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作品在中国

国际在线2016-05-03 16:39:15

  摘要:本文简要地回顾了泰戈尔作品在中国译介的历史,系统地研究了孟加拉原文《泰戈尔作品全集》(rabindra-rachanaabolee)的编辑、出版情况,并且对两种主要版本——国际大学(bishvabhaarati)的流行版本(chalita Sanskaran)和普及版本((Sulabh Sanskaran)进行比较研究,指出及其异同,系统而扼要地评述了泰戈尔的诗歌、戏剧、小说、散文的创作及其成就。

  作者:董友忱

  罗宾德罗纳特·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 1861.5.7~1941.8.7)是印度现代著名的孟加拉语诗人。他出生于印度西孟加拉邦加尔各答市一户名门望族之家、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由于勤奋好学和善于吸取古典文学精华,罗宾德罗纳特从小就显露出文学才华和全面发展的天赋。他7岁学习写诗,14岁创作了长篇叙事诗《林花》,并且就在“知识幼芽”杂志上连载;16岁时在《婆罗蒂》上发表短篇小说《女乞丐》。17岁公开出版的第一本书——长篇叙事诗《诗人的故事》。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他文思泉涌,佳作不断!在进入80岁高龄、已卧床不起时,他仍在进行创作,口授诗歌和文章。

  罗宾德罗纳特一生都在冥思苦想,领悟人生,不断探索,大胆创新,笔耕不止,因此他一生硕果累累!被印度人称为‘古鲁代博’(诗圣),既是文学家,也是哲学家;既是实践者,也是教育家;既精通音乐,也懂绘画。他一生辛劳,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他创作的诗集共有65部,大约有11万行诗歌;戏剧56部,如果把他的几个剧本集中的短剧也单独计算的话,他创作的剧本多达80多个;他创作了95篇绚丽多彩的短篇小说,15部脍炙人口的中长篇小说(其中长篇9部,中篇6部),还有不少的故事、随笔等;他写有大量的论著,包括时事评论,文学、宗教、哲学、教育、社会等方面的文章,还写有游记、日记、回忆录、书信、各种课本等等——统称为散文。此外,这位博学多才的大艺术家,还创作了2000多首歌曲,以及近2000幅美术作品。泰戈尔是世界文坛巨星,他所创造的不朽业绩,名垂世界文化史册!

  罗宾德罗纳特· 泰戈尔于1924年4~5间第一次访问中国,后来于1929年又两次来中国。他热爱中国,对饱受压迫、侵略的中国人民深表同情。他早在年轻时就曾经发表《在中国的死亡贸易》文章,谴责英国人在中国进行鸦片贸易。他谴责日本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支持中国人民的正义斗争。他是中国人民真诚的朋友。所以周恩来总理在1956年在访问印度泰戈尔国际大学时说:“泰戈尔不仅是对世界文学做出卓越贡献的天才诗人,还是憎恨黑暗、争取光明的伟大印度人民的代表。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记泰戈尔对他们的热爱。中国人民也不能忘记泰戈尔对他们的艰苦的民族独立斗争所给予的支持。至今,中国人民还以怀念的心情回忆着1924年泰戈尔到中国的访问。”[1]

  一、泰戈尔作品在中国的译介研究

  罗宾德罗纳特·泰戈尔于1912年5月前往英国旅游。同年11月在伦敦出版了他自己翻译的英文诗集《吉檀迦利》,顿时轰动了英国文化界。1913年罗宾德罗纳特·泰戈尔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从此泰戈尔的名声大震。中国的文化界也开始关注印度这位大诗人。他的作品开始被介绍到中国来。从目前查到的资料看,中国最早发表泰戈尔译著的人,是陈独秀。1915年10月他在《青年杂志》第一卷第二期上发表了他翻译的泰戈尔的四首诗。刘半农、郑振铎、黄仲苏、陈熙、赵景深、王独清、金明远等文化人,也翻译发表过泰戈尔的诗歌和小说。 特别是1924年泰戈尔访问中国前后,当时中国报刊上出现不少介绍泰戈尔的文章及其作品的译文,掀起一股翻译介绍泰戈尔作品的热潮。郑振铎、谢冰心、徐志摩,甚至郭沫若等深受其影响。不过,当时报刊发表的作品以及出版社出版的译作,几乎都是从英语转译过来的;文字也多是半文半白,比较零散,流传至今的不多。

  1961年为纪念泰戈尔诞辰一百周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泰戈尔作品全集》十卷本:第一、二卷是诗歌,包括《故事诗》、《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以及从1921~1941年间诗人创作的诗集中选译了25首诗歌。第三卷收入短篇小说17篇,第四卷收入短篇小说12篇,共收录了29 篇,第五卷收入中篇小说3篇——《四个人》、《偷来的宝物》和《两姊妹》。第六是长篇小说《小沙子》(即《眼中沙》),第七卷是长篇小说《沉船》、第八、九两卷是《戈拉》。第十卷是戏剧,收录5个剧本:殷衣译的《修道士》(即《大自然的报复》)、余大縝译的《国王和王后》、谢冰心译的《齐德拉》(即《花钏女》)、冯金辛译的《邮局》和英若诚译的《红夹竹桃》。

  汉语版的十卷本《泰戈尔作品全集》中绝大部分作品是从英文、俄文等转译过来的,只有石真女士翻译的《故事诗》、中篇小说《四个人》和零散的25首诗,是从泰戈尔母语——孟加拉语翻译的。这套作品集虽然容量比较小,收入的作品有限,但是对于介绍泰戈尔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

