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50亿美元印度建厂 "中国制造"成本上升直逼美国

国际在线专稿2015-08-11 15:09:50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王全文 实习记者 万佳艺):全球最大的代工企业富士康日前在印度签约,到印度投资设厂的计划变为现实。随着中国制造产能过剩现象加剧、人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变化,一些制造企业渐渐开始将部分工厂转向印度等人力成本更低的国家。曾经备受关注的中国制造业优势是否仍在?未来将何去何从?

  富士康上周六与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政府签订协议,将在未来五年投资50亿美元(约310亿元人民币)在该邦建设电子设备制造厂。富士康创始人郭台铭还表示,有意在印度其他邦兴建制造工厂并寻求可能的合作机会。富士康的客户包括苹果、黑莓、小米以及亚马逊等。

  其实,在富士康之前,一些原本在中国从事制造业的中外企业也将目光投向了东南亚和南亚等国家,纷纷前去投资建厂。致使他们做出如此决定的,是中国不断上升的制造业成本。特别是那些竞争激烈的行业,对成本的感受就更加深刻。杭州凯特电器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插线板、延长线等电器配件企业,其销售经理马高东告诉记者,由于人力成本等优势正在消失,中国低端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在下降,“举个例子,(我生产的)这样的延长线是非常非常低附加值的,因为它技术含量很低,它只是一个PVC和一个铜丝,他们现在是在印尼做,印尼是美国的最惠国,零关税,中国的东西到那里就是2.7%的关税。实在来讲,这个东西我只有5%的利润,所以他们(印尼厂商)就比我便宜2.7%,他们和我们中国以前的国情是一样的,有很多配套是跟不上的,但是别忘了他的人工工资(每月)只有300到500元的人民币,我们中国(工资水平)可能是3000元、5000元,所以现在竞争力是非常严峻的。”

  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的调研数据显示,“中国制造”成本已接近美国。生产同样一件产品,在美国制造成本是1美元,在中国则需要0.96美元,差距已经不再明显。该报告认为,中国制造业成本上涨的原因一个是中国工人的薪资提高了,从2004年的4.35美元时薪涨到2014年的12.47美元,涨幅达187%;第二是汇率,2004年至2014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升了35%;第三是能源成本,中国电力和天然气价格的快速上涨也对制造业造成了不小压力。

  虽然面临的挑战不断增大,但是在专家看来,现在说中国制造已经优势不再还言之过早。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专家陈凤英告诉记者,目前中国在制造业方面仍存在优势,“我认为这个成本展现的结果可能使中国的产业会更加优化,使我们成为更高或更强的一种制造。因为到一定阶段,我们肯定要有一个转型。所以这样的情况下,我想一个公平的竞争就是你提升产业,他做你原来要做的,也就是我们(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做的加工贸易或者围绕加工的这种产品可能要转移到东南亚了。但是我们要有更好的,也就是做强我们的制造业,做大我们的服务业,然后从研发提高我们的技术含量。”

  陈凤英认为,中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制造业产业链,研发能力也在逐步加强,虽然劳动成本在上升,但劳动生产率也在提高,包括引入机器人等自动化设备。

  在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如何转型升级,从而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是众多中国制造企业正在思考的问题。杭州凯特电器有限公司销售经理马高东告诉记者:“如果只是做普通的插线板、普通的延长线,普通的转换器,那势必会在很短的时间被淘汰掉,中国像我们这样的企业,从以前的代工到自主品牌,到自主研发设计,自己有定价权和议价权的时候,自己有能力和别人谈判才能活下来。”  

[编辑:张斯路]
 
返回顶部进入桌面版

国际在线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102006

京ICP证120531号 京ICP备0506489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14

网站运营: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