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能量:父母去世 少年用6年替父还债

中国青年网2016-01-06 09:21:01

父母49天内相继去世 少年用6年替父还清债务

叶石云替爷爷整理厨房 本版图片均由叶小平摄

  原标题:父母49天内相继去世 少年用6年替父还清债务

  父母在49天内相继去世,留下20多笔、3万多元债务。

  没有一张借条,没人上门催债,11岁男孩却主动“寻债”,努力还款。

  面对还回来的钱,债主们婉言推辞,主动减免,甚至变着法子返还。

  12月26日,2015年最后一个星期六。

  17岁的高二学生叶石云早早起床,到菜市场称了两斤五花肉和两斤豆腐。他已经盘算好了,中午就暖一个锅,“和爷爷吃一顿6年来最奢侈的午餐”。

  “爷爷,今天我们就多吃点吧!爸爸欠的债,我都还清了,以后你再也不用舍不得吃肉了。”面对爷爷惊讶的眼神,叶石云靠近老人耳边,大声说。

  49天内,双亲先后去世

  2009年的秋天,是江南乡村千家万户收割稻谷的季节。

  在浙江丽水云和县崇头镇梅竹村,村民们却为叶石云一家的遭遇唏嘘不已。

  9月9日,星期三,原本是一个平常的日子。

  那天下午,11岁的叶石云坐在镇上的梅源实验学校五年级课堂里。突然,“嘎吱”一声,教室前门被推开一条缝。梅竹村村民柳润生探进半个脑袋,把正在上课的老师喊了出去。在门口嘀咕几句后,老师走了进来,直接到叶石云跟前,让他收拾好课本回家。

  “你妈病得很重,让你回去。”柳润生没正眼看他,只说了一句,就快步到校门外发动摩托车。一路上,后座上的叶石云不敢多问,心里想:“妈妈是不是吐血很厉害,止不住了?”叶石云出生后第三年,母亲石明秀患了红斑狼疮。

  到家时,叶石云本想直奔母亲床前。没想到屋里已经站了很多人,在房间外的厅堂,他看到了那口乌黑的棺材,“那是几年前家里替爷爷准备的,没想到29岁的母亲先躺进去了”。

  叶石云抱着父亲痛哭,他想看母亲最后一眼,可是这个愿望已经不能实现了。按当地习俗,属虎的他和属猴的母亲生肖不合。也因此,叶明松故意等妻子盖棺之后才叫人接儿子回家。

  叶石云难受到了极点,父亲安慰他说:“妈妈走了,没办法,以后我们一起好好过。”石明秀下葬后,叶明松割完稻谷,就去了县城打工。此前他一直在外打工挣钱,自妻子生病后,他不得不在家照顾。

  此后每周五放学,叶石云不再返回村里,而是去县城姑姑叶水梅家,父亲则每隔一两个星期去看他一次,但每次都很匆忙。

  2009年10月27日,星期二。石明秀去世第49天。又是一个下午。正在上课的叶石云又看到了教室的前门被推开一条缝。他一眼认出来,是同村的堂伯父柳启东。他再次被叫出了教室,柳启东直截了当地说:“你爸爸死了!”

父母49天内相继去世 少年用6年替父还清债务

叶石云家的房子 叶小平摄

  叶石云脑子陷入一片空白。

  “你放心,爸爸欠的钱我一定还”

  叶石云呆呆地跟着堂伯父柳启东到了县城医院。在那里,他见到了村干部和许多亲戚,也见到了直挺挺躺着的父亲。这一次,没有人再顾忌他这只“虎”和父亲这只“猴”是否会相“冲”。

  父亲是两天前在打工时突然吐血,被送进医院的。在叶石云的印象中,他一直健壮、能干,“妈妈每次病情恶化,他总能‘变’出钱,带她去城里的医院,房屋被暴雨冲塌了,他也能张罗着修理。”

  父亲去世后,叶石云听到了一些传言。有人经常看到叶明松双手抱住腹部,蹲在某个角落许久站不起来;还有人听他说过“我可能要比我爸先走”这样的话,听者以为他妻子久病不愈,心中烦闷,在说丧气话。

  叶明松去世了,亲戚们担心老爷子叶贞旺再承受不了丧子之痛,决定先瞒着老人。可还上小学的叶石云,哪有能力下葬父亲?亲戚和村民不忍,大家你一百我五十,凑钱把叶明松火化了。

  父亲下葬后,姑姑因为担心叶石云,当晚便留宿在他家。不知情的叶贞旺,以为女儿和往常一样,是从县城来看望自己的。

  谁也没有料到,第二天一大早,竟有债主来到了叶家。那人径直走到叶贞旺跟前,说:“你儿子死了,他欠我100元,你要还给我!”老人耳背,没听清,问:“你说什么?”

