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藏博会之文化篇:西藏特色民俗看这里!(组图)

国际在线2016-09-12 00:49:59

  图片默认标题

  藏博会展厅中,一位展示人员面带藏戏面具,望向记者的镜头。摄影:渠鸿儒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渠鸿儒):9月10日,由文化部、国家旅游局、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三届中国西藏旅游文化国际博览会已经正式开幕。琳琅满目的展品,丰富多彩的内容,让人难免一时之间“看花了眼”,不知从何下手,了解素有“人间圣地”之称的西藏,体验这片雪域高原特有的文化。

  那么,请你不妨跟着记者的梳理,走进藏博会的展厅,感受一下西藏特色民俗文化的魅力吧!

  藏文化的“活化石”:藏戏

  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

  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据传藏戏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

  藏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由于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的不同,它拥有众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藏戏大约起源于距今600多年以前,比被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400多年,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西藏藏戏是藏戏艺术的母体,它通过来卫藏宗寺深造的僧侣和朝圣的群众远播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四省的藏语地区,形成青海的黄南藏戏、甘肃的甘南藏戏、四川的色达藏戏等分支。印度、不丹等国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戏流传。

  藏戏种类繁多,但主流的是蓝面具藏戏。演出一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顿”,主要是开场表演祭神歌舞;第二部分为“雄”,主要表演正戏传奇;第三部分称为“扎西”,意为祝福迎祥。藏戏的服装从头到尾只有一套,演员不化妆,主要是戴面具表演。藏戏有白面具戏、蓝面具戏之分。蓝面具戏在流传过程中因地域不同而形成觉木隆藏戏、迥巴藏戏、香巴藏戏、江嘎尔藏戏四大流派。

  甘南藏戏藏语称“南木特”、即“传记”之意。又因在拉卜楞寺首次演出,故又称“拉卜楞藏戏”,是从藏族民间舞蹈、民歌、僧歌演变而来的。

  2006年5月20日,藏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图片默认标题

  一位学者在藏博会展厅中挥毫泼墨,向人展示藏文的魅力。摄影:渠鸿儒

  传承千年的雪域文字:藏文

  藏文一词意为“藏族的文字”。藏文作为藏族人民的书面交际工具,历史之悠久在国内仅次于汉文。另外,在汉藏语系诸语中、同时也在中国各族文字中,藏文的文献丰富程度也是仅次于汉文的文字。

  用藏文写成的古代文献浩如烟海。公元13世纪元世祖忽必烈下令在国中推行一套新创成的“蒙古新字”,或者叫“八思巴蒙文”,就是在藏文字母影响下产生的。

  有关藏语言文字起源的问题,学术界仍在争论中,但主要形成几种观点。印度佛教界认为系吞弥·桑布扎所创;西藏本土佛教雍仲本教认为系本教佛祖辛饶米沃所创;还有学者认为系脱胎于伽湿弥罗文(今克什米尔文)、多文、象雄玛文或者黎宇文(于田文)。

  藏语分成三大方言:卫藏方言(即拉萨话)、康巴方言(德格话、昌多话)、安多方言。只有安多方言没有区别意义的声调。藏族不同方言的通话有一定的困难,但是采用相同的文字系统(纪录的是古藏语语音)。

  图片默认标题

  几位展示人员正在藏博会展厅内用西藏传统乐器演奏音乐。摄影:渠鸿儒

  流淌高原的音乐瑰宝:西藏传统乐器

  西藏的器乐虽然没有歌舞般普及于民众,但也很流行。无论农区还是牧场,无论民间还是寺院,吹、拉、弹、击乐种俱全。各种不同的器乐以自己不同性能和色彩,给藏区优美的乐典赋予独特的音色,显示出和谐与安宁。

  西藏的传统乐器有铜钦、甲铃、苏那、统嘎(海螺)、柄鼓、多吉尺布、大玛如、饶和钹等等。

  图片默认标题

  此次藏博会上展示的铜钦。摄影:渠鸿儒

  铜钦是藏族佛传佛教所特有的铜管乐器之一,主要用于盛大庆典或召集见臣民。铜钦早在公元十世纪以前就在西藏出现。铜钦分别用红铜、铜、黄铜和银制作。铜身分上、中、下三节, 上面两节能放在下面最粗的一节中,吹奏时拉长,在固定场合吹奏时放在木制铜架上,依仗行进或临时场合吹奏扛在人肩上。铜钦一般约长3米左右,最大的可达五米以上,他音色低沉而威严,仿佛具有某种所向无敌的气势,在西藏铜管乐中体形最大,音量最大。

  图片默认标题

  一位艺人正席地而坐,制作藏族的传统乐器——扎念琴。摄影:渠鸿儒

  扎念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弹拨乐器。“扎念”藏语意为“悦耳动听之声”,扎念琴有六弦琴、八弦琴、十六弦琴等,其中以六弦琴最为普遍,广泛流行于西藏各地。扎念琴体通常由柏木、红木、胡桃木、檀香木制成,蒙皮为山羊皮、蟒蛇皮等。2014年,扎念琴制作技艺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图片默认标题

  两名棋手正在藏博会上博弈,而他们所下的,正是藏族的特有棋类游戏——藏棋。

  围棋的同胞姐妹:藏棋

  在我国西藏,自古以来就流行着一种类似围棋的棋类游戏,称“藏棋”。

  关于藏棋的起源大致有以下四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在汉代,由居住在四川、青海一带的羌族同胞传入西藏;第二种说法是由古印度随着佛教文化于汉朝前后传入西藏;第三种说法是由西藏人民自己发明的;第四种说法是在三国时期由诸葛亮带入云南;又从云南传入西藏。

  这几种说法以第一种和第四种的可能性较大。据说诸葛亮在云南时;为了增加围棋的趣味性;在弈法上;曾在原来只有四个“座子”的基础上;增加成12个“座子”。另外;他还根据云南少数民族在生活中、劳动中有“对歌”的习俗;人们好以歌唱形式进行“舌战”;而规定了下棋时双方也必须进行“舌战”;以锻炼各自的口才;培养思维的灵敏性;增强弈棋的趣味性。不管这一说法是否真实;但在西藏一些地区;确实有下棋时必须同时“舌战”的习俗。

  藏棋与围棋是同胞姐妹,但藏棋与围棋有许多不同之处,它的棋盘纵横各17道线(围棋十九道线);对局前要摆好12个子,黑白各六,交叉摆放,持白子一方先走。藏棋不仅可以二人对下,而且可以四人对下,甚至六人对下,没有时间限制。一般人约用三、四小时可下完一局,棋艺高的要花一天时间,甚至通宵达旦才能终局。

[编辑:靳松]
 
返回顶部进入桌面版

国际在线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102006

京ICP证120531号 京ICP备0506489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14

网站运营: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