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师非洲支教五年 感觉一夜回到解放前
被张老师的中文课所吸引的孩子们 摄影:邢一行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邢一行):虽然张文强是一名远在肯尼亚西部城市基苏木支教的汉语教师,但即使是在距离那里三百多公里以外的首都内罗毕,他也是大名鼎鼎。在基苏木,当地人更是亲切地称他为兄弟,把他看成是自己的家人。
张文强在基苏木都做了什么?当地人为何会如此爱戴他呢?这一切还要从五年前开始说起。
2010年,四十二岁的张文强参加了国家汉办组织的对外汉语教师考试,不久之后他便得到通知,被询问是否愿意前往遥远的非洲支教。家人知道后,都觉得非洲生活条件艰苦,安全形势又差,都不支持张文强去非洲。但是怀揣着对汉语教学事业的热爱以及对非洲神秘大陆的憧憬,最后他还是毅然地决定前往这座陌生的非洲城市。
据张文强回忆,他初到自己位于基苏木东选区的住处时,那里的“家”给他的感觉真像是一夜回到解放前。对方提供的是一间不足十平米的老旧砖房,进了家门便等于上了床,锈迹斑斑的铁皮糊顶,都能看到顺着顶棚漏处投射下来的一束束阳光。对于房屋的环境,可以这样打趣地描述:野猫房上走,老鼠常来逛,壁虎多做客,蚂蚁搬家忙,蜘蛛爱结网,水电总无常。此情此景,他说他在那个时候最想念的就是自己的家人。
虽然现实很残酷,但是张文强说他从来没打过退堂鼓。居住条件的简陋,仅仅是他来到基苏木后所面临的第一个挑战。
语言是张文强要面临的第二个问题。虽然他是一名有着18年教学经验的中学英语老师,但在非洲,当地人说的既不是英式英语也不是美式英语,而是口音独特的非洲英语。为了和他们打成一片,张文强在到这里的第二天就开始主动和当地人唠家常,并学习肯尼亚的官方语言斯瓦西里语,很快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基苏木虽然是肯尼亚的第三大城市,但是它的经济发展依然落后,基础设施建设也并不完善。所以交通是张文强面临的第三个难题。他回忆说,当时去给学生上课,他只能和当地人挤小客车,而且经常是头在车窗外,身子在车里挤着。基苏木东选区的几十所小学,大多建在偏远的地方,去给学生上课,少则坐上几里路,多则要坐几十里。一到雨季,大多数时间更是“有去无回”。
另外,当地的学校建设也是异常简陋。校舍中百分之九十九都没有通电,他从汉办带来的多媒体包只能暂时封存。而且,学校的教室基本上也都是泥抹棍插,墙壁上到处是破洞,摇摇欲坠。有的学校甚至连这样的教室都没有,整个班的学生要在户外的大树下上课,校长和老师们的办公场所也都全是露天的。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张文强坚持每周去一所小学执教。他在任期的前两年走遍了基苏木东选区大大小小的47所小学,接受过他汉语课程的学生人数超过了一万人次。
两年后,张文强任期已满。但是他在当地有着超高的人气,基苏木东选区议员说什么也不肯让他回国。出于对当地人的深厚感情,张文强最终决定继续留任。
打那时起,张文强结束了游击式的生活,他被议员指定派往基博斯中学任教。这所四学年制的学校拥有两百名学生,位于城乡的结合部。议员还专门给他配了辆摩托车,他也算是有了自己的“交通工具”,张文强的生活条件慢慢得到了改善,他在教学方面也逐渐地摸到了门道。
在基博斯中学,张文强的汉语课总是能出奇地吸引到学生们的注意力,他上课的时候,在挤满了学生的教室外,经常会发现一些小家伙儿爬在树上朝教室内张望。他的课程不仅仅局限于汉语教学,他还从网上自学了中国武术、传统舞蹈,并将这些结合在一起传授给学生,更好地激发了他们学习汉语的积极性。
工作之余,张文强也频繁参与基苏木东选区的各种社区活动、慈善捐赠,他走访慰问过老人、孤儿,也曾扶贫助困。摄影是他的一大爱好,在基苏木的五年间,他为不同的人群拍摄过不少照片,包括他的学生、演员、模特、渔民,甚至是给他修过自行车的师傅。而且,每次拍好的照片他都会冲洗出来送给这些人。
认真的工作和火热的性格让他完全融入了当地的生活。如今,走在基苏木的城区、郊外,只要你是中国人,碰到了当地的孩子们,他们会用一个甜美的微笑和“你好!中国人!”这样的词语来跟你打招呼。这时,张文强也会自豪地对人说,这些都是我曾经教过的学生。
如今他的任期又满了,在基苏木生活了五年的张文强临行前依然充满不舍。他心里挂念着那群喜爱汉语、喜欢张老师的孩子们。在那里,他种下了一棵小树,他希望基苏木的孩子们会像那棵小树一样会长成参天大树。
功夫扇表演 摄影:邢一行
孩子们兴高采烈的准备去上汉语课 摄影:邢一行
汉语课上的孩子们 摄影:邢一行
透过张文强支教的学校向外望 摄影:邢一行
学校校长和孩子们一起参加张文强的汉语课 摄影:邢一行
张文强(中)和他的学生们 摄影:邢一行
张文强曾经支教过的一所小学的教室 摄影:邢一行
张文强曾支教过学校的教室 摄影:邢一行
张文强老师支教的一所小学 摄影:邢一行
张文强支教的一所小学的教室 摄影:邢一行
张文强支教学校的办公室 摄影:邢一行
支教学校的露天办公室 摄影:邢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