  叶石云和姑姑听到后大惊,立马上前拉走这人。

  在房屋外,11岁的叶石云斩钉截铁地对这位上门讨债的人说:“你放心,爸爸欠的钱我一定还!”这是他人生中郑重许下的第一个诺言。

  站在一旁的叶水梅很是惊讶。在她印象中,侄儿叶石云由于家境贫困,长期缺乏营养,不仅个小而内向,甚至有些怯懦。

父母49天内相继去世 少年用6年替父还清债务

叶石云在玩具厂打工 叶小平摄

  没有借条,一笔笔地寻找债主

  儿子在秋天去世的消息,叶贞旺直到腊月才知道。

  年初时,叶明松从邻村抓了猪仔回家饲养。尽管那时妻子早已不会料理猪食,他仍固执地认为,有猪过年,是他作为一家之主的责任。

  以往每年过年杀猪,叶明松早早就挑好日子,联系好杀猪师傅。可是那年,眼看腊月都快过半了,他还没有回家。叶贞旺等不急了,只好自己张罗开来。

  “你爸怎么还不回家过年啊!”杀猪那天,叶贞旺问叶石云。

  “他去外地打工了,过年不回家!”叶水梅赶紧用事先想好的谎言,替侄儿回答。农村过年杀猪,在过去也算是一件大事,近亲都会过来帮忙。

  本以为还能多瞒着老人一段时日。不料几天后,叶贞旺颤巍巍地出现在了县城女儿叶水梅的家门前:“他们说他已经死掉了,你们把他收好了没有?把他放哪了?”

  纸终究没能包住火……

  自从父亲去世第二天就有人上门讨债后,叶石云便拿了个学习用的本子记账。他要替父还债,兑现自己的诺言。他知道,父亲的债绝不止一笔,便做好了等债主上门讨债的准备。

  然而,让他很意外,此后再无第二人找来。“债主不好意思来,那我们就去找他们。”和姑姑商量后,叶石云决定主动上门寻找债主。

  于是,在双亲离开后的第一个冬天,原本内向的叶石云利用双休日和寒假,在姑姑的帮助下,开始一笔一笔地“寻债”——寻找父亲生前欠下的债:

  “欠柳启元840元,2009年修缮倒塌的房屋时,运空心砖和水泥的运费;欠胡先林1000元,2008年母亲住院,出院时没钱结账借的;欠季方其350元,2007年种香菇时,父亲买材料借的……”

  叶石云“找到”的这些债,有些是父亲当初和姑姑说过的;有些是他去世后,知情人告诉姑姑的;还有一些,是姑侄俩一起找出来的。

  “年猪都杀了,猪仔的钱给了没?”叶石云打听到年初的猪仔,是父亲从隔壁张化村抓的,便和姑姑一道去核实。

  张化村距离梅竹村10多公里,距离云和县城近20公里。叶石云和姑姑坐了个把小时班车,又步行十几分钟的小路,才抵达。

  当姑侄俩风尘仆仆地出现在家门口时,卖猪仔的老板练美俭很是意外。“你爸爸在我这里抓猪仔,今年是第三年了。和前两次一样,我都是先赊给他,年底他再把钱给我。” 练美俭在村里养母猪已经10多年,两头母猪一年下两次猪仔,大约有40头猪仔出栏。

  “这么多年下来,我几乎不赊账。你爸爸是个例外!”练美俭此前并不认识叶石云的爸爸。但因为在梅竹村有亲戚,他多少了解他的家境及口碑。

  2007年,叶明松因为没钱抓猪仔,其他地方不给赊账,最后找到了练美俭。“你先抓去,年底猪杀了,肉卖了,再把钱还给我。”练美俭很爽快。此后两年,他一直在张化村抓猪仔。

  叶明松去世后,练美俭并不指望当年叶明松欠的猪仔能够收回本钱。因此,他没有去梅竹村讨债。“等他儿子长大了再把钱还给我,不知道那时候我还在不在!”2009年,练美俭65岁。

  “小猪500元。”叶石云郑重地在本子上又记下了一笔……

  而当爷爷知道他准备替父还债后,也回忆起好几笔儿子此前在村里欠的债:“欠你练家伯伯200元,柳家叔叔100元……”

  经过一段时间的打听、寻找、核实,叶石云记录下了父亲欠下的20多笔债,共计3万多元。这些钱,在今天看来并不算多,但对于当年连自己生活都没着落的孤儿来说,这是一个天文数字。

  这些债,没有一张借条。但叶石云毫不怀疑,反倒觉得这是他们对逝去父亲的信任。

  在云和当地农村,有“债不过年”的说法。父亲的债一时还不了,但理必须到。此后每年年关,叶石云都要和爷爷一起,到欠债的人家去表示歉意:“欠你的钱暂时还不了,不过请放心,账我们记着,一定会还给你!”

