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6.26公司正式成立不久后员工合影照片
国际在线报道(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 林伟大 时光):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外合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中国经济腾飞作出了巨大贡献。殊不知,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就成立了,这就是中波轮船股份公司。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当时美国政府及其西方盟国对新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和海上禁运。为打破封锁,在中国、波兰两国领导人大力支持下,1951年6月15日成立了新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中波轮船股份公司,这也是新中国第一家远洋运输企业。中波轮船公司的成立,为新中国开辟了一条通向世界的“海上铁路”,公司成立后一年多的时间就为新中国运回了52座工厂设备。
中波公司的成立和发展得到了中波两国领导人的支持和关怀。中波轮船公司总经理朱德章介绍说,公司成立时,毛泽东主席就特别指示“好好办!”,周恩来总理为公司制定了“平等互利、协商一致”的工作方针并视察公司,陈云副总理兼财经委员会主任亲自为公司签发了营业执照。其后,两国领导人也多次视察中波公司。2016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波兰并出席“国际丝路论坛”前夕,于波兰《共和国报》发表了题为《推动中波友谊航船全速前进》的署名文章,其中写道:“1951年成立的中波轮船公司是新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至今运营良好。”
50年代泽尔任斯基轮
为什么选择波兰?朱德章说,刚成立的新中国远洋航运基础薄弱,专业人才匮乏。朱德章说:“波兰是最早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之一,1949年10月7日建立外交关系,1950年互派大使,当年波兰就向中国政府提出合资成立航运公司的设想。当时波兰是一个航运强国,波兰船员当时是非常有名的,并且拥有186条运输船只,航运技术非常先进,在世界上是领先的。”
成立伊始,因新中国面临重重封锁和海上禁运,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公司对外以波兰远洋公司的名义运营,悬挂的是波兰旗帜。中波公司分公司波方经理理查德·格雷茨奈尔告诉记者:“为了能在中国和欧洲之间航行,公司所有的文件都进行了‘伪装’,对外以波兰远洋公司名义运营,悬挂波兰旗帜,就是为了避免挑衅和困难。甚至连提单上也是波兰远洋公司的名字,但实际上是中波轮船公司。”
60年代嘉定轮
中波公司初期的船员都是波兰人,逐渐过渡到中波船员混编,到最后中波各自管理自己的船队和船员。理查德从1977年进入中波公司工作,至今已有42年,是目前在公司工作时间最长的波兰人,他亲身经历了中波船员混编的时代。他回忆说,当时的中国船长就是在波兰船长的指导下,一步步成长为二副、大副,进而成为船长。朱德章强调说,中波公司的发展历程,实际也是中国航海培养、储备人才的过程。朱德章说:“当时中国船员都是二副以下船员,船上的高级船员都是波兰人,我们硬是一点一点地向波兰高级船员学习航海的技术。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其实也是为我国远洋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储备了人才。所以现在我们航海事业的蓬勃发展与当初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有很大的关系。”
陈云亲自签发的公司营业执照
中波公司以“平权合股”的形式创立,中波两国政府各占公司50%的股份,公司领导机构、经营管理机构均由双方分别选派人员任职,“责、权、利”均完全对等。风雨兼程68载,中波轮船公司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传统件杂货运输到重大件设备货专业运输、从亚欧航线区域性运输到全球航向运输的转变,背后离不开中波双方员工的亲密合作与共同协商。周恩来总理确定的八字方针“平等互利、协商一致”一直是公司的合作原则。公司前波方总经理扬努什·扬尼舍夫斯基表示,尽管中国的实力今非昔比,然而在公司内部中波双方依然秉持“平等互利、协商一致”原则,共同前行,中国树立了负责任合作伙伴的典范。扬努什说:“中波轮船股份公司不仅仅具有经济意义,还具有政治意和文化意义。对其他国家或公司来说,中波轮船股份公司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尽管具有文化、习俗、语言等差异,也能与作为大国的中国进行良好合作。中波轮船公司教会人们,必须要尊重合作伙伴,不能不计代价地强调自己的想法,要学会达成妥协,协调一致的行动才能开花结果。”
扬努什在中波公司工作了27年,其中有22年常驻北京和上海。2008年,他获得了上海市政府颁发的“白玉兰荣誉奖”。他坦言,这27年是他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和中国同事结下的深厚友谊一直延续到今天。他不仅仅见证了中波公司的发展,也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巨大变化。他指出,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给中波公司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朱德章也指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将成为中波轮船公司业务开拓的新战场。朱德章说:“‘一带一路’倡议和‘17+1合作’为我们公司、为沿线国家提供了更好的服务和战略机遇。现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业务是我们的重点,一方面我们在中国和波兰寻找更多的合作机会,除了航运以外,我们还在寻找一些物流投资机会。我们还将扩大运营规模,建造投入世界上最领先的多用途重吊船。我们还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拓展更多的航线和靠港。”