  为纪念泰戈尔诞辰120周年,中国的学术界于1981年夏天在北京举行了第一次泰戈尔学术研讨会。此后介绍泰戈尔作品又出现一个高潮。泰戈尔的许多作品从其母语——孟加拉语直接翻译过来。例如,1983年6月漓江出版社出版的泰戈尔短篇小说选《饥饿的石头》,收录41篇短篇小说,其中24篇直接译自孟加拉文,15篇译自印地文,2篇译自英文。1990年9月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泰戈尔散文诗全集》,其中收录译自英文的散文诗集8部:冰心译的《吉檀迦利》和《园丁集》,郑振铎译的《新月集》、《飞鸟集》,石真译的《爱者之贻》、《渡口》,吴笛译的《采果集》,魏得时译的《游思集》;收入译自孟加拉文的5个诗集:董友忱、白开元译的《随想录》,白开元译的《再次集》、《最后的星期集》(应译为《最后的旋律》)、《叶盘集》、《黑牛集》(应译为《墨绿斋集》)四部诗集。1994年12月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泰戈尔短篇小说选》,收入短篇小说41篇,全部译自孟加拉文。

  2000年12月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泰戈尔全集》,这套书汇集了这个时期的主要译介成果。共24卷:1~8卷为诗歌,9~10卷为短篇小说,11~14卷是长篇小说,15卷是中篇小说,16~18卷是戏剧,19~24卷是散文。应该说,出版社为出版这套书花费了不少财力和精力,绝大多数参与者也都尽职尽责。然而,由于出版社要求尽快出书,时间仓促,来不及翻译出泰戈尔的全部作品,也来不及做译名的统一工作,因此存在许多错误,留下了很多遗憾。   

  第一,《泰戈尔全集》这套书,并不是真正的全集。诗歌不全,小说也不全,戏剧更是不全,散文那就差得更远。泰戈尔的65部诗集,《全集》收入了57部,有8部诗集(长篇叙事诗《诗人的故事》、《林花》、诗集《少年之歌》、《缤纷集》、《译写集》、《译诗集》、《颂名人集》、《火花集》等大量补遗诗)都没有翻译收录。

  再说剧本,泰戈尔一生创作84个剧本,《全集》只收入42个(其中还有13个剧本是译自印地文)。没有收入的剧本共有42个(例如:《破碎的心》、《鲁德罗琼德罗》、《死神狩猎》《诺莉妮》、《歌舞剧花钏女》、《迦尔纳与贡蒂的对话》、《王冠》、《无形的宝石》、《还债》、《最后一场雨》、《舞女的膜拜》、《舞王》、《新颖》、《摆脱诅咒》、《夏玛》、《歌舞剧花钏女》、《解脱之路》、《花圃》、《纠缠》、 等等)。

  泰戈尔共创作短篇小说95篇,《全集》收入了84篇(其中有35篇是从印地语转译的,有4篇是从英文转译的),有12篇没有收入,还将其中的一部中篇《被毁之巢》编入短篇之列。长篇小说《天定情缘》没有收入。在译自印地文和英文的39篇中,也存在大量不准确之处,错译的地方也不少。

  散文部分没有收入的就更多,例如, 《五元素》(panchbhoot)、《印度》(bhaaratbarsha)、《杂文集》、《英雄崇拜》、《古代文学》、《现代文学》、《纪念贤哲》(chaaritaapoojaa)《圣雄甘地》(mahaadmaa gaandhee )、《基督》(khrista)、 等等。有些散文集中只选译一部分,但是署某散文集之标题,例如,《在波斯》、《圣蒂尼克坦》(shaantiniketan)、《国际大学》(bishvabhaaratee)。总之,粗略地统算一下,《全集》只收入泰戈尔作品的四分之三左右,有四分之一没有收入 。因此,河北这套书称之为全集,实在是名不副实。

  第二,《全集》中存在着译名不统一的现象,同一个名称在不同的作品里却出现不同的译法。比如,剧本《牺牲》是根据长篇历史小说《贤哲王》改编的,小说与剧本中的同一个人物,在《全集》中却成了截然不同的两个人物,小说中的国王“戈宾多马尼克”在剧本中就译成了“戈温德·马利盖”,“诺科特罗”亲王就变成了“那卡什特利拉叶”,祭司“罗库波迪”就被译成“勒柯帕迪”,寺庙侍者“久伊辛赫”就成为“吉叶·辛赫”,小男孩“特卢博”就变成了“塔鲁沃”,等等。类似的情况不少。

  第三,有个别的诗集和篇名译得不准确,甚至有译错的情况,例如Shes Saptak 孟加拉文的意思是“最后的7个音阶”,相当于我们简谱的七个音阶:1、2、3、4、5、6、7,翻译成“最后的旋律”比较好,可是,河北的《全集》却译成了《最后的星期集》[2] (P225)。泰戈尔的诗集“shyaamalee”错译成了《黑牛集》[3] (P1), “shyaamalee”孟加拉文的本意是 “黑色的”、“墨绿色的”。诗人在国际大学的北寓所建设了一栋泥土平房,并且起名为“shyaamalee”,这个诗集中的大部分诗是这住所写的,所以诗人就将其署名为“shyaamalee”,因此应该译为“墨黑斋集”,因为此房外墙为黑色。《戏谑集》中有一首诗“suseema chaa-chakra”,应该译为《徐志摩茶亭》[4] (P37),却被简单地译《茶话会》[3] (P361)。