  一位是耄耋老人,一位是乳臭未干的学生。祖孙俩的承诺,多少有些苍白。

  那些债主,情,领了。但是,话,没人当真,也没指望叶石云成年前能还钱。

父母49天内相继去世 少年用6年替父还清债务

叶石云担心爷爷腿脚不便,经常搀扶老人 叶小平摄

  从捡废品到打工,为还债拼命挣钱

  和许多在贫困家庭长大的农村孩子一样,叶石云是一个性格内敛而感情细腻的孩子,所有心事都藏掖着,不和人说。父母去世后的大半年,他常常神情恍惚。上课时,听着听着就看见了父亲和母亲,晚上睡觉后,父亲和母亲的一切就更加鲜活了。

  他有些后悔,自己为什么不早点来到世上。从四五岁依稀记事起,到母亲和父亲去世,他仅拥有短短几年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光。那时虽然清苦,但能感觉到幸福。

  如今,他们都不在了,他突然发现,自己已经不再是一个可以撒娇的孩子。从今往后,他不仅要管好自己,还要照顾年迈的爷爷。“爸爸妈妈刚走的时候,我非常悲伤。可是看到爷爷伤心的样子,我就会想,爸爸妈妈在天上看着我,我要坚强,要照顾好爷爷,要好好学习。”叶石云说。

  2010年暑假,叶石云来到县城姑姑家。

  他要挣钱,替父还债。

  可到哪里挣钱?怎样才能挣到钱?12岁的他茫然无措。

  浙江云和素有“中国木制玩具城”之称,以木制玩具闻名全国。当地各种大小玩具厂随处可见,于是,他想到去玩具厂打工。

  “老板,你这里需要人吗?”站在一家玩具厂门前,叶石云小声问。“童工,不要!”对方瞥了一眼。1.4米的叶石云,还有一年才小学毕业。

  接连碰壁后,他有些失望,漫无目的地走在大街上,身边车来车往。正当有些气馁的时候,他突然想到了捡废品,便迅速跑回姑姑家,从杂物间里找来一只编织袋。

  姑姑知道他捡废品,已经是好几天后了。那天她进杂物间时,看到了堆成小山一样的废纸和塑料瓶。得知侄儿想捡废品挣钱替父还债后,叶水梅很是高兴:“当时石云说爸爸欠的钱他来还时,我以为只是小孩子随便说说。后来,他让我一起去寻找那些欠债的人,我开始觉得,他要替他爸爸还钱是当真的。不过,没想到他这么快就去做了。”

  随后,姑姑和他把废品装好,又让姑父柳启新骑上摩托车,送到废品收购站去卖。那天,他挣到了人生第一笔钱,15元。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叶石云早出晚归,穿梭在云和县城的大街小巷捡废品。直到有一天,他在路边看到一位妇女,坐在家门口加工玩具。

  “阿姨,这些玩具是从哪里来的?能不能帮忙问下,给我做做?”他壮胆问。“你也想加工玩具?”妇女很是惊讶。当她得知叶石云是孤儿后,很是同情,便告诉他如何从玩具厂拿货,并教他加工。

  因为未成年的叶石云无法直接从玩具厂拿货回家加工,于是,他向姑姑求助。第二天,姑姑便从玩具厂拉回一车玩具。从此,他开始做起了玩具来料加工。那个暑假,叶石云边捡废品边加工玩具,总共挣了1000多元。

  此后3年暑假,他都到姑姑家加工玩具,挣到的钱也逐年增加:2011年2300元、2012年3000元、2013年4000元。而每一个寒假和双休日,他都利用短暂的时间去捡废品,积少成多。

  做了4年玩具来料加工后,叶石云已经掌握了很多玩具的制作工序。他希望能直接进入玩具厂打工,挣更多的钱,替父亲还债。2014年暑假,16周岁的叶石云,终于光明正大进入工厂。

  玩具厂白天上班的时间是7:30至11:30和13:00至17:00;晚上加班的时间是18:00至21:30。他每天早上到厂里,中饭和晚饭都自带米和干菜在厂里蒸饭,直到晚上加班结束才回家。

