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龙”“到”,“周兴益”“到”,“崔起明”“到”……上午10点40分,工长张春林准时在工区小院里点名集合,包括他在内的6人小队将负责今天的除冰作业,这也是标准配置,其中包括1名驻站防护员、1名现场防护员、1名联络员和3名作业工。“注意避让火车……注意打冰时不要站在冰溜子正下方……”分工完毕后,张春林向工人们强调注意事项。大头镐、长竹竿,摆在工人们身后的这些就是除冰工具了。易成晨 摄
长度2310米的超梁沟隧道是今天的作业地点。这段铁路十分繁忙,春运期间每天有多达58趟列车通过,所以除冰作业的时间并不固定,而是根据“天窗期”来,在此期间,将不会有列车通过。张春林介绍:“一周会有一两次,但也看具体情况,比如结冰严重程度等而定,”“车间向行调报计划,他们安排时间。天窗期通常在60到90分钟。”今天的“天窗期”定在11点半到12点半。易成晨 摄
工人们需要在“天窗期”之前提前到达和等待,以便可以在第一时间展开工作。图为中午11点23分,天窗期前最后一趟列车通过,工人们在避车洞里等待。易成晨 摄
被列车掀起的大风立即刮起浓重的粉尘和碎渣,“这就是你们说的PM2.5吧?”张春林开玩笑说,“经常干完活后嘴和鼻子里都是黑的。” 易成晨 摄
发现一处严重结冰点,已经像是冰瀑,竹竿先上。据介绍,隧道里结冰带来的安全威胁主要包括三方面:侧壁上的冰挂可能会刮到列车,一旦发生就是C类事故,会需要当即停车检查;拱顶上的冰溜子如果掉落下来则可能砸到列车设备或是前挡风玻璃;滴水在轨道上的结冰也可能包裹轨道,给行车带来风险。但这样的情况从来没有发生过,“怎么能让它发生呢?这是绝对不允许发生的,”张春林说。易成晨 摄
“顽固”的部分就要用大头镐来对付了。隧道里作业照明全靠手电和头灯,除此之外漆黑一片。不断掠过的阵阵寒风冻得人有些打哆嗦,但零下5度已经算是“暖和”,最冷的时候这里曾到零下19度。易成晨 摄
继续用钢管来对付高处的冰块。易成晨 摄
“冰瀑”下有排水沟,掉进去的冰块也要清理出来。易成晨 摄
由于清理下来的冰块又大又重,并且作业时间比较紧张,所以它们会被统一堆放到不远处的一个避车洞里,等到有空时再背出去。尽管一刻不停地忙碌着,工人们清理这一处严重结冰点已经用掉了大约20分钟,清出的冰块近1立方米。后面还有几处结冰点需要检查,他们争分夺秒。易成晨 摄
张春林用长竹竿敲掉洞顶的冰溜子。相比平时,春运期间更为繁忙。张春林家在70公里外的滦平,腊月二十七直到现在,他只回去了一天就被叫回岗位,因为冻害严重。今年春节,他和另外三名工友也是在工区度过。而伴随春季的到来,任务只会更重——山上的积雪融化会使隧道内的结冰情况更严重。不过对于工区的工人们来说,似乎已经习以为常。易成晨 摄
1个小时的天窗期过后,这条铁路就将恢复繁忙的景象。“干一行爱一行嘛,要确保大家的行车安全。”张春林说。易成晨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