  第五,散文部分的译文质量不高,特别是译自印地文的部分,错误很多。例如,孟加拉原文普及版本第13卷第420页:

  Aatmaake upalabdhi karaai taahaaraa maanuser charamsiddhi baliyaa ganya kariyaachhe . 原文的意思是:“他们把感知灵魂视为人的最大成就。”河北全集版却译成:“他们正是把获得灵魂的感觉当作人生的最高成就”[5] (P103),

  Sei je ek , tini, sakal hayte antar paramaatmaa , tinii putra haite priya , bitta priya , anya sakal hayte priya . 原文的的意思是:“这个‘一’,他是至深的世界创造者。他比儿子更亲切,比财富更让人喜欢,比其它一切更让人喜欢。”河北版本译为:此“一”乃是至深至极至高的神,它爱子,爱富,爱其它一切。[6] (P314)

  尽管存在上述问题,河北教育出版社还是做出了很大贡献,参与工作的绝大多数同志也尽了自己力量。虽然留下不少遗憾,但毕竟提供大量的作品,

  2005年1 月华文出版社出版l 《泰戈尔小说全译》,共七册:第一、二册共收94个短篇小说。第三册收入6个中篇小说。第四至第七册共收入9个长篇小说。其特点是全是从泰戈尔母语——孟加拉文译出,几乎把公认的泰戈尔的短、中、长篇小说几乎收全了。

  2008年3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了董友忱选编的、由季羡林题写书名的《泰戈尔诗歌精选》系列丛书,共分六卷:1.哲理诗卷;2.爱情诗卷;3.儿童诗卷;4.生命诗卷;5.自然诗卷;6.神秘诗卷。这套书有以下特点:一是按照泰戈尔所创作的诗歌内容分为六册;二是精选出最佳的作品,汇集成册;三是为没有标题的,编者加了标题。

  以上介绍了泰戈尔作品在国内翻译出版的主要情况。近几十年国内各家出版社还零星地出版了不少泰戈尔的作品。如:人民文学1984年出版社《戈拉》,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出版了《家庭与世界》,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了《寂园心曲》(泰戈尔诗歌三百首),湖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了《沉船》,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出版了《泰戈尔儿童诗选》,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1年出版了《泰戈尔哲理诗选》,湖南文艺出版社1994年出版了《泰戈尔短篇小说选》,1995年出版了《泰戈尔诗选》,1998年出版了《泰戈尔中篇小说精选》,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了《眼中沙》,华文出版社1995年出版了《四个人》(泰戈尔中短篇小说精选)等等。

  二、泰戈尔作品孟加拉文版本研究

  泰戈尔在世时,印度国际大学图书出版部于1939年开始出版《泰戈尔作品全集》(rabindra-rachanaabolee)。这一套孟加拉文版的作品,大部分是经作者审校过的、差错极少的版本。至2000年为止,共出版了33卷。第1卷(1939年出版)至第26卷(1948年出版),可以说是泰戈尔作品主要部分, 第27、28、29、30、31卷(2000年出版)——这五卷是增补卷。另有两卷就是非流行作品汇集本,第1卷于1940年出版(用‘+1’来表示),第卷2于1941年出版(用‘+2’来表示);‘+1’和‘+2’虽说是非流行本,两卷所收录的作品也很受读者欢迎的,多次再版就是证明 。

  国际大学编辑出版的这套《泰戈尔作品全集》,是最具权威性的孟加拉文版本,通常被称为流行版本。

  孟加拉文版《泰戈尔作品全集》(简称‘作品全集’)截止1948年已经出版了卷26 卷和两卷非流行作品汇集本。编者们本以为,泰戈尔作品已经全部出版齐了。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他们又在各种报刊上发现泰戈尔的大量作品,于是又陆续编辑出版了卷5卷补充版本,即第27、28、29、30、31卷。现将各卷出版的年份列表如下:

  卷

  年

  卷

  年

  第1卷

  1939

  第18卷

  1944

  第2卷

  1939

  第19卷

  1945

  第3卷

  1940

  第20卷

  1943

  第4卷

  1940

  第21卷

  1946

  第5卷

  1941

  第22卷

  1946

  第6卷

  1940

  第23卷

  1947

  第7卷

  1941

  第24卷

  1947

  第8卷

  1941

  第25卷

  1948

  第9卷

  1941

  第26卷

  1948

  第10卷

  1942

  第27卷

  1965

  第11卷

  1942

  第28卷

  1995

  第12卷

  1942

  第29卷

  1997

  第13卷

  1942

  第30卷

  1998

  第14卷

  1943

  第31卷

  2000

  第15卷

  1942

  非流行卷+1

  1940

  第16卷

  1943

  非流行卷+2

  1942

  第17卷

  1944

  

  

  在开始编辑这套书的时候,罗宾德罗纳特·泰戈尔认为不应该收录他早期创作的一些作品,因为那些作品在他看来是不成熟的,但是编辑们却认为应该收录,因为那些作品是有价值的,是诗人创作的历史结晶。最后编辑们与作者达成协议,将这类作品收录在非流行作品卷出版。这就是非流行作品两卷本的由来。

  1~26卷的作品,是按照最初发表的时间顺序进行编排的,每卷分为四大部部分:诗歌、戏剧、小说、散文,最后附有书稿说明和按孟加拉语字母顺序的作品索引。后5卷为增补卷,就未能完全按上述四部分进行编排,但是后面仍然附有书稿说明和作品索引。这套书是世界公认的最好的版本,也是搜集最全的版本。 