  在玩具厂工友们的眼中,叶石云是一个“比同龄人成熟一大截”的孩子,懂事、有礼貌、能吃苦。每天中午,他只用半小时吃饭,这样可以比工友多加班1小时。

  “今年暑假上班时,他说腰很酸。我说,你叫妈妈买点补身体的东西给你吃。他说,他没妈妈了。我又说那你爸爸不管你啊?他说,他爸爸也没了。”云和县华昌工艺厂的工友项三娟,半年后回忆起当初自己和叶石云的那段对话,眼泪还差点掉下来。

  债主不忍收钱,他一次次送去

  “姑姑,我现在还不会挣钱,你先借我100元!”叶石云替父亲还第一笔债的钱,是向姑姑借的。父亲去世后的第二天早上,他对讨债上门的人当面承诺之后,向姑姑借了100元,直接送到了对方的家里。

  2010年年底,叶石云第二次向姑姑借钱还债。那年暑假,他虽然通过捡废品和加工玩具挣到1000多元,但是除去一些花销,剩余的钱不够还一笔特殊的债——父亲生前向村里一位90多岁的老人柳学照借的1100元。

  和姑姑商量后,他决定先还掉这一笔债。因为他担心,钱还没还上,老人就不在了。

  “当时有人跟我半开玩笑说,老人年纪这么大了,他要是死了,这笔钱不是刚好可以不用还了嘛!”叶石云说,虽然知道人家只是随口一说,他却一本正经地回了一句,“怎么可以这么想呢!”

  “我爸爸什么时候借钱给明松,我们都不知道。还钱的那天我刚好也在,是石云和他爷爷一起来的。我爸爸还推辞了很久,说石云和爷爷一老一小太可怜了,这钱不着急还。”柳学照的儿子柳润余回忆了当年叶石云还钱的情形。

  “我爸爸拿到钱,过了两年就去世了。明松是好人,我们都知道他家里穷,外面欠了不少钱。但每次只要他开口,我们手头有多少就借多少。”柳润余也是叶明松的债主。2007年,叶明松在家里种香菇,购买麦麸时没钱,向他借了500元。

  叶明松去世后,和所有的债主一样,柳润余父子俩都非常同情这祖孙俩:“明松死了,我当时想,这钱就不要还了。那几年,几百块钱对我们农村人也不是小钱。不过,我们没拿到,对家里也不会有太大影响;石云和他爷爷多还这几百块钱,对他们的生活影响却很大。”

  从2011年开始,为让更多债主看到自己的行动,叶石云对父亲的债进行了分类:“500元以上分两次还,1000元以上分三次以上还。”这样,每年他可以多还几家。

  对数额较大的债,他制定了分期还款的计划。同时,他也绝不落下父亲生前的小额债。只要是他知道的,无论数额多小都要还。“数额再小,那也是一分情,也是他们对我爸爸的帮助。”叶石云说。

  他所还的债中,有一笔只有30元。“大概是有一次明松送他儿子去学校,口袋里没钱,问我借的。”事隔多年后,村民季柳平已经记不清楚这笔债的事情了。还债那天,季柳平刚巧不在家,钱是他老婆代收的。“如果我在家,这点钱我肯定不会收!”季柳平说。

  让叶石云感动的是,父亲去世至今,没有第二个人向他讨债。相反,每一次他把钱送到债主家时,都会遭到拒绝:“你还小,这点钱不急,以后再还没关系。”

  因此,每一笔债,他至少要送两次、甚至三次以上,对方才勉强收下。即便如此,数额稍大的,债主还会减掉一两百元,数额小的则变着法子又把钱退回一部分。

  村民柳雷星在村里开了一家小卖部,叶明松急需用钱或家里缺生活用品时,会找他借钱或赊账。“2008年一年下来,他种香菇买材料加上平时买东西赊的账,总共欠了我750元。”柳雷星回忆,叶明松去世后,叶石云分两年共还了他500元。

  “剩余的250元,是我自己坚决要免掉的,我当时想,我家境比他一老一小要好多了。”柳雷星说,他现在到城里打工,两天半可以挣回250元。2008年时,在当地农村帮个工,一天的工资大概只有30元到35元。

  村民练温贵的200元,是叶明松生前欠的年猪肉款。叶石云还钱时,练温贵再三拒绝后仍拗不过,才收下。可是第二年正月开学后,练温贵又专程送了100元到学校:“你爸爸欠我的钱你已经还了,这是我给你读书用的。”

