病人当中,有一个两次入院的小女孩给护士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叫做雅尤娜的小女孩刚刚入院就失去了妈妈,变成了孤儿,虽然很幸运检查结果是阴性,但是在塞拉利昂愈演愈烈的埃博拉风暴中,被送到孤儿院的小雅尤娜还是没能逃过病魔的阴影。秦玉玲回忆说:“很不幸,她还是感染了埃博拉,回到了我们医院,身上连一件衣服都没有,躺在地上虚弱无助,看到的时候真的是很心酸。我们都是自发的把自己带的玩具零食拿给她……安慰她,这个孩子非常争气,最后,真的康复了!这是给我们最大的一个信心。“她最重的时候进去,很危重,说话的力气都米有,我们护士进去查房给她喂水,喂吃的,甚至喂饭,真的觉得就是自己的亲人,我们主任说这个小女孩是被我们一口饭一口水喂活的。”
按照中国医疗队防疫流程,穿脱个人防护装备需两人监督完成。摄影 李永利
坚强的神经,柔软的内心,是护士们共同的情怀。但对自己远隔万里的家人和孩子,心里则多了几分亏欠,这对在抗埃一线奋战的坚强的姐妹,红了眼圈。秦玉玲说:“你看这是我女儿画的画儿,她喜欢画画,还有她养的蚕啊什么的小动物,经常视频给我看一看,缓解一下我的思念吧。现在可能是爸爸告诉她的,她跟我说,那你也要小心了,小孩儿那种口气,我觉得有一句话就足够了,哎现在一说起孩子,真的有点受不了……”
进入病区前的最后一项工作——贴身份标示,便于视频系统监控病区医护人员工作流程。摄影 李永利
告别之前,秦玉玲对我说,能够两次执行任务,对她们来说不仅仅是一种光荣,更是一份责任,“在医院我们的工作就是爱病人,这次真是发扬国际主义精神,像白求恩那样,走出来,到非洲来,给他们提供更多地照顾。我觉得这是挺光荣的一件事情。”
当说到自己像白求恩的时候,秦玉玲与张洁利忍不住对望了一眼,笑了,笑容里有点腼腆……而在我眼中,她们的笑容,是那么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