  为纪念罗宾德罗纳特·泰戈尔诞辰125周年,1986年国际大学《泰戈尔作品全集》编委会开始编辑出版一套《泰戈尔作品全集》普及版本(Sulabh Sanskaran)。《泰戈尔作品全集》普及版本与流行版本的编排板式和内容完全相同,两种版本的区别只在于,普及版本将流行版本的两卷合为一卷,开本略小了一些,采用小号字体,压缩了行距。这样页数就减少了。例如,流行版本第1卷有646页,第2卷有655页,两卷共有1301页,而普及版本第1卷只有983页。这如此编排的结果,流行版本《泰戈尔作品全集》33卷,就变成普及版本《泰戈尔作品全集》18卷。这样一来,一套普及版本书的售价比流行版本卷便宜很多,一般孟加拉读者就买得起了。此外,在18卷普及版本某些书稿说明部分,还增加了一些补充内容。因此,我们就是依据这套普及版本进行翻译的。现将两种版本相对应地列表如下:

  

  流行版本

  普及版本

  卷数

  33卷

  18卷

  版面尺寸

  16ⅹ24厘米

  14ⅹ22厘米

  两种版本的对应关系:

  流行版本

  普及版本

  首次出版年

  1、2卷

  第1卷

  1986

  3、4卷

  第2卷

  1986

  5、6卷

  第3卷

  1986

  7、8卷

  第4卷

  1987

  9、10卷

  第5卷

  1987

  11、12卷

  第6卷

  1988

  13、14卷

  第7卷

  1988

  15、16卷

  第8卷

  1989

  17、18卷

  第9卷

  1989

  19、20卷

  第10卷

  1989

  21、22卷

  第11卷

  1990

  23、24卷

  第12卷

  1991

  25、26卷

  第13卷

  1990

  27+1卷

  第14卷+1

  1991

  2+卷

  第15卷+2

  1992

  28卷

  第16卷

  2001

  29、30卷

  第17卷

  2001

  31卷

  第18+索引

  2001

  

  正因为这个版本是最新的、最全的孟加拉文本,所以,从2010年我们就是依据这个版本开始这项巨大的翻译工程的。2012年我们完成了前5卷的翻译审校工作,2013年完成6—10卷的翻译审校统稿工作。截止2014年年底我们完成11~15卷。2015年4月初完成了第16卷,到8月底计划完成最后两卷 ,即第17和第18卷的翻译审校工作。人民出版社计划在年底出版这套《泰戈尔作品全集》18卷,共33册(前半14卷和第17卷分上下册出版,加上第15、16、18卷各一册)。目前我们的翻译审校工作正在有序地继续着。

 

  三、 泰戈尔诗歌概述

  泰戈尔7岁开始学习写诗,直至他逝世前一个星期——1941年7月30日上午9 点半,他口授最后一首诗歌,他的诗歌创作延绵了70多年。一生孜孜不倦勤奋写作,用其母语——孟加拉语创作了大量诗歌:孟加拉文诗集57个,再加上他自译的8个英文散文诗集,总共创作了65个诗集 ,总行数在11多万行以上!

  泰戈尔创作的诗歌,不但量大,而且质优。近百年前,他能以自译的英文散文诗集《吉檀迦利》,引起英国和欧洲文坛的轰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就是极好证明!他的诗歌,至今仍在孟加拉国、印度、南亚,乃至整个世界广为流传,经久不衰!在我国,泰戈尔的诗歌以及其他作品,也曾先后影响了几代文学家。

  泰戈尔在诗体、韵律、节拍、排列形式等方面有许多创新。孟加拉语诗歌旧的诗体主要是两种:一是“波亚尔”诗体,即两行诗,字节相等,尾部彼此押韵,常常是两行一韵,变化比较灵活;“波亚尔”一般有长短之分:短波亚尔体一般14个音节单位——前8后6 ,长波亚尔体一般18个音节单位——前8后10。另一种是“特里波迪”诗体,“特里”是“三”的意思,“波迪”是音步(或诗行)的意思。泰戈尔非常熟练地掌握了传统诗体,并运用自如,而且创造出多种编排形式。

  泰戈尔精通乐理,对孟加拉语的节奏也深有研究,因此在诗歌音律诸多方面,突破了不少禁锢(如复合辅音入诗等),有许多创新(如“字母律”向“音量律”过渡,新的“混合律”的提出等),为孟加拉语诗歌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泰戈尔诗歌涉及的内容十分宽广,可以说无所不包。2008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泰戈尔诗歌精选》分为六个分册——爱情诗、哲理诗、神秘诗、儿童诗、生命诗、自然诗,这不过是一种笼统概括的分类。有的诗歌,既涉及到生死,也阐述爱情,还很赋有哲理,又颇具神秘色彩……如何分?古语云:“诗言志”。泰戈尔的诗歌都是有感而发,往往寓意深刻,需要反复琢磨,才能理解其深邃意境。泰戈尔诗中的神秘主义并不神秘。他诗中提到的“神”、“主”、“心灵之主”、“王”、“万王之王”、“你”、“他”、“她”等等,无非就是笼而统之地指“Jeeban Devata”,即我们一般译为“生命之神”;如果仔细推敲,“Jeeban”远比“生命”的含义更广,可以说就是“生命”,也可以是“生灵”,也可以是“生活”,还可以是“人生”……总之一句话,诗人无时无刻不在告诫我们:应该珍惜生命!爱护生灵!快乐生活!认识人生!使一生过得更有价值!