  梅竹村的村民同情叶石云,更心疼这孩子,因为“他从小话不多,但是嘴巴很甜,很懂事,在村头村尾碰到谁,都会主动打招呼”。

  从双亲去世至今6年,叶石云终于还清了父亲手里借来的3万元债。如今,父亲的债还清了。但也许,叶石云永远也还不清。

  因为他知道,还有一些债,好心人不忍说出。

      只想尽快踏入社会打工挣钱,更好地照顾爷爷

  叶石云替父还债的钱,除了捡废品、加工玩具和打工挣的,还有一部分是从政府的低保和各类补助里省下的。这些年来,他和爷爷的日子都过得非常节俭,一块钱都舍不得多花。他身上穿的除了校服,都是人家送的旧衣。

  去年初中毕业后,为尽快以一技之长立足社会,叶石云进入云和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习。为节省菜钱,他几乎每顿只买两个素菜。后来他想到一个更省钱的办法:找一个同样贫困的同学拼菜,两人把钱打到同一张卡,一顿买三个菜合起来吃。原本每周平均50元的菜钱,也因此降到了两周75元左右。

  他拼命挣钱和省钱,有人好心说:“你还小,这债可以先不用还。”甚至有人告诉他,父债子还无法律依据,未继承父亲的遗产,没必要替父还债。

  可他仍觉得,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父债子还天经地义,且自己早承诺在先。何况,当年这些人都在父亲最困难的时候施以援手。

  6年来,无数个夜晚,叶石云曾蒙头痛哭,为逝去的父母、为艰难的生活,甚至为同学热闹而开心的生日聚会。可是每天清晨掀开被子,他又努力将自己坚强的一面,展示在人们面前。

  当年这个内向寡言的孤儿,如今已成了校园里的佼佼者,成熟稳重、且不乏自信。2015年9月,刚升入高二的他,通过竞选从百人中脱颖而出,当选云和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会主席。

  “他是一个责任心很强的人,考虑事情周全,做事特别认真!”高峰是学校学生会的指导老师。他认为,当学生会主席,不一定要“演讲最好”的,但“责任心很重要”。

  在上任不久后的校运会上,叶石云特有的“领导风格”显露无遗。作为主席的他,“任何事情总是带头去做,而不是只管指挥他人”。“他不用语言来证明自己的能力,而是用行动来感染别人。”高峰说,刚开始还有些担心“个头小,不太爱说话”的他镇不住,可是后来他发现“自己多虑了”。

  “他的文化和专业综合成绩名列全班第二,老师们都希望他高中毕业后继续读大学,但他想尽快毕业,早日踏入社会打工挣钱,更好地照顾年迈的爷爷。”叶石云的班主任刘金隆有些惋惜。

  半个月前,原本身子骨还算硬朗的爷爷,去菜地的路上不小心跌倒,扭伤了脖子。元旦前,姑姑把老人接到了城里。“元旦3天我都陪着爷爷,原本想带他在县城转一转,可他已经走不动了。我们请了医生到家里,替他挂了3天盐水。”病来如山倒,爷爷的身体越发让叶石云担忧了。

相关新闻:河北七旬老人街头卖鞋还债 用双手诠释诚信

正能量:父母去世 少年用6年替父还债

  图为河北七旬老人街头卖鞋还债。 李洋 摄

  原标题:河北七旬老人街头卖鞋还债 用双手诠释诚信

  中新网石家庄10月12日电 (李洋)12日,在河北省会石家庄街头,一位身材瘦小的老人坐着马扎,老花镜压在鼻梁上,左手拿着鞋底,右手拿着针,针线娴熟地来回穿梭。路过的市民都会被老人身边一双双精致的儿童鞋吸引视线。

  这位卖鞋的老人名叫张素灵,今年70岁,定州市庞村乡人。现在在石家庄做保姆,照顾一对患病的70多岁的夫妇。近两个月以来,每天趁着雇主午休,她便来附近街口摆摊卖鞋。老人卖鞋是为还当年给老伴治病欠下的十几万元外债,已还了13年。

  据张素灵介绍,她有一儿两女,以前虽然家境清贫,但是日子还算过得去。1995年老伴生病住院,为了给老伴治病,张素灵先后从村里亲戚朋友那里借了十几万,可是依旧没能让老伴的病好起来。2002年,老伴去世了,她和孩子们就走上了漫漫还债之路,这一还就是13年。

  “为还债卖过盆,在制板厂里做过小工,后来又来到石家庄做保姆。”张素灵说,她开始做的鞋子根本不卖,而是送给左邻右舍,小区内的很多孩子都穿她送的小鞋子。后来大家都好心地劝她,家里既然有外债,就把做的鞋子卖掉吧。

  张素玲告诉记者,每天晚上八点拾掇好,她就开始做针活,有时候会做到十二点半,早晨也会早早起来做,只要有点空闲时间,她就会做鞋,“新的缝纫机太贵了,现在想买台旧缝纫机,这样做活方便些。”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张素玲的有些亲戚朋友看到她过得困难,主动说不用还钱了,但她还是坚持攒钱还债,“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人家帮助你了,该还人家必须还。”