  诗人将近而立之年(1890)创作了《心声集》,已开始用心声去探讨人生;后来在《齐德拉》(1896)诗集中又专门写了首“生命之神”的诗歌;将近不惑之年(1899)又通过精微的思索,创作了《微思储》,深刻地体悟到认识自我的重要。这以后的诗集,基本上都与“生命之神(Jeeban Devata)”这一主题相关,再如从《祭品集》、《献祭集》、《渡口集》、《吉檀迦利》(献歌集)、《歌环集》、《颂歌集》……从这些诗集名称也可以知道:泰戈尔把自己的作品看作是献给“生命之神”的祭品,是在献祭、献歌,是在为神编织歌的花环,是在为生命之神唱赞歌。    

  泰戈尔一声勤奋刻苦,博采众长。 外出求学和访问时候,即使是在轮船上,也是分秒必争刻苦学习,勤奋写作,如《布罗比集》基本上是在去拉美途中在轮船上创作的。 当19世纪英式十四行诗传入印度时,泰戈尔也进行大胆模仿,吸收消化,写作了一大批十四行诗,如1896年出版的《春收集》79首中就有近70首为十四行诗;1901出版的《祭品集》100首中有近80首是十四行诗。还有,在访问我国和日本之后,受我国绝句、律诗和日本俳句的影响,泰戈尔更加大胆地开辟了孟加拉文学中的短诗领域。

  泰戈尔善于体察生活,深思熟虑,领悟生活的甘苦,知道人生的真谛,创作出脍炙人口的诗篇。《微思集》是1899年出版的一种带有咏物性质的哲理诗集,当时正是诗人将近不惑之年,总结历代前人的经验教训,精微思索创作而成。共收集诗歌110首,全都是诗人精微的思索,瞬间思想火花的闪现。这类诗都很短小,长的12行,短的仅两行,可以说集中了他的哲理短诗的精华。

  四、泰戈尔戏剧研究综述

  泰戈尔不仅是位诗人,而且还是一位戏剧家。对于泰戈尔戏剧作品的地位,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泰戈尔自己认为,在他所创作的作品中,第一位的是诗歌,第二位的就是戏剧,其次才是小说,最后是散文。可见,泰戈尔是比较重视自己的戏剧作品的。泰戈尔一生共创作80多个剧本,其中有话剧、诗剧、歌剧、舞剧 、滑稽剧,等等。从创作第一个剧本《破碎的心》起直到晚年,在6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剧本写作几乎没有间断过。泰戈尔不但写剧本,而且亲自参加演出活动——扮演角色、指导排练。

  《破碎的心》、《蚁垤的天才》、《岁月的狩猎》、《大自然的报复》、《虚幻的游戏》等剧本都属于泰戈尔早期的作品。

  《破碎的心》(bhagnahridaya)是泰戈尔在18岁的时候创作的一部长篇诗剧,1881年6月23日出版了单行本。《破碎的心》的献词——《我把你当作北极星》这首歌,是献给诗人的五嫂迦东波丽的。

  《破碎的心》是用戏剧的形式写成的一部长篇叙事抒情诗,共分为34章。《破碎的心》这部诗剧的情节并不复杂,主要讲述少男少女之间的爱情故事,其中很多章都是男女主人公的对歌,而叙述故事情节所占的分量并不很多。

  泰戈尔在《蚁垤的天才》的序言中写道:“《蚁垤的天才》是一部以歌为线串起来的戏剧,而《虚幻的游戏》则是以戏剧为线串起来的歌。……在《蚁垤的天才》里,从强盗们的残暴中揭示出他们内心的痛苦,这才是他们的自然人性,它被习惯的残暴所掩盖着。有一天,矛盾发生了,内在的人突然外露了。这矛盾是大自然的报复。一向隐藏在苦行者身上的人挣脱了束缚,在诗人的心中唱起了人的赞歌。在《虚幻的游戏》里,通过歌曲表现的短剧是:普拉摩达不知道自己性格中的傲慢,最后内心痛苦,打破了虚假的傲慢,成了真正的女性。《虚幻的游戏》从虚幻少女们那里传来谴责:

  

  他们为了欢乐需要爱,却得不到爱,

  欢乐只好走了,

  这就是虚幻的骗局。 [7] (P3)

  

  上述这段精彩话语不仅点明了《蚁垤的天才》剧本的主题,而且还概括了另外两个剧本《大自然的报复》和《虚幻的游戏》所表达的主要思想。

  蚁垤本来是大史诗《摩诃婆罗多》的作者。印度的神话传说讲到,蚁垤以前曾经是个强盗头子。后来经仙人点化,他开始念诵罗摩,因此他创造出大史诗《摩诃婆罗多》。泰戈尔就是以这段传说为基础,加上自己的想象,创造了剧本《蚁垤的天才》。该剧揭示了人性中善良的一面,也就是说,善良战胜了邪恶。年轻的诗人罗宾德罗纳特·泰戈尔相信,善总会战胜恶的。

  《大自然的报复》写于1883年,是一部共分为16场的诗剧。泰戈尔在《生活的回忆》中谈到《大自然的报复》时写道:“它可以看作我后来全部文学创作的一个序曲,或者更确切地说,它就是我诗歌创作的唯一主题——即在有限之中达到与无限结合的欢娱。”[8] (P241)可见,作者很看重这部诗剧。

  该剧描写一个修道士在山洞里修苦行,企图摆脱尘世的羁绊和烦恼。后来一个小姑娘来到他的身边。小女孩无依无靠,没有任何亲人。于是修道士那已经泯灭了的同情、怜悯、慈爱之心又复活了。小女孩从他那里得到了慈父般的爱。小女孩称他为父亲,为他采集鲜花。可是他一直处于矛盾中,在离去和不离去之间徘徊。斗争的结果,他还是离开了小女孩,回到了山洞。等他再次走出山洞的时候,发现小女孩已经死了。修道士悲痛欲绝,唱起了悲歌。他感叹道:这是何等残酷的报复啊!

  泰戈尔于1885年至1907年写了15个短小的剧本,实际是话剧小品。结集为《滑稽剧本集》。这些喜剧小品辛辣地讽刺和嘲笑了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弊端,剧中的人物被刻画得惟妙惟肖,阅读每一部都会令人捧腹大笑。

  在泰戈尔所创作的戏剧中,《牺牲》(bisarjan,1890)、《赎罪》(praayashchitta,1909)、《邮局》(dhaakghar,1912)、《国王》(raajaa,1910)、《摩克多塔拉》(mukddadhaaraa,1922)、《独身者协会》(chirakumaar sabhaa,1926)是最优秀的剧作。

  《牺牲》是根据长篇历史小说《贤哲王》主要情节改编的一部五幕无韵诗剧,也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一部戏剧。这部剧曾经多次被搬上舞台演出并且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泰戈尔曾经亲自扮演过其中的两个主要角色罗库波迪和久伊辛赫。

  善良正义与宗教偏见构成这部戏的主要矛盾冲突。该剧具备了现代戏剧的一些主要特点,例如,激烈的矛盾冲突,鲜明的人物形象,等等。祭司罗库波迪、寺庙的侍奉者久伊辛赫、女乞丐奥波尔娜、王后古诺波蒂、国王戈宾多玛尼克、国王的弟弟诺寇特罗拉伊、统帅诺庸拉伊等人物,都刻画得栩栩如生。

  该剧的主要情节与小说基本相同,但还是有一些变化,增加了一些人物和情节。例如,增加了无子女的王后古诺波蒂这个角色。她希望通过杀牲祭祀,女神能赐予她后嗣,因而和祭司勾结在一起,反对国王;女乞丐奥波尔娜一直在爱恋着久伊辛赫,等等。剧情的发展曲折跌宕,高潮迭起,扣人心弦;人物形象生动鲜明,极富个性。例如,公正善良、执法如山的国王,胆小如鼠而又利欲熏心的诺寇特罗拉伊亲王,虔诚善良、敢于牺牲自己的久伊辛赫侍者(他宁肯用自己的鲜血去祭祀女神,也不肯刺杀国王),等等。无论从思想性还是艺术性上看,《牺牲》都是一部杰出的戏剧作品。

  《赎罪》写于1906年,是作者根据长篇历史小说《王后市场》的主要情节重新创作的比较长的一部话剧(剧中也穿插少量的歌曲),是一部历史悲剧。全剧共分五幕三十二场和一个尾声。

  泰戈尔通过这部历史剧愤怒地鞭笞了普罗达巴国王的残暴贪婪、毫无人性的丑恶灵魂,热情地讴歌了太子夫妇同情臣民百姓的疾苦、处处为别人着想的高贵品质,赞美了普通武士拉姆莫洪和西达拉姆一身正气、疾恶如仇、救人于危难的美好品格。透过剧中人物的活动和对话,我们仿佛感受到了一种浩然正气与污浊邪气在进行抗争,结果仿佛邪气又占了上风。美丽善良的太子妃被毒死,厚道宽容的老王被诛杀,善待臣民的太子被废黜,心地纯洁的公主被抛弃——这种悲剧性的结局会使读者的心里萌生同情和愤怒,也会使读者感到人生的不平、世道的污浊,进而激发他们的反思和抗争。这大概就是这部历史悲剧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邮局》也是泰戈尔的一部优秀戏剧。全剧分为三幕。主要人物是少年阿马尔和他的姑父马特沃,还有医生、老大爷等。 

  从这部剧本的故事看,似乎没有起伏跌宕的情节,更没有能够吸引读者的戏剧冲突,但是这个剧本具有象征性的意义。阿马尔象征着被束缚的人性,而人性向往自由,渴望阳光、和风、空气。在这个病孩子阿马尔的眼里,外面的世界生机勃勃,简直是五彩缤纷,充满诗情画意。

  另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剧本是《摩克多塔拉》,孟加拉语的意思是“自由的激流”。这是一部蕴含着深刻政治思想的作品。为了制服河流下游的黎民百姓,国王在河上修建了一个大水闸。这样一来,自由的激流就被堵住了。于是下游的农田就没有水灌溉了。城里的居民为水闸的落成而庆贺。可是年轻的王子——幼年被捡来的西布特拉伊人的孩子——对受害的平民百姓很是同情。他决心为下游人民除掉这一人为的障碍,于是他毁掉了水闸,但是王子却在毁掉水闸的过程中牺牲了。

  《独身者协会》也是一部比较长的话剧,共分五幕。它是泰戈尔于1926年根据他的长篇小说《天定情缘》改编而成的。泰戈尔在该剧里以讽刺的文笔批判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一种反人道的现象——独身不娶,并且通过戏剧的艺术形式向人们揭示出一个真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独身不娶是违反人性的,也是虚伪的、没有生命力的。同时作者还鞭笞了封建包办婚姻的遗毒,倡导自由恋爱的婚姻模式。     