  张素灵的故事被爱心人发到网上,很多网友想帮助老人还清外债,但张素灵婉言拒绝了这些好意。她说现在自家的外债剩下不多了,只想通过自己的双手还债,只有这样她的心才踏实。

  “河北七旬老人街头卖鞋还债”的事情,成为坊间热点,张素灵老人的行为感动了很多人。有网友称,“有的人面对债务选择赖账,老人的做法令人佩服,她的做法激励我们更好的去努力,去奋斗。”

  河北学者表示,张素灵老人这种自强自立精神和诚信精神,是难能可贵的,也是当代年轻人学习的榜样,七旬老人街头卖鞋还债是用双手诠释一种品德美。

相关新闻:诚信母亲辛苦17年替子还债

正能量:父母去世 少年用6年替父还债 

  儿子的遗像、装满欠条的铁盒,支撑着张凤英这含辛茹苦十七年。

  浙江在线09月26日讯(浙江日报记者 沈志成 县委报道组 洪建坚 朱舒蔚 摄影报道)金华市浦江县白马镇永丰村农妇张凤英凭着一双布满老茧的手,靠着种田养猪,历时17年替亡子严平迪还清了25万元巨额债务,用行动诠释着“诚信”这两个字的分量。然而,她在跑完漫漫还债之路后不幸病倒。

  9月20日,中风未愈的张凤英有气无力地躺在家中的竹椅子上,她两鬓斑白,一脸憔悴,没有了往日的精神气。今年4月20日,突如其来的中风击倒了干练的张凤英,后遗症让她的右侧肢体变得不听使唤。失去劳动能力后,张凤英仍一直惦记着家里的30多亩田地,她时不时地让女儿用轮椅把她载到田头,看着荒芜的稻田,她急切地问自己的病什么时候才能好起来。

  1990年,张凤英的丈夫患肝癌去世。1997年,她的儿子又因白血病去世,留下25万元的债务。面对丧夫丧子之痛和巨额债务,张凤英坚强地选择了替子还债,从此踏上了漫漫还债路。17年来,她一直向其他村民租用闲置的农田种粮,最多的时候种了30多亩田地。除了种粮,她还饲养了100多只鸡鸭、几百头小猪。17年来,她起早贪黑,面朝黄土背朝天,每天十多个小时劳作在田间地头,每年插秧季节,张凤英凌晨3时起床,将一株株秧苗插入田中,一直忙到天黑,她用辛勤劳动换来的血汗钱偿还一笔笔债务。40多张泛黄的欠条,小到几百元大到上万元,被她收了回来,集纳在一个锈迹斑斑的小铁皮盒里。

  张凤英把儿子的遗像和装满欠条的小铁盒珍藏在一起,每次收回欠条总要勾起对儿子的无限思念,每次看到儿子的遗像总能给予她继续前行的力量。张凤英不想让死去的儿子成为一个没有诚信的人,作为母亲她要替儿子还清欠债。有一次债主上门来吵架,张凤英斩钉截铁地说:欠债怎能不还?我一定还你。只要我活着,债就要还完。

  去年年底,张凤英在好心人的帮助下,还清了所有尾债。无债一身轻的张凤英原以为苦尽甘来,却不料病魔又将她击倒。眼下,张凤英由大女儿照顾日常起居,其他三位女儿担负着老人日常生活费和医疗费,生活依然艰难。

正能量:父母去世 少年用6年替父还债

  尽管行动艰难,但张凤英一直放不下那几十亩地,她让女儿用轮椅推着去地里看看。

正能量:父母去世 少年用6年替父还债 

  习惯了劳作的张凤英无奈地坐在床上,她真的很想再下地干活。 

正能量:父母去世 少年用6年替父还债

  张凤英替子还债的事,感动了许多人。张凤英中风以后,当地医院的医生在给她做出院随访。

相关新闻:江西八旬老人用诚信写人生:拾荒25年还债30万元

正能量:父母去世 少年用6年替父还债

陈德柱的这些欠条, 写满了这位江西老人的诚信人生

  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上饶市广丰区沙田镇坞垄村村民陈德柱,凭借祖传的酿酒手艺成为当地发家致富第一人,稳当当的万元户。

  因诚实守信,陈德柱当起了时下流行的“保人”:从富裕的村民手中借钱过来,再借给有需要的人,中间赚点利息。

  可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初,历经改革开放的大浪淘沙,不少人在市场折戬,陈德柱不少债主无力还钱甚至跑路躲避债务。

  作为“保人”的陈德柱却没有赖账:愣是把30多万元的债务扛起来,这一还就是25年之久。

  “死前一定要把欠大家的钱都还清。”25年,9100多个日夜,陈德柱变卖家中四处房产、也曾远赴上海寻找债主,如今依靠拾荒依然坚持还债!