  纵观罗宾德罗纳特·泰戈尔的戏剧,我们发现至少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巧妙地利用传说故事,加之诗人的丰富想象,构筑戏剧的情节,表达剧作者的某种思想;第二,抒情性在罗宾德罗纳特·泰戈尔的戏剧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一点很容易理解,因为罗宾德罗纳特是抒情诗人。正是由于这个特点,我们外国读者有时就会觉得泰戈尔一些戏剧中的人物的对话过于冗长 ,情节发展过于迟缓。第三,泰戈尔在自己的戏剧中大量运用象征的手法,在一些剧作中赋予某些人物、事物以某种象征或寓意。

  五、泰戈尔小说研究综述

  泰戈尔的小说,是最受读者欢迎的作品。短篇小说是泰戈尔整个著作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成就非常突出。短篇小说一直是泰戈尔最喜爱的文学体裁之一。

  16岁时,他就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女乞丐》。上世纪90年代,他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短篇小说。这种兴致经久不衰,直到他生命的最后几周。在短篇小说体裁刚在孟加拉文学诞生不久的年代,泰戈尔创作大量诗歌、戏剧、长篇小说的同时,还创作了95篇短篇小说,这不能不算是惊人的硕果。

  泰戈尔是孟加拉文学以及印度文学现实主义短篇小说的开拓者。罗宾德罗纳特是孟加拉短篇小说的一位大师。 他的小说,大胆运用民间口语,给孟加拉文学语言带来了生动活泼的气息,促进了孟加拉现代文学语言的形成和发展。

  《喀布尔人》、《莫哈玛娅》、《乌云和太阳》、《一个女人的信》等作品,无疑都属世界短篇小说名篇之列。1912年泰戈尔访问英国时,首先使英国文坛轰动的就是他的短篇小说《喀布尔人》     

  泰戈尔创作的95篇短篇小说,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主旨突出,爱憎分明。作家把古往今来的故事尽收眼底,但他那生花妙笔主要还是集中描绘了他所处时代的现实生活,即

  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前期印度城乡生活的各个侧面,描写了当时各阶层的不同人物。每当我们阅读这些小说时,眼前便会呈现出一幅色调斑斓、令人感愤的时代画卷。   

  作家描写了许多不幸的妇女被封建婚姻制度无情地吞噬了。《莫哈玛娅》是控诉寡妇殉葬的佳作。美丽多情的莫哈玛娅与情人约会时,被兄长撞见。她兄长为保持种姓的纯洁竟将其妹嫁给一个垂死的老头。婚后的第二天,她便成了寡妇。狠心的哥哥又强迫她给丈夫殉葬。后来虽死里逃生,但烈焰已舔掉了她那俊俏面容。作品以奇巧的构思和细腻的描写,鞭笞了封建制度的罪恶。

  泰戈尔对童婚恶习也进行了猛烈抨击。这种落后的风俗既有害于少女的身体,也有损于她们的心灵。《笔记本》中的乌玛年仅九岁就出嫁了。她不但失去了父母的宠爱,而且连学习用的笔记本也被没收。这是多么残忍的现实啊!    

  泰戈尔短篇小说涉及的面极为广泛。几乎每一篇都闪耀着作者人道主义精神的光辉。在他的小说作品中,到处可见真与假的搏击,善与恶的斗争,美与丑的对立,爱与恨的抗衡。作家总是旗帜鲜明地同情弱者,反对强权;褒奖真善美,贬斥假恶丑。他越是较完美地把爱和恨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写得越真挚和深刻,就越能激起人们去憎恨那些破坏友爱的势力。《喀布尔人》是作家以人道主义为主题的作品中最突出的篇章。一个穷苦的喀布尔人小贩结识了一位富裕的孟加拉作家5岁的小女儿米妮。小贩把对遥远故乡独生女儿的爱,全部倾注在米妮身上。这种爱使他们跨越了年龄的鸿沟,成了无所不谈的好朋友,并持续了多年。在这篇作品里,泰戈尔把父女的感情和对穷人的同情完美地揉合在一起,挖掘和表现得极为深刻。爱与情的力量,消除了咯布尔和孟加拉之间迢遥的距离,也消灭了富有的作家和贫穷的小贩之间地位悬殊的差别,因为他们都是钟爱自己女儿的父亲!如此真情实感,怎么能不在人们心灵中唤起善良的感情呢?!    

  泰戈尔的中长篇小说的主题都是非常突出的,反映了他对事物的鲜明态度。泰戈尔始终高擎仁爱精神和公平正义这两面鲜艳的大旗。《沉船》和《戈拉》是泰戈尔长篇小说中的代表作,也是集中体现他的仁爱思想的作品。他对封建残余、陈规陋习嫉恶如仇;对种姓制度、宗教偏见不屑一顾;对妇女低下的无权地位和悲惨处境,对贫苦民众和不幸的底层人民深表同情。

  六、泰戈尔散文研究综述

  罗宾德罗纳特一生创作了各种内容的大量散文。归纳起来,主要是关于文学、艺术、时政、社会、教育、宗教、哲学、婚姻、家庭等等方面的内容。此外,他还写有大量回忆录、游记、书简。

  关于文学艺术方面的散文著作有:《古代文学》、《民间文学》、《现代文学》、《文学的道路》、《文学》、《文学的本质》、《韵律学》、《什么是艺术》、《艺术》、《对歌曲的思考》、《音乐 》等。罗宾德罗纳特在这些著作中集中地表达了他对文学艺术的起源、本质、特点、文艺与生活关系的看法。他提出,文学就是展示美,展示自由,展示爱,展示和谐。在这种展示过程中必须注入作家自己的情感,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会充满情味,才会感染读者和观众。