  “还差2万多就还清了。”20日,年逾83岁的陈德柱向记者出示一本账簿。那里记录的是一个江西农村老人的诚信人生。

  发家:镇里罕有的“万元户”

  上个80年代初,已40多岁的陈德柱可谓是迎来了第二次“生命”,改革开放和搞活农村经济,让陈德柱看到了发家致富的希望。

  陈德柱凭借祖传的酿酒手艺,开了一家酿酒铺子,因不掺假、不短斤缺两,陈德柱的酒铺可谓是远近闻名,也为陈德柱赚取“第一桶金”。

  在农闲时节酒铺生意比较冷清的时候,陈德柱拿着钱又开始经营斗笠和当地农副产品的小生意,将农副产品带到隔壁县城里去卖,然后将斗笠等村民急需的物品批发回来村里卖,这样一来一往,陈德柱的小本生意越来越好,也越做越大。

正能量:父母去世 少年用6年替父还债

陈德柱拉着板车到处收破烂还债

  “那时将斗笠转卖至铅山县、弋阳县等地,一批就要卖上1万8千个。”说起当年的情形,陈德柱满是皱纹的脸仍掩饰不住那埋藏心里数十年的骄傲,“一趟就能有1000多的收入,在当时绝对是高收入。”

  就这样,短短几年的时间,陈德柱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万元户。陈德柱有4个儿子2个女儿,按照农村习俗,尽管儿子还小,但陈德柱还是盖好了4幢新房,计划每个儿子一人一栋。

  “那4栋房子,漂亮的很,十里八村也就数陈德柱老汉有钱。”坞垄村村民陈师傅对记者说。

  没落:从万元户到欠债户

  好日子似乎在继续,可陈德柱并没有意识到风险的来临。

  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50多岁的陈德柱积累了相当厚的家底,加上诚实守信,不少人便来找陈德柱借钱,有做生意的、也有盖房急用钱的。

  抹不开面的陈德柱借了不少钱出去,陈德柱也因此得到了不少利息,似乎这个钱赚的比较容易。或许,因为这个念头在作怪,陈德柱老汉便开始在村民之间做起了时下比较流行的“保人”。

  村民将钱借给陈德柱,陈德柱再把钱借给其他需要的人,以此中间赚点利息。因为陈德柱历来信用较好,村里好多人都喜欢找他做担保,“有他担保就跟放在银行似的”,乡亲们曾如是说,而乡里乡亲的,他也乐于做大家的担保人。

正能量:父母去世 少年用6年替父还债

称重、收破烂,83岁的陈德柱工作的很熟练

  终究市场是无情的,到了1990年左右,陈德柱家里的酿酒生意和其他小生意日渐下滑,此时陈德柱自己也63岁,精力体力也每况愈下,最终生意倒闭。

  更为糟糕的是,经陈德柱担保的几个生意人也因为生意倒闭而不能还债,也有不少欠钱人从此东躲西藏。

  眼见情况越来越糟糕,村民们便找上门来,要求“保人”陈德柱还钱,从此这个风光一时的万元户成为了人人追讨的“欠债户”。

  还债:变卖所有房产和祖产

  “其实有些债务与陈德柱老汉关联并不大,可这个老汉是个好人,不愿背下骂名。”村民陈师傅告诉记者说,比如有个村民叫鲁礼水的,开始他家要做房子,还差些钱,找到陈德柱作担保借了14000元。起初还了9000元,但后来鲁礼水因病去世了,还剩下5000元没还,“即便是这样,陈德柱老汉还是将这5000元债务扛了下来。”

  “如果不是我在中间担保,别人也不会将钱借给鲁礼水,尽管鲁礼水不在人世了,但钱我要还。”陈德柱说。

  面对众村民上门讨债,陈德柱没有逃避,一笔一笔都记在账上,向村民承诺说:这钱一定会还,在死之前一定要还。

  30多万,这在上个世纪90年代来说,真是一笔天文数字。就像是一座大山,重重压在陈德柱夫妻身上。

  为了还债,陈德柱变卖家里的房产,先凑得10余万元分批还给债主,大部分酒坛子贱卖了,祖上传下来的十六口酿酒大缸也贱卖了十四口。

  每每想到这些,陈德柱老伴祝美娟就忍不住心疼得直抹眼泪。

正能量:父母去世 少年用6年替父还债

陈德柱一贫如洗的家

  承诺:死之前一定要把债还清

  因为还债卖掉了房子,陈德柱的儿女们常年在外打工不得回家,三儿子也是几年前才回到村里照顾老人。

  “更对不起的是小儿子,今年都38岁了,还没有成家。”从万元户到欠债户,陈德柱老汉心里最为记挂的便是小儿子了,在当时家里富裕的时候,给小儿子说好了一门亲,就在姑娘要嫁过来的时候,家道中落亲事也不了了之,小儿子也远走他乡打工,难得回家。

  为了早日还债,省吃俭用是老两口的生活准则。他说最艰难的时候,家里房子全卖了,老伴去住了六七年的庙,曾三年除夕夜都不舍得买半块豆腐,但是一想到省点可以早日还清债务就觉得值得。

  从1990年到现在,整整25年,陈德柱夫妻俩每年攒了点钱,就会挨家挨户去还一点钱,一家多则一千,少则几百,每年都会去还一次,并告诉他们欠的钱一定会还,在死之前一定会还清所有债务。

正能量:父母去世 少年用6年替父还债

陈德柱80岁时,儿女赎回老宅,陈德柱和老伴这才有了“家”

  奔波:每天捡破烂12个小时为还债

  正因为这个承诺,25年来,陈德柱在诚信的道路上,始终走了下去,从58岁直到今天的83岁,陈德柱依然坚守的这个诺言。到如今,30万元的债务,仅剩下不足2万元了。

  可为何要去捡破烂呢?

  陈德柱告诉记者,一方面因为自己年纪大了,其他的事情想做也是有心无力。

  另外,陈德柱一个债主当年借了16400块钱,后来生意倒闭仅还了6000元给陈德柱。偶然的一次机会,陈德柱听说债主在上海出现过,陈德柱便从上饶赶到上海,想要这个人还钱。

  “可没想到,上海那么大,要找一个人太难了。”陈德柱说,当时身上也没钱就在上海流落街头了。

  “一个人给了我一个电饭锅,也捡了一个瓶子,换了些钱才换饭吃。”陈德柱感慨说,还是好人多啊,也正是因为这样,从1995年左右开始,陈德柱开始了捡破烂的生涯。

  进入2000年开始,大家的生活水平好了,好多家居、家电都换代,陈德柱收破烂除了还债外,生活也有了基本的保障。

  “在过年的时候,也可以买点肉和买点菜吃了。”陈德柱说。

  说起这二十多年漫漫的还债之路,老伴祝美娟忍不住湿了眼。这个目不识丁的农村家庭主妇,并不懂得太多的大道理,但她和陈德柱一样,坚信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村民都笑我和老头傻,完全可以推脱责任的,但是我们不想自己的孩子以后遭人非议,直不起腰板做人,必须在有生之年还清所有担保的债务”。

正能量:父母去世 少年用6年替父还债

老人大多选择烧柴火

  寒来暑往,这还债之路一走就是25年之久,陈德柱80岁生日之时,儿女们纷纷提出,欠下的债都由子女们帮忙还,却遭到了陈德柱的拒绝,“儿女们各自都有生活,我欠下的债,我要自己还!”如今已83岁的陈德柱老汉仍然坚持还债。

  “总共30多万的债务,目前就还剩下两万多了,一定要在死之前还清所有的债务!”老人因为常年收破烂,他的手皲裂、粗糙,有层厚厚的老茧,看着让人心疼,但是老人目光如炬,对于即将还清债务充满信心和动力。

正能量:父母去世 少年用6年替父还债

陈德柱老伴祝美娟说自己吃点苦没什么,说起儿子、儿媳,觉得对不住,老泪纵横。

  记者手记:

  诚信是和谐社会的基石,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一个社会如果没有诚信的支撑那将是很危险的。江西诚信老人陈德柱坚持25年捡破烂还债,体现了文明社会的基本品格,面对责任和苦难,陈德柱老人没有逃避,也没有放弃。或许,这25年来,陈德柱老人的钱还的有些迟了,但这这份迟到的“债务清单”更是一张社会诚信的考卷。

  营造文明社会、诚信社会需要每一个人的身体力行,道德社会的建立更需要从每一个人做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面对30多万元的债务,陈德柱25年来坚持每年都在还钱,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陈德柱老人还的不仅仅是一份债务,更是一份比金子还贵重的信诺。

[编辑:李邵鹏]
 
返回顶部进入桌面版

国际在线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102006

京ICP证120531号 京ICP备0506489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14

网站运营: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