  在罗宾德罗纳特看来,文学艺术要反映生活,但不是简单地复制生活,而是高于生活,也就是要在反映生活的过程中渗入作家的情感和想象。这样文学艺术才能打动人,激励人,培养人的美好情操。罗宾德罗纳特·泰戈尔还认为,文学艺术不是干巴巴地叙述事实,而是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来展示真善美;若想成功地展现真善美,就需要以假恶丑作为衬托。没有假,也就不能鲜明地展示真;没有恶,也不能够鲜明地展示善;没有坏,也就不能展示好。

  在文学艺术创作领域,罗宾德罗纳特·泰戈尔主张创作属于自己本民族的东西,他反对盲目地模仿,“蔑视一切的效仿照抄”,他说:“我怀有这样的一个希望,现代孟加拉文学有一天会突然登上难以想象的发展高峰。……现在,英国文学、哲学、自然科学、国家学说严密地包围着我们 ,我们在这种包围的外面看不到什么东西。别人的东西完全吞噬了我们。当某一位天才的贤哲前来打破这种包围、解放我们的时候,当我们忽然感觉到模仿不是我们的唯一骄傲,我们会发现我们中间有这样一种任何别的民族都不具备的特殊力量的时候,当我们意识到我们不背诵英国经济学教科书也能够完成我们的教育的时候,当我们自己怀着自豪的喜悦实现团结一致,不会因为相互承认而感到羞愧的时候,在这种欢乐的日子里,在这种充满希望的日子里,在这种自豪的日子里,在这种团结的日子里,幸福的诗人就会在孟加拉邦唱起歌来,他的歌声就会在世界上获得成功。”[9]

  关于哲学宗教方面的主要有:《五元素》、《宗教》、《人的达摩》、《人的宗教》、《正确地认识人生》、《认识宇宙》、《宗教-哲学》、《基督》等;关于时政社会方面的有:《印度》、《国王与臣民》、《祖国》、《社会》、《文明的危机》、《合作社政策》、《社会》、《圣雄甘地》、《乡村自然环境》等;关于教育方面的有:《教育》、《圣蒂尼克坦》、《国际大学》、《景修院的形式与发展》、《圣蒂尼克坦梵学院》等;回忆录有《生活的回忆》、《童年》、《自我介绍》等;游记有《旅欧书札》、《旅欧日记》、《日本旅游记》、《在波斯》、《西方旅游日记》、《旅途文萃》等;书信集有《旅日书简》、《日本的来信》、《俄国书简》、《爪哇旅游书简》、《书信集》等。

  诗人在不同时期针对各种问题撰写了数量浩大的散文作品。这些作品直接地表达了他对人类社会各种问题的看法,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也记录了他一生的活动轨迹。透过他的散文作品,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知识渊博、胸襟坦荡、光明磊落、仗义执言、热爱生活、关心人类命运、品德高尚的伟大天才作家的形象。

  他的散文作品几乎涉猎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而且坦率地讲述自己的观点看法。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很多观点具有超前性、科学性、预见性。可见他视野开阔,知识渊博。

  综观罗宾德罗纳特·泰戈尔的一生,我们可以公正地说,他不仅是印度人民的伟大儿子,也是全世界人民的忠诚朋友。我作为泰戈尔的研究者和译介者,深深地受到他的人格和作品的感染和熏陶,因此,我由衷地热爱这位伟大的诗人、小说家、戏剧家、散文家和绘画艺术家,由衷地感谢他给人类留下了一大笔丰厚的文化遗产——33卷《泰戈尔作品全集》、19卷《书信集》和上千首歌曲及大量的绘画作品。在纪念泰戈尔诞辰一百五十四周年之际,我们要学习他那种契而不舍的学习、孜孜不倦的创作精神,学习他那种正直公道、敢于仗义执言的品格,学习他那种关爱人类命运的博大胸怀!  

  参考文献:

  [1]周恩来1956年在印度国际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时的讲话摘录,1956(6).

  [2]刘安武、倪培耕、白开元主编的《泰戈尔全集》(第6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

  [3]刘安武,倪培耕,白开元主编的《.泰戈尔全集》(第7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

  [4] rabindra-rachanaaboalee(sulabh sanskaran ,2010) ,dvaadash  khanda, p.37(《泰戈尔作品全集》2010年普及版本第12卷第37页).  

  [5]刘安武,倪培耕,白开元主编的《泰戈尔全集》(第23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

  [6]刘安武,倪培耕,白开元主编的《泰戈尔全集》(第21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

  [7]刘安武,倪培耕,白开元主编的《泰戈尔全集》(第16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

  [8]刘安武,倪培耕,白开元主编的《泰戈尔全集》(第19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  

  [9]参见:孟加拉文版《泰戈尔作品全集》普及版本第4卷书稿说明中的《孟加拉语言和文学》,《家庭与世界》.  

  作者简介:董友忱(1937.5.4~),男,吉林省怀德县人,早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现圣彼得堡大学)东方系;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原副主任、教授,资深翻译家,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的获得者,国际孟加拉学研究会会长。2010年5月8日被泰戈尔印度大学授予文学博士学位,同年5月9日荣获印度西孟加拉邦文学院授予的泰戈尔纪念奖。现为由人民出版社即将出版的《泰戈尔作品全集》(33册)的汉译本主编。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央党校2013年度校级科研项目(编号DXYB2013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徐雅平]
 
返回顶部进入桌面版

国际在线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102006

京ICP证120531号 京ICP备0506489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14

网